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揭秘中國古代的整形美容術

揭秘中國古代的整形美容術

  提起整形﹐我們往往會想到韓國的整形技術﹐認為這是一門現代醫學技術。而事實上﹐早在中國古代就已經有了整形技術﹐人工「酒窩」、唇裂修補術等整形技術當時在世界上已達到非常高的水平。而手術療法早在三國時期以華佗為代表的中醫學家就開創了這門技術。
  據史料記載﹐中國在漢代以前就有了穿孔吊環術﹐即民間盛行以審美為目的的穿耳、戴耳環的習俗。但最初的樣式並非像現代這樣的耳環﹐而是腰鼓形的﹐其戴法也與後世不同﹐它是從耳垂孔直接橫插進去﹐露其兩端在耳外﹐以顯其美。之後﹐才逐漸發展為各種式樣的現代吊環。
  早在公元三世紀﹐晉代的整形美容術已經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東晉名醫葛洪著的《肘後備急方》﹐是中國第一部臨床急救手冊與中醫治療學專著。該書共8卷、70篇﹐原名《肘後救卒方》﹐簡稱《肘後方》。在這部《肘後備急方》中﹐記載了用鮮雞蛋清做面膜﹐以治療面部瘢痕的方法。之後還有以豬蹄熬成膠體狀物做面膜等多種方劑和方法的記載。
  酒窩﹐亦稱笑窩或笑大靨﹐可以在面部的許多地方出現﹐多數人出現在頰部﹐其次是在嘴角旁。在中國古代詩人的詩句中﹐常把酒窩作為女性容貌美的象徵。頰部的酒窩被東方女性認為是美的點綴﹐被西方人看作是女性魅力的標記。如今﹐隨著整形美容業的發展﹐人造酒窩已經可以達到以假亂真的程度。但是﹐你知道唐代就有人工「酒窩」嗎?
  唐詩中有「當面施圓靨」的佳句;徐陵的《玉台新詠序》中也有「北地胭脂﹐偏開兩靨」的贊語。所謂「當面施圓靨」﹐就是以某種化妝品在嘴角處加兩小點胭脂﹐取「兩頰點妝靨」之意﹐仿若「酒窩」一般。但在中醫書中對「靨」又有類似「痘痕」之解﹐在《普濟方》和《衛生易簡方》等醫藥書籍中還有許多「治靨方」的記載。當然﹐無論「靨」字作何種解釋﹐都說明了其作為整形美容術的一種手法﹐至少在唐代已經被採用。
  美容磨削術在中國起步也很早﹐其最早的史料記載見於北宋。北宋時期有一部醫書名曰《聖濟總錄》﹐由太醫院所編﹐共二百卷﹐分66門﹐每門又分若干病證﹐闡述病因病理﹐是北宋時期搜方較多的醫學全書。《聖濟總錄》裡就記載了用玉磨治療面部瘢痕的事例﹐成為現代磨削術的先導﹐在以後的醫著中也都有類似記述﹐而國外最早的報導僅見於1905年。
  義眼術(裝假眼)作為一項很重要的眼部整形美容術﹐在中國南宋時期就已出現﹐並留下了這方面的記述。如元代陶宗儀撰《南村輟耕錄》所載﹐南宋時「杭州張存﹐幼患一目﹐時稱張瞎子﹐忽遇巧匠﹐為之安一磁眼障蔽於上﹐人皆不能辨其偽」。「巧匠」為張瞎子裝假眼使人皆不能辨其偽﹐可見南宋時的義眼術已經相當高明﹐完全可以以假亂真。
  《南村輟耕錄》的成書過程很有趣。作者陶宗儀勤於讀書與寫作﹐身上總是隨身帶著筆墨﹐就是下田勞作也不例外。輟耕時﹐在樹下休息﹐就將收集到的各類史料、文獻、資料以及社會傳聞、讀書心得等記錄下來﹐將稿子貯存在甕中。前後寫了10年﹐積了10甕稿子。之後在學生的幫助下﹐抄錄編纂﹐整理成書﹐共30卷﹐取名《南村輟耕錄》。另有人說﹐陶宗儀為了記載資料﹐將樹葉當做紙﹐《南村輟耕錄》是寫在樹葉上的書。
  《晉書·魏詠之傳》中記載了「詠之生而兔缺」(先天性唇裂)﹐後來荊州刺史殷仲堪手下有個醫生﹐專門給人做修兔唇的手術。每次做完手術後﹐都告訴病人暫時只能吃稀飯﹐要注意少說話;唐代也有做兔唇修補的專家﹐名叫方干﹐因為唇裂修補術做得特別好﹐所以大家都叫他補唇先生。
  明清時期的整形美容術有了很大的發展﹐明代《瘍醫準繩》、清代《瘍醫大全》等醫籍中﹐都有關於唇裂修補術的記載。清代顧世澄在《瘍醫大全》中記載﹕「整修缺唇﹐先將麻藥塗缺唇上﹐以一鋒刀刺唇缺處皮﹐即以繡花針穿絲線訂住二邊皮﹐然後擦上調血之藥﹐三五日內不可哭泣與大笑﹐又怕感冒打噱﹐每日只吃稀粥﹐肌肉生滿﹐去其絲線﹐即合一唇矣。」從這一兔唇修補中﹐足見中國當時美容整形技術之水平。而在康熙二十七年間﹐琉球國曾派魏士哲醫生來到中國福州﹐向福州名醫黃金髮學習唇裂修補術﹐回國後給皇室人員作整形美容術。
  此外﹐《老子》有云﹕「天食人以五氣從鼻入﹐地食人以五味從口入。」鼻子是隆起於面部正中的嗅覺器官﹐也是呼吸的孔道。其美觀與否﹐對一個人的整體形象很重要。有大缺陷的鼻樑﹐自然需要修補。讓人驚奇的是﹐在中國元代就出現了鼻樑修補術﹐可見古人對面部美容的重視。
  除了義眼術、唇裂修補術等古代整形美容的有益實踐﹐在中國古代的整形美容術中亦有糟粕。與古代西歐女性習以綾帕「束腰」和在18世紀後期英國女性效仿伊莉莎白一世女皇用鉛粉搽臉以資美容﹐而造成眾多婦女中毒身亡等有害美容類似﹐中國古代在貴族女性中也出現了「纏足」等整形美容術。據史料記載﹐南唐李後主令宮嬪窘娘以帛纏足﹐屈上作新月狀﹐著素襪行舞蓮中﹐迴旋有凌雲之態。於是宮女們競相效仿﹐並很快普及到民間﹐到宋代已形成風尚。這種另類的整形美容術給古代婦女的身心帶來沉重的摧殘﹐以傷害身體為美﹐實為一種陋習。
  中國淵遠流長的中醫發展史表明﹐包括整形美容在內的中醫外科起步很早。早在三國時期以華佗為代表的中醫學家就開創了手術療法﹐但在後來很長一段時期未能得到應有的發展﹐歸結起來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是受封建思想的禁錮﹐特別是禮教的約束。在古代儒家的倫理學著作《孝經》中﹐就宣揚了「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自漢代之後﹐這種觀念就深入人心且根深蒂固﹐因此整形美容就被認為是不孝無德的行為﹐以至封建統治機構下令禁作剖腹和屍解等「傷毀髮膚」的醫學舉措﹐視之為洪水猛獸﹐這就阻礙了中醫手術療法的發展﹐使之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日漸式微。
  二是由於中國古代的統治者歷來只有天下的觀念﹐而沒有世界的意識。換句話說﹐當時中國看不到有一個世界﹐不知道中國只是這個世界中的一份子而已。這就導致了中國古代的社會及其文化長期處於封建的封閉狀態﹐使醫學得不到其他國家的先進科學技術的借鑑﹐故步自封﹐停滯不前。
  三是因為中國古代的歷代統治者對醫學發展都不夠重視。由於長期處於農耕文化﹐經濟一直不夠發達﹐致使統治階級無力資助中醫學的發展與創新﹐從而使包括整形美容在內的中醫外科失去了應有的發展機會﹐起步早而發展慢。

TOP

發新話題
最近訪問的版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