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夏侯淵為何被老兵黃忠給一刀弄死

.夏侯淵為何被老兵黃忠給一刀弄死

  曹操稱夏侯淵﹐虎步關右﹐所向無前﹐其能力並不在五子良將之下﹐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虎步關右的名將﹐為何卻在年過半百之後﹐馬失前蹄﹐命喪定軍山﹐死在一個老頭之手?對於夏侯淵的死﹐基本是沒有爭議的﹐不管是《三國誌》還是《三國演義》的記載都說他是被黃忠砍死的。
  《三國誌》中說﹐當時夏侯淵和張郃同守漢中﹐劉備率兵前來攻伐並派遣黃忠和法正迎戰夏侯淵。戰鬥結果是夏侯淵中法正「反客為主」之計﹐被黃忠所殺。《三國誌》僅用幾行字描寫這場戰鬥的經過﹐對於夏侯淵的死同樣以「淵遂戰死」四字略過﹐反而在黃忠和法正的傳記中記載此戰的篇幅較多。這恐怕是因為就如此之結局對於夏侯淵這位魏國名將而言﹐實在是有所不公吧?說「造化弄人」也罷﹐總之陳壽仍力求真實地記錄。
  當然﹐在《三國演義》裡的記載就豐富多了。《三國演義》第七十一回﹐黃忠逼到定軍山下﹐與法正商議。正以手指曰﹕「定軍山西﹐巍然有一座高山﹐四下皆是險道。此山上足可下視定軍山之虛實。將軍若取得此山﹐定軍山只在掌中也。」黃忠仰見山頭稍平﹐山上有些少人馬。
  是夜二更﹐黃忠引軍士鳴金擊鼓﹐直殺上山頂。此山有夏侯淵部將杜襲守把﹐止有數百餘人。當時見黃忠大隊擁上﹐只得棄山而走。黃忠得了山頂﹐正與定軍山相對。法正曰﹕「將軍可守在半山﹐某居山頂。待夏侯淵兵至﹐吾舉白旗為號﹐將軍卻按兵勿動﹔待他倦怠無備﹐吾卻舉起紅旗﹐將軍便下山擊之。以逸待勞﹐必當取勝。」黃忠大喜﹐從其計。
  夏侯淵分軍圍住對山﹐大罵挑戰。法正在山上舉起白旗﹔任從夏侯淵百般辱罵﹐黃忠只不出戰。午時以後﹐法正見曹兵倦怠﹐銳氣已墮﹐多下馬坐息﹐乃將紅旗招展﹐鼓角齊鳴﹐喊聲大震﹐黃忠一馬當先﹐馳下山來﹐猶如天崩地塌之勢。夏侯淵措手不及﹐被黃忠趕到麾蓋之下﹐大喝一聲﹐猶如雷吼。夏侯淵未及相迎﹐黃忠寶刀已落﹐連頭帶肩﹐砍為兩段。黃忠斬了夏侯淵﹐曹兵大潰﹐各自逃生。
  可以看出﹐演義在竭力渲染黃忠的武勇和法正的智謀﹐而這一場戰爭也被霸氣十足地稱為「定軍山大捷」。甚而在京劇中還有「定軍山」這麼一出﹐象徵的就是馬到功成的成就感。就連夏侯淵的死也為了作為襯托而悽慘的多﹐被黃忠一刀砍為兩半﹐死無全屍不說﹐最後竟被棄屍荒野﹐任野狗啃食﹐不亦悲乎?這便是夏侯淵的痛苦﹐導致痛苦的又是生平最為失敗的一戰﹐令人嗟嘆之餘不由產生疑問﹐一代名將為什麼會失敗至如此地步?
  按照《三國誌》的客觀嚴謹描述﹐夏侯淵跟隨曹操東征西討﹐由他指揮的軍隊每戰皆捷﹐「虎步關右﹐所向無前」。而且﹐每次戰役之後﹐夏侯淵都把所得糧草分給士兵享用﹐傳遞糧食互相供給﹐這至少說明夏侯淵是一名愛護士卒的統帥。
  話說回來﹐這一次定軍山之役﹐倘若不是黃忠把下山俯衝的作戰命令﹐執行得有聲有色﹐則劉備能不能獲勝﹐大有問題。因此﹐劉備立刻把黃忠由「討虜將軍」升為「征西將軍」。黃忠與劉備的關係﹐也慢慢地比得上關、張二人與劉備的關係了。
  京劇之中的《定軍山》﹐詞兒好。它使得黃忠的英名﹐為將近兩千年後的現代中國人所家喻戶曉(美中不足的是﹕把黃忠描寫成主將。他當時不是主將﹐主將是劉備自己)。
  劉備一生打過了不少次的仗。真正是由他本人指揮所打勝的﹐次數不多。這一次定軍山之戰﹐是最精彩的一次。赤壁烏林之役﹐負責指揮主力(孫軍)的﹐是周瑜。後來﹐攻破劉璋的雒縣是圍了很久才攻破的。在成都﹐並未破城﹐是劉璋自己開城投降。早年幫陶謙守郯城﹐守住了。那只是與曹操的一次小接觸。

.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