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三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君主

三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君主

  劉禪從公元223年繼承皇位﹐一直到公元263年下台﹐期間在位41年﹐是三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君主。位於巴蜀險地﹐而能執政41年﹐倘若沒有他的智慧之處﹐是不太能夠想像的。雖然很多人把劉禪的執政歸功於諸葛亮﹐但是諸葛亮死後﹐劉禪做了將近30年的皇帝﹐所以這個說法是不太客觀、不現實的。
  對於劉禪﹐諸葛亮應該算是最有資格評價他的了。我們可以從史書中找到一點相關的資料。在《三國誌》中有記載﹐諸葛亮曾經對著射援稱讚過劉禪的智慧﹐射援把這件事告訴了劉備﹐劉備聽後也十分高興﹐並說﹕「連丞相都稱讚你的智慧和膽識﹐遠遠超過了我們所期望的﹐我又有什麼可擔心的呢?加以勉勵﹐要加以勉勵。」
  另外﹐諸葛亮曾經在《與杜微書》中評價劉禪年僅十八﹐天生充滿仁德和聰敏﹐愛惜賢能才子。一個「敏」字﹐便能夠看得出劉禪的天資聰敏。以諸葛亮這種直言不諱的個性是很難阿諛奉承的﹐以史學的嚴謹態度﹐也是不會無端給予讚美之詞的﹐所以由此看出劉禪確實是有自己的智慧的。
  劉禪的智慧主要是表現在了君臣關係上﹐自古以來﹐君臣都是因為權力的問題產生過過多過小的爭執﹐而且也很少有和睦相處的狀態。但是劉禪與諸葛亮的關係卻是挺融洽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劉禪的忍讓和包容﹐即使諸葛亮有犯錯的事情﹐劉禪也是積極鼓勵和安慰他的。
  劉備﹐三國時期開國蜀漢開國皇帝。劉備在跟張飛、關羽在桃園結義之後自此過上了顛沛流離的生活﹐又帶兵攻打曹操。由於他的知人待士和百折不撓的精神﹐最終建立了蜀漢帝國。劉備在當上皇帝之後﹐他的兒子劉禪也被立為太子。據歷史記載﹐劉備有四個兒子﹐那麼他為什麼要讓劉禪成為他的繼承人呢?
  劉禪﹐小名為阿斗。劉備的繼承人﹐在劉備去世之後成為了蜀漢的第二位皇帝。至於說﹐為什麼要立劉禪為太子﹐我們從《三國誌》中就可以看出些答案。劉備給劉禪的遺詔中有這麼一段話﹐大意說諸葛亮在射君面前稱讚了劉禪的智慧﹐射君又把諸葛亮說的話告訴了劉備﹐劉備聽後很高興﹐就勉勵劉禪。劉備認為諸葛亮不是那種喜歡阿諛奉承的人﹐所以非常相信諸葛亮的觀點﹐因此他也認為劉禪不是一個愚鈍的人﹐所以就立劉禪為太子。當然除了一個﹐還有一點就是劉禪是劉備的長子。
  劉禪是三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那他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第一點﹐劉禪非常有智慧。劉禪繼承劉備的皇帝﹐那時的他才十七歲﹐但是他卻在不過五年的時間內使得農業恢復了正常﹐而且還平定了局面﹐友國相互結好。
  第二點﹐非常有謀略。劉禪對諸葛亮的重用大家都能看得出來。在劉禪繼承皇位之後﹐諸葛亮就一直輔佐劉禪﹐諸葛亮為蜀漢做出的貢獻非常之多。
  劉備在與東吳孫權的大戰之中失敗﹐在病危之際﹐他將自己的幼子劉禪託付給諸葛亮和李嚴﹐讓他們兩個人輔佐劉禪管理朝政。並交待劉禪要對諸葛亮以父之禮相待。事無具細﹐均要與諸葛亮討論決定。劉禪奉諸葛亮為相父﹐諸葛亮也盡心盡力地輔佐劉禪處理朝政。為了實現全國統一﹐諸葛亮在北伐之前﹐寫了一篇《出師表》﹐其中講述了一系列的政治經濟措施﹐主要向劉禪提出了三條建議﹕
  第一﹐開張聖聽。諸葛亮建議劉禪要廣開言路﹐善於聽取臣子們的意見﹐將先帝劉備留下來的美德發揚光大。對自己要有足夠的信心﹐不要自己看不起自己﹐也不要說一些不恰當的話﹐而阻止了臣子向你進諫的道路。用寬廣的心接納臣子的意見﹐振奮那些有理想、有抱負的人的精神士氣。
  第二、賞罰分明。宮庭內與宮庭外是一個整體﹐對待宮中侍衛和各個府署的臣僚要一視同仁。對宮內和宮外的人要一致看待﹐賞賜和處罰都要以同一標準實行﹐不能不一樣。評價一個人的好壞﹐也不能僅憑自己的好惡而斷章取義﹐而是要將其交給主管此事的官吏﹐由他們去判定。
  第三、親賢臣遠小人。諸葛亮例舉了前漢興盛和後漢衰敗的原因﹐告誡劉禪要親近賢能的人﹐遠離那些奸佞小人。並給劉禪例舉了幾個賢臣的例子﹐讓劉禪在宮中之事的處理上去請教郭攸之、費禕和董允等人﹔軍營中的事去諮詢將軍向寵﹐並推薦他做中部督。
  諸葛亮最初與劉禪結緣應該就是在白帝城了﹐在劉備率兵伐吳失敗後在白帝城病危﹐於是將諸葛亮招到白帝城﹐將兒子劉禪託付給諸葛亮。據三國誌裡所說﹐其實並不是像演義裡那樣﹐如果劉禪不才就讓諸葛亮取而代之。劉禪是三國時期所有帝王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一個。
  縱觀歷史﹐劉禪就任蜀漢皇帝共計41年﹐是三國時期所有帝王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一個。其中﹐諸葛亮輔佐劉禪11年﹐在諸葛亮去世後﹐劉禪還在賢臣的輔助下做了30年的皇帝。由於種種原因﹐劉禪一直被視為是弱智或低能兒的象徵﹐這實在是一個千古奇冤。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