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張飛之死也遭到了劉備的算計

張飛之死也遭到了劉備的算計

  幾千年來每個朝代都因為爭奪至高我上的皇權﹐親身骨肉相殘﹐同根相煎﹐何況劉備、關羽、張飛只是結義兄弟?在劉備登基之後﹐為了永保皇權﹐世代傳承﹐劉備對於關羽及張飛還是有很多心機很多算計的﹐今天聊聊張飛是怎麼被劉備算計的。
  1﹐張飛結義動機不清。劉關張結義之時﹐劉備、關羽都有很鮮明的政治立場的﹐而張飛有點兒向湊班子。本來一介屠夫﹐幾畝薄田﹐以賣酒殺豬為生﹐只是喜歡結交朋友。張飛結義純粹是以大丈夫應為國家效力的熱血與豪情結義﹐即不像劉備的家貧喪父﹐無所生路。也不像關羽的仗義除暴﹐被迫逃難。正因為其動機不清﹐也沒有當江湖老大的志向﹐才唯劉備馬首之瞻﹐充當劉備的跟班馬仔。先佐炎漢﹐後忠劉備﹐包括劉備在內的所有漢室宗親。例如他在劉備婉拒進位漢中王時勸道﹕「異姓之人﹐皆欲為君﹐何況哥哥乃漢朝宗派!莫說漢中王﹐就是皇帝﹐有何不可!」
  2﹐劉備以雪仇解除結義。張飛的思想還是太單純﹐缺乏靈活轉變。永遠認為即使自己的子孫後代也會忠誠於劉氏天下﹐誓死捍衛劉備作為大哥的忠義。從根本上來說「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只適用於奪天下之前﹐並不適用於奪天下之後。劉備穩坐成都後﹐勢必會有稱帝之心﹐雖說表面羞愧﹐內心誰知?口是心非而已。稱帝之前的這般那般只是羅貫中《三國演義》中擁劉批操的有意演繹而已。
  劉備稱帝后﹐作為既得利益者﹐自然會維護其地位穩固﹐世代相傳。異性兄弟家天下的觀念﹐必然不能成立﹐劉備、張飛的後代延續勢必會直接威脅到劉嬋的繼位及統治地位﹐以致破壞皇室宗派的單姓相傳。三姓共治的局面也必然不可能出現。
  作為大哥的劉備畢竟比三弟有才﹐其實早已有心計﹐想好了消解結拜兄弟的化學方法與「結義」相反的「雪仇」。先將關羽、張飛置於軍隊先鋒﹐被敵對勢力謀害﹐再以報仇雪恨之名獲得獨生。只要說是為了報仇﹐誰還會要求他們同年同月同日死呢?結義盟約自然解除。同時還贏得了朝野上下同仇敵愾的士氣與民心。這都是奪取天下必不可少的。正因為報仇是假﹐奪天下是真﹐所以劉備在殺死所有仇人之後還要繼續進攻吳國。而他的戰略與諸葛亮「隆中對」的戰略部署正好相反﹐是先滅東吳﹐再統一全國。
  3﹐諸葛亮放縱偏才。關羽的正才是義﹐卻偏好逞勇﹐缺點則是剛而自矜﹔張飛的專長是勇﹐卻偏好耍智﹔缺點則是暴而無恩。若想成全一個人﹐就幫助他發揮極致專長。諸葛亮給關羽鎮守華容道的機會﹐便讓他義滿天下﹔諸葛亮給張飛樹林中可埋伏軍馬的啟示﹐便讓他當陽橋頭一聲吼﹐勇退曹家百萬兵。若想毀滅一個人﹐就膨脹他的偏才。與由善性決定的正才不同﹐偏才往往由後天的慾望驅動﹐一旦放縱﹐就會讓人自我陶醉﹐暴露出缺點﹐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譬如﹐關羽在接到孔明送來的五虎上將第一員的勇名後就說﹕「知我者惟孔明也」。以為自己真能威震華夏了。張飛在瓦口關接到孔明送來的三車成甕的美酒﹐計取張郃之後﹐就以為自己獨得孔明之妙﹐成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酒神加智神﹐愈加縱酒貪杯。這就是「欲使其亡﹐先使其狂;欲使其狂﹐先使其盲」的道理。現在很多成功人士仍喜歡別人吹捧他們的業餘愛好﹐以全才自居。
  4﹐劉備消磨其意志。其實表面上﹐劉備在伐吳之前﹐初開金口囑咐張飛﹕「朕素知卿酒後暴怒﹐鞭撻健兒﹐而復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今後務宜寬容﹐不可如前。」實際做法卻是﹕
  一、稱帝三年間絕口不提報仇之事﹐讓張飛不知所從﹐終日借酒澆愁。
  二、在某一天突然下詔﹐發兵東吳﹐「剋日興師」﹐讓長年被酒傷身、意志消沉的張飛急火攻心。
  三、明知張飛酒後鞭撻士卒﹐卻不及早勸張飛減少飲酒(至少有三年時間)﹐更不設法隔離他身邊危險的士卒﹐這都是劉備有義務有能力做到的。一個喝了幾十年酒的癮君子怎麼可能說戒就戒呢?一旦喝醉﹐又怎麼可能及時控制自己的行為﹐記起兄長的叮囑呢?
  實際上﹐劉備的所謂囑咐更接近於詛咒﹐誰聽著都會心生逆反﹐張飛向來吃軟不吃硬﹐也就愈加縱酒﹐愈加暴虐了。接著﹐劉備呆在家裡焦急等待咒語顯靈﹐未等閬中來報信的人開口﹐就說﹕「噫﹐三弟休矣!」皇天不負苦心人﹐張飛總算以短取敗、自食其果了﹐劉備「放聲大哭」﹐估計內心早已喜極而泣。
  世間沒有真情永世的兄弟﹐而是永遠的利益。縱使流傳百世的「桃園結義」細細想來﹐在名利皇權之間也是滿腹心機﹐之所以為大哥也不是僅僅靠仁義、寬厚之道成為大哥﹐沒有點小心機面對這麼現實的世間誰又能全身而退呢?

TOP

發新話題
最近訪問的版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