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S28's Archiver

韋駝 發表於 2016-6-20 21:49

人際交往牢記這五句話

人是社會性動物,人際交往是每個人避也避不開的話題。

雖然薩特說“他人即地獄”,我們每個人都需要自我的空間,
可是另一方面,其實每個人也都需要良好的人際關係。

他人能帶給我們的,不僅是資源的豐富,視野的開拓,
很多時候更是思想的啟迪,情感的支撐。有時候深度的人際交往,
甚至能夠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自己,完成自省和成長。

以下這五句話分別來自我的父母,老師,書籍,朋友和關注的人,
在這些年的人際交往裡,讓我受益匪淺,希望也對你有用。

1.不要輕易的把別人當成你的敵人或朋友,但一定要把所有人當做你的老師
這句話,是在上大學前我爸跟我說的。後來發現這句話最大的意義,
是教會我如何學習別人身上的優點,真誠的欣賞別人,對優秀的人不產生嫉妒。

其實我們身邊很多人,都很難真心的和比自己優秀的人成為朋友。有人光芒萬丈,
自然有人被映襯的黯淡無光。大家各有各的驕傲,誰願意總給別人當配角?
甚至很多同樣優秀的人也很難成為朋友,自古來就有“美人相輕”,有“文人相輕”,有“既生瑜,何生亮”。

這時候,把別人當老師的好處就體現出來了。
看到別人比你優秀,你不會忙著酸溜溜的表示輕蔑和不屑,而會覺得遇到了一個難得的學習對象。
你會試圖靠近他和他做朋友,觀察他的行為,聆聽他的想法,從他的言行舉止里分析出他優秀的源頭。

撇開一些通過你不認可的手段獲得成功的人不論,大多時候你會發現,
所有別人比你優秀的地方,一定是比你多用心多努力了。

你隱隱有了想要變好的渴望,期待有一天能和他們並肩而行,你也開始了努力。然後你會發現,
很多事是看上去簡單,真做起來千難萬難。這時候你才會對這些人產生由衷的欽佩,
從前你覺得在一個環境里,大家都差不多,你行我也行,現在才能明白他們比你多做了多少事,
已經把你甩出了多遠。這時候他們對你的意義,已經變成了燈塔和路標,是你咬牙堅持時心裡那一股子熱氣。

有一天你回頭看,會發現自己已經走了很遠。你也有了牛逼的朋友,強大的對手。
再看看那些仍然渾噩不知,原地踏步輕飄飄甩酸話的人,你會十萬分的慶幸自己當初的選擇。
這些優秀的人剛出現,他們身上的光芒會刺痛你的雙眼,可如果你能走近去看,
會發現原來這是一扇能讓你看到新世界的窗戶。

2.在你想要評判別人之前,要知道很多人的處境並不如你
這句話是《了不起的蓋茨比》開篇第一句。這句話教會我不要輕易地評價別人,
每個人的行為都有自己的出發點和原因,也都會被自身所局限,
嘗試換位思考和共情,求同存異的去理解別人。

先說最近大火的《歡樂頌》,前面古靈精怪特別招人愛的曲妖精,
後面因為做事太過分讓大波人粉轉黑。她對樊勝美的針對,
很大程度上就是出於自身優越感而對別人處境的視而不見。

樊姐在她心裡,是個滿身A貨愛慕虛榮的撈女。可她沒有想過,
如果她有樊姐那樣的家庭,在樊姐那樣的處境,是否能比樊姐做得更好?
如果她能這樣設身處地的想一想,大概會把自己的尖酸刻薄收回幾分。

而這一點在面對我們親近的人時更要注意。很多人都會不自覺的對陌生人寬和,
對親近的人嚴苛,因為對親近的人我們總難免有更多的期待。

可是我們也要認識到,這些我們親愛的人,其實也都是普通人,
他們都會有自身的局限,有自身的無知和無力。
不去嘗試理解和接納這一點,而只是試圖批評和改造他們,最終只會傷人傷己。
用理解他們代替批判他們,用接納他們代替試圖改造他們,
其實也是和自己和解,並且真正在心靈上獲得成長的關鍵。

另一些時候,這個“並不如你”不是“沒有你好”,而是“和你不同”。
你吃甜豆花我吃咸豆花,你是同性戀我是異性戀,
這些其實根本都沒有好壞對錯高下之分,只是不同而已。
而一旦你帶了偏見,你就很難進行客觀的評價。
別人感知到這一點,也就很難真誠的對你表達。

《了不起的蓋茨比》里的“我”,因為學會保留對別人的評判,
許多有怪僻的人都肯跟他講心裡話,最終聽到了蓋茨比的故事。
現實生活里,也有人詫異我總能聽到奇奇怪怪的故事,
總有人願意把自己的荒誕面講給我聽,我想這應該也是因為我學會了不隨意評判別人。

3.每個人打開心扉的瞬間都很珍貴,當別人對你打開心扉時,一定要停下手中的一切認真傾聽

這句話,是我們大學的思修課老師在課堂上說的,
這句話教我學會傾聽別人,也是讓我直接收穫很多朋友的一句話。

我進大學一年多的時候,跟舍友的關係都還是淡淡。有天去圖書館,
在門口遇到一個舍友,跟我說她特別沮喪,覺得自己選錯了專業,
說著說著哭了起來。我很吃驚,但還是陪她坐下來聊天。
當時我沒有想到,那天過後,她成為了我接下來六年里最親密要好的朋友。

我就發現,人其實是一種很奇妙的生物。
大多數時候我們緊緊關著內心的殼,自得其樂的守著一切的自我。
可是在某些瞬間這個殼會打開,我們會特別有傾訴的衝動,希望隨便有個人可以說會話。
如果這時候有人經過並且耐心傾聽,我們很可能會把最核心的自己分享出來。
有人白首如新,有人傾蓋如故,端看你有沒有幸碰上這心扉打開的一瞬間。

意識到這一點後,我跟很多朋友都承諾,當你想要找人聊天的時候,我一定在。
然後,在這些長長短短有趣無趣的絮絮叨叨里,確實跟很多人的友誼都有了新的意義。
而後來看到有人讀《非暴力溝通》,說裡面寫單純的傾聽本身就是種力量,
能夠治癒身心。“一旦有人傾聽,看起來無法解決的問題就有了解決辦法,
千頭萬緒的思路也會變得清晰起來。”

想起我姑姑家的姐姐,失戀了來我們學校找我。我陪她坐了一天,聽她邊哭邊傾訴,
覺得自己什麼忙都幫不上。當時想真是難過,不管多麼親近的人,
你也沒辦法對她的痛苦感同身受。她心裡大雨傾盆世界崩塌,你坐在她身邊卻也無能為力。

可是現在回想,其實她也並不需要我做什麼。安靜的陪伴和傾聽,
就是給她最好的撫慰。情緒發泄完後,她心裡自然會雨過天晴,廢墟里自也會生出力量來重建。

她當時需要的,每個人在脆弱的時候需要的,其實都不過是一個讓她可以安心的人,
一雙願意耐心聽她傾訴的耳朵。人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卻又都需要別人的支持和關注。
我們渴望有人認真傾聽我們,也該學習如何認真傾聽別人。

4.當你對別人有不滿的時候,嘗試當面說出來
《一個廣告人的自白》里寫,“我生朋友的氣,我坦誠吐露,氣隨之而消。
我對敵人惱怒,我絲毫不露,怒氣隨之而增。”而在我讀到這本書之前,
我一個朋友就教會了我這一點,讓我學會如何更好的處理對別人的不滿和負面情緒。

當時因為什麼事已經忘了,我們倆的關係忽然變得尷尷尬尬。大概半個月後,
她來找我聊天,跟我講我做了什麼事情惹了她不爽,在這件事里她的感受是什麼。

她說如果從此以後她不跟我玩了,她就會把這件事咽下去。可是她還是希望跟我做朋友,
所以她把這件事說出來,想聽聽我當時是怎麼想的。這樣如果我當時是無意的,
就可以解釋清楚。真做錯了,她也給我道歉的機會,讓我知道下次注意。
把話說開了,這件事就真正過去了,我們的關係也的確回到了之前的親密無間。

這件事讓我好好反思了下自己,以前對別人有了負面情緒,想著我們還要做朋友,
我都會默默咽下去。但是憋在心裡,始終是一根刺,忍不住會對對方有一點冷落和疏離。
而其實你對別人有負面情緒,別人都能感覺到,不知就裡的感受到你的冷漠,
會特別莫名其妙,也會不自覺對你有反感。
本來是為了維持友誼,事實上反而成了一種損耗。

而有時候這種沉默,其實也是扼殺了對方解釋的機會。像之前火過的一篇文章,
《如果我欠了你五塊錢,請你告訴我》,她以為計程車司機少找了自己五塊錢,
大度點算了,結果發現是自己少給了別人五塊。而司機也沒告訴她,
只是在心裡想這個名人居然連五塊錢的便宜都占。

裡面寫:
“是不是有些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在無聲地忍耐著某個人的作為,而在事實上,
我們的沉默反而是誤解了那個無辜的人,讓他根本不知道哪裡得罪了你?”
“我們想認虧了事,不願表達自己的看法,但在無意間,我們卻以成見,傷害了彼此的關係,或無辜者的名譽。”
所以下一次,你的朋友做了讓你不滿的事,不要默默忍耐或者背後吐槽,嘗試著當面告訴他吧。

5.你能幫助多少人,你的影響力就有多大
如果沒有記錯,這句話第一次聽到,是在行動派創始人琦琦的一次線上分享里。
這句話教會我不要怕吃虧,學會主動付出,盡自己所能的去幫助別人。

琦琦說現代社會,信息已經變得越來越透明,所以不要藏著掖著,把你知道的東西分享出去,
當你的信息對別人產生了價值,你們之間就產生了鏈接,你對別人就產生了影響力。

行動派發展壯大,現在形成二十多萬人的社群,正是琦琦這種分享理念的踐行。
我的導師也說過一句類似的話,“什麼叫領導力?你能教會多少人,你就能領導多少人。”

而更棒的是,主動幫助產生鏈接這一點,對於比你牛的人也有可行性。
牛人習慣了被別人抱大腿,如果你能夠在某些領域給他提供幫助,
哪怕做的沒有那麼多,起碼也能讓對方感受到你的誠意和人品,
給你們的結識一個良好的契機。

簡書上的剽悍一隻貓老師就是很好的例證,白身闖江湖,成為簡書首席採訪員,
勾搭各路大神。而趙昂老師反採訪了他,寫了一篇《為什麼你成不了剽悍一隻貓》,
其中有一點就是誇他懂得“主動成為別人的資源”。
說貓老師在採訪他的過程中,就一直在問能為他做點什麼。

“當主動成為別人資源的時候,別人也就自動的成為了你的資源。”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里寫,市場經濟像一隻看不見的手,
將每個人的“利己之心”轉化為“利人之行”,也就是說一個人只有為他人創造價值,才能獲得自己的利益。

聽起來或許有些功利,卻是這個現實世界裡最公正的法則。“將欲取之,必先予之”,
期待別人怎麼對你,就要先學會怎麼對待別人。
學會多想想你能為別人做點什麼,或許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穫。

頁: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6.1.0  © 2001-200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