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民國上大學的花銷

民國上大學的花銷

  在民國上大學得花多少錢﹖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因為大學跟大學不一樣﹐有的大學收費高﹐有的大學收費低;學生跟學生也不一樣﹐有的學生比較浪費﹐有的學生比較節儉。咱們先來算算那些最基本的開銷。
  首先﹐在民國上大學得交報名費。大家都知道﹐民國沒有高考﹐你高中畢業了想讀大學﹐直接去你想要就讀的那所大學報名就行了。報名的時候﹐你要拿著中學的畢業證書、四寸的半身近照三四張。如果想讀的是師範大學或者教育學院﹐還得拿著你籍貫所在地教育局開具的介紹信。你把畢業證、照片和介紹信遞過去﹐人家一看手續完備而且沒有造假﹐就會讓你繳納報名費。要繳多少錢的報名費呢﹖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一般就是三五塊大洋。例如1930年北大招收一年級新生﹐報名費就是三塊大洋﹐同一年中山大學招收新生﹐報名費也是三塊大洋。
  交上了報名費﹐你會領到一張志願表﹐你需要填上姓名、年齡、籍貫、學歷、通訊地址和你想要報考的院系與專業。填完以後﹐拿到登記處登記﹐又可以領到一張體檢表﹐上面印著考生體檢的時間、地點和注意事項。過了幾天﹐你去體檢﹐通過以後﹐又能領到一張准考證﹐背面印著該所大學招考新生的日程安排、考試科目和考生須知。到了規定的入學考試時間﹐你來到考場﹐把各科試卷上的題目做完﹐考出好成績﹐再通過一場很簡短的口試﹐就取得了入學資格。
  也就是說﹐在民國考大學﹐是先填志願﹐然後再參加體檢和考試﹐那三五塊大洋的報名費﹐實際上就是體檢和買試卷的費用﹐假如你在體檢、筆試和口試這三個環節當中的任何一環敗北的話﹐人家是不會退給你報名費的。
  幾塊大洋的報名費﹐聽起來好像可以忽略不計﹐其實不然。因為民國沒有全國統一的高考﹐各大高校自由安排入學考試的時間。 例如1931年中央大學(今日南京大學與台灣「國立中央大學」的前身﹐當時的最高學府)的入學考試時間安排在7月份的6日到8日﹐而南開大學的入學考試時間卻安排在7月下旬。民國的考生們為了提高被高校錄取的機會﹐往往會同時報考好幾所大學﹐然後挨個參加每一所大學的入學考試﹐這樣一來﹐不光報名費要交好幾份﹐而且還得花很多差旅費﹐剛在南京考完﹐又趕緊坐火車跑到上海參加另一所大學的入學考試﹐肯定得花錢買車票以及住旅館。
  現在假設你已經通過了某所大學的體檢和考試﹐被錄取了﹐開學那天﹐你帶著行李走進校門﹐去登記處註冊﹐這時候﹐你要繳納學費。各個高校的學費是不一樣的﹐如果你被北洋政府時期的北京大學錄取﹐第一個學年要繳六十塊大洋的學費﹐而如果被清華大學錄取﹐只繳四十塊大洋就可以了。南開大學、復旦大學和同濟大學在當時都是私立學校﹐沒有政府的補貼﹐學費很貴。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南開和復旦每年的學費都是一百塊大洋﹐ 比北大和清華貴一倍左右﹐而同濟大學的學費則高達兩百塊大洋﹐是清華的五倍。
  無論是每學年幾十塊大洋學費的公立大學﹐還是每學年一兩百塊大洋學費的私立大學﹐窮人家的孩子都是讀不起的。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民國時代普通百姓的收入實在是低得可憐。1932年燕京大學的學生在北京頤和園附近的掛甲屯做調查﹐發現當地居民家庭年收入不到兩百塊大洋﹐其中光最基本的飲食開銷就要花掉一百零五塊大洋﹐剩下的錢刨去看病、買估衣(不捨得買新衣服)、走親戚、隨份子﹐一年到頭最多只能攢下十幾塊大洋﹐碰上年成不好的時候還得欠債﹐供孩子讀中學都讀不起﹐何況讀大學。
  老捨先生筆下有位駱駝祥子﹐在北京城裡拉人力車﹐小伙子聰明能幹而且省吃儉用﹐掙一文攢一文﹐純收入比城郊的農民高得多﹐可是他一年到頭不休息﹐最多才能攢下五六十塊大洋﹐假如他和虎妞生下一男半女﹐能供得起孩子讀大學嗎﹖絕對不能。
  現在我們所熟知的民國文壇大腕﹐如魯迅、冰心、茅盾、郁達夫、錢鍾書、葉聖陶、徐志摩、臧克家等等﹐都讀過大學﹐甚至在國外留過學﹐細究他們的家庭出身﹐大多非富即貴﹐至少是中產之家﹕冰心的父親是海軍部次長﹐徐志摩出身海寧望族﹐郁達夫的哥哥是大律師兼大法官﹐錢鍾書的父親是教授﹐茅盾的父親是鄉紳﹐臧克家的父親是地主﹐魯迅小時候雖然家道中落﹐他母親畢竟還拿得起八塊大洋的盤纏﹐使他得以考入江南水師學堂﹐進而趕上清朝末年的留學潮﹐獲得公費留學日本的機會。我倒不是說這些名人之所以有所成就是因為家庭出身好﹐而是說在清末以及民國時代﹐家庭條件好的學生更有可能獲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
  1931年﹐蔣介石的筆桿子、國民黨機關報《中央日報》的主筆陶希聖感歎說﹕「從小學到大學的幾層等級﹐逐漸把貧苦子弟剔除下來﹐最貧苦的農工子弟們沒有受初等教育的機會﹐其中升入中學的少數青年﹐大抵出於中資或富裕的工商業、地主、官僚家族﹐大學則是所謂的上層社會﹐即大地主、金融資本家、工業資本階級的領域﹐他們的子弟是最能住進大學的。」陶希聖的描述有沒有誇張的成分﹖基本沒有。
  事實上﹐即使窮人家的孩子硬撐著上了學﹐最好可能還是會因為家裡接濟不上而被迫退學。1935年寒假﹐著名詩人臧克家收到他的一個農村學生的來信﹐信上說﹕「今年旱災、蟲災﹐弄得五穀不收﹐我家經濟破產﹐下學期我爸不讓我再上了﹐我一直哭了三天也沒法﹐老師﹐你想想這是個什麼世界啊!」。
  當然也不是說家庭條件不好就一定沒有出路。在民國﹐窮人家的孩子如果考大學﹐一般會選擇師範院校﹐例如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女子師範大學﹐以及各省的省立師範學校﹐都是不收學費的﹐很多師範院校甚至還免費給學生提供食宿。當年毛澤東在長沙報考大學時﹐正是因為家裡不再寄錢給他﹐他才不得不報考了學雜費全免的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
  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北京大學的女生流傳一句話﹕「北大老﹐師大窮﹐唯有清華可通融。」意思就是說北大的男生暮氣沉沉﹐北京師範大學的男生則大多沒有錢﹐只有清華大學的學生既有錢﹐又有活力﹐適合做男朋友。
  在民國所有高校當中﹐教會學校和醫科大學這兩類高校的學費是最高的﹐而且收費項目也很多。例如設在南京的金陵女子大學﹐這是一所教會學校。在「五四運動」那年﹐每學年學費高達兩百塊大洋﹐此外還要收取二十塊大洋的書籍費、十塊大洋的校服費﹐學生去實驗室做試驗﹐還要繳納24塊大洋的試驗費﹐去圖書館查閱圖書﹐也要花10塊大洋辦一張借閱卡。但是物有所值﹐教會學校收費雖高﹐校園環境和教學質量也相當優越。
  首先是住宿條件好。在北洋政府時期﹐北大的學生六個人一間宿舍﹐宿舍樓裡連個像樣的廁所都沒有﹐冬天沒有熱水供應﹐學生凍得發抖﹔而身為教會學校的燕京大學﹐兩個人一間宿舍﹐每間宿舍都配備了浴缸、電話、飲水器和洗衣設備﹐學校不間斷供應熱水﹐每個樓層還都有一個小廚房﹐嫌大伙房飯菜不合口味的學生還可以在小廚房裡自己做飯吃。
  其次﹐教會學校的英語教學是一流的﹐大多數教科書都用英文編寫﹐任課教師也多為外籍教授。如上海浸會大學﹐全校50名教授﹐其中22個是美國人﹐老師用英語講課﹐學生用英語交流﹐在這種教學方式下﹐學生的口語水平高得嚇人﹐只學一兩年英語﹐就能跟老外順利交流。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