發新話題
打印

[社會] 失控的能源政策、寵富經濟 蔡英文種禍根

失控的能源政策、寵富經濟 蔡英文種禍根


蔡英文總統任內最受批評與考驗的施政,首推其能源轉型政策。

蔡總統任內最受批評與考驗的施政,首推其能源轉型政策。全台多地經常性的停電事故,加上空汙碳排影響健康,光電產業侵蝕農林漁地及其暴利,在在讓民怨滔天。最近G7工業國聲明不再發表反核言論,歐盟將核能視為綠能,都為核能洗刷汙名,也讓標舉「非核家園」的蔡政府灰頭土臉,神主牌頓失光芒。

即將接手的賴政府,迄今尚未說明要如何解決問題。準經濟部長郭智輝承諾盡速盤點能源政策,對核電會以符合民主做法,尊重多數民意;經濟部卻補充說明非核目標沒有改變。如此猶豫反覆,供電問題絕對是賴政府迫在眉睫的危機。

因「非核」而走岔的能源政策,是民進黨意識形態治國的錯誤根源和明證。而它更大的錯誤,是政策撞牆碰壁後,仍不設法務實面對問題,卻還要執拗到底。為了廢核,蔡政府必須採用高價的進口天然氣填補空缺,並不惜破壞藻礁及海洋生態建立接收站。更糟的是,它誇口全力發展的綠能,八年過去,還達不到預估發電目標的一半;卻因光電廠商四處用不法手段購地砍伐,為生態帶來不可逆轉的破壞,各色賄賂醜聞也使官箴隨之陪葬。

供電不穩,不只是台電或能源產業的問題,也為民生經濟及所有產業埋下禍根。然而,蔡總統對民進黨這塊神主牌的在乎,遠甚於對國家經濟發展的關注;她的能源政策百孔千瘡,但她除了降低綠能目標,其餘均寸步不移,她加速把核四燃料棒送回美國,繼續關閉核電廠。要有多大的執念,才會如此不顧民生和經濟一意孤行?被問到溫室氣體排放問題時,她竟答稱「2024年後不是我的事」。這是多自私的態度,她不想碰這個棘手問題,但人民躲得掉後續的負面影響嗎?

八年來,經濟部全力執行蔡總統的扭曲能源政策,其他產業的發展、結構的平衡、民生的照顧,乃至財富的平均,幾乎完全置之度外。蔡英文曾自誇,台灣經濟處於「20年來最好」的狀態。事實上,股市及房市大漲主要是富人和資本家受惠,蔡政府從未進行有意義的金融或財稅改革,只是讓有錢人「富上加富」,弱勢階層卻愈發落入被剝奪環境。最近公布的台灣家戶所得調查,最高與最低廿%的差距高達66.9倍,比起30年前的16.8倍,是極嚴重的惡化。

事實上,所謂「20年來最好」,只是2021年疫情期間的異常狀況,其後情勢便急轉直下。例如,2021年台灣出口成長近30%,兩年後卻跌為負9.8%的慘狀。蔡總統一句話,讓全民產生美好幻覺,但有多少人真正享受到經濟發展的成果?再看,台積電占台股的權重長期超過三成,這反映的是台積電的獨大,而非整體產業的同步增長。這些年,台灣的經濟結構悄悄改變:兩岸經貿比重降低,台灣出口卻未找到替代市場;台資回流卻未進入更創新的領域,而徘徊在房市土地炒作。這些皆非健康的趨勢。尤其,「五缺」鬼魅持續糾纏,在能源政策錯誤而不知如何回頭下,台電若連「護國神山」所需的龐大電力都無法支應,台灣經濟的未來如何能樂觀以對?

國家的健全發展,需要有前瞻的規畫和周全的布局。然而,蔡政府將能源政策帶上高價、缺電的不歸路,貿易政策追隨美國的抗中策略、卻罔顧自己國家經濟生存的自主性,而過剩的高等教育甚至無法為各級產業提供必要的人才。最遺憾的是,蔡政府以前瞻建設之名編列近兆台幣特別預算,經費卻多半虛擲在支離破碎的建設項目,都將債留子孫。

TOP

發新話題
最近訪問的版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