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蔣介石如何成為朝鮮戰爭中的最大贏家﹖

蔣介石如何成為朝鮮戰爭中的最大贏家﹖

  1954年1月20日﹐早晨9點﹐前志願軍67軍200師600團戰俘冉宏圖﹐混雜在14220名揮舞著青天白日旗、高喊「回台灣」的戰俘中﹐離開了朝鮮板門店附近的聯合國軍戰俘營。扛著孫中山、蔣介石巨幅照片的台灣代表團迎上來﹐向戰俘們表示熱烈歡迎。有資料說﹐戰俘們紛紛向孫中山和蔣介石的照片致敬。
  在美軍陸軍第八軍的護送下﹐530輛卡車把戰俘送到仁川。在這裡﹐他們轉乘15艘美軍運輸船去台灣﹐美第七艦隊和美空軍第五軍則一路隨行保護。在海上漂泊了88個小時後﹐他們才到達台灣基隆港﹐另有142名重傷病員﹐已先由軍機直接送往台北接受治療。
  細心的人們留意到﹐領著歡迎人群站在岸邊的蔣經國﹐正在擦拭眼中的淚水。作為國民黨事實上的軍情系統主管﹐他完成了一項影響台灣命運的任務﹐同樣心情激動的還有蔣介石。1月23日﹐接到傷病戰俘先期乘軍機平安抵台的報告後﹐這位敗退台北後﹐飽受失眠症困擾的67歲老人安睡了9小時。第二天﹐他在日記中寫道﹕「實為今年來最安眠之一夜也。」在日記中﹐蔣介石把此事稱為「五年以來精神上對俄鬥爭之重大勝利。」。
  志願軍戰俘問題專家、美國芝加哥大學加州分校歷史系博士常誠認為﹐若蔣介石在朝鮮戰爭中袖手旁觀﹐那麼正如他在北京及華盛頓的敵對者們所預料及希望的﹐台灣國民黨政權很可能已在1950年代崩潰。1950年1月5日﹐美國總統杜魯門正式宣佈﹐美國對中國內戰採取不干涉政策﹐不會向台灣提供軍事援助和軍事顧問。同日﹐堅持認為「台灣從來不具有非常重要戰略意義」的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強調「美國將會繼續供應台灣島上所需要的化肥﹐並推進農村重建項目﹐但是… …任何進一步增加軍事援助和軍事顧問的方式﹐都是不必要的。」。
  國民黨政權失去大陸後﹐台灣淪為中美博弈中的棄子﹐正面臨崩潰出局的絕境。蔣介石甚至已絕望地公開聲稱﹕「我政府代表必將被驅逐於國際社會之外﹐此乃成為已定之局。」。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