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隆裕皇太后葬禮全國官員戴孝27天

隆裕皇太后葬禮全國官員戴孝27天

  隆裕皇后葉赫那拉氏出生於同治七年(1868)﹐比光緒帝大三歲﹐她是慈禧太后的親侄女。光緒十三年(1887)選妃的時候﹐19歲的隆裕成了后妃的候選人﹐不過在參加后妃選拔的秀女中﹐隆裕幾乎沒有任何優勢﹐用當時朝臣的話來說就是「貌不出眾﹐言不驚人」。
  但是隆裕運氣好﹐攤上一個姑媽老太后﹐光緒帝堂堂一個皇帝對自己婚姻無法做主﹐在慈禧的安排下娶了這位他一生都不愛的皇后。在光緒的眼中只有珍妃﹐即使沒有珍妃﹐光緒也懶得搭理隆裕皇后﹐因為他很清楚這位表姐就是慈禧安排在自己身邊的耳目。
  光緒三十四年﹐慈禧病重﹐臨死前她決定要光緒死在自己的前面﹐在慈禧的安排下光緒也病重了﹐並很有計劃的死在了慈禧的前面。光緒死後﹐慈禧立醇親王載灃的兒子溥儀為新君﹐指定攝政王為載灃﹐並把光緒皇后推上了皇太后的寶座﹐即後世所稱的隆裕皇太后。
  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2.12)﹐宣統帝的退位詔書宣告了大清王朝的滅亡﹐代為宣詔的﹐就是隆裕皇太后。遜位詔書下達之後﹐社會各界紛紛盛讚。二百多年的大清王朝終結在了自己的手裡﹐隆裕太后心中始終難以釋懷。共和之後﹐隆裕一直深居宮中﹐整日鬱鬱孤歡﹐悲咽連連﹐最終憂鬱成疾。
  民國二年(1913)正月﹐隆裕開始患病﹐經過太醫診治之後﹐症狀得到緩解。轉眼就到她過生日的那天﹐按慣例隆裕太后在大殿接受朝賀﹐結果朝中的許多大臣都找借口沒來參加慶賀典禮﹐而前來慶賀的大總統袁世凱專使﹐用的卻是外國使臣覲見時的禮節。
  殿宇依然﹐而江山已改﹐物是人非的淒涼令隆裕觸景傷情又添新傷﹐使得剛剛緩解的病情更加嚴重。沒過幾天﹐隆裕便病入膏肓。正月十六日隆裕已到彌留之際。她看著一旁的溥儀﹐想到他雖然出身帝王家﹐卻小小年紀遭逢亡國﹐如今自己大限以至﹐留下他一人孤苦無依﹐不由悲由心生。
  次日凌晨﹐中國最後一任皇太后懷著滿腔的亡國恨離開了人世。隆裕死後﹐遺體被移送到了皇極殿﹐入棺的時候﹐身邊只有宣統派來的總管謙和以及幾位后妃﹐這就是大清最為冷清的皇家葬禮。已經亡國的大清沒能為隆裕舉行隆重的葬禮﹐而民國政府卻對這位清朝皇太后的逝世非常重視。總統袁世凱接到皇宮內務府的報告後﹐下令全國下半旗致哀三日﹐文武官員穿孝27天。參議院除下半旗之外﹐還要在當天休會一天。
  在祭奠隆裕太后的時候﹐袁世凱還煞有其事的戴上黑紗﹐在祭祀的時候表現的十分悲痛﹐並非常大方的捐出3萬元作為喪葬費用。隆裕太后之死﹐總統袁世凱尚且如此重視﹐其他官員更是不敢怠慢。各地的軍政要員爭先恐後發來唁電﹐副總統黎元洪唁電稱隆裕太后「德至功高﹐女中堯舜」。山西都督閻錫山唁電稱﹕「皇太后賢明淑慎﹐洞達時機﹐垂憫蒼生﹐主持遜位。視天下不私一姓﹐俾五族克建共和﹐盛德隆恩﹐道高千古。」凡是種種﹐不勝枚舉。
  如此「道高千古」的皇太后身後事絕不能含糊﹐可是大清小朝廷已經沒有能力給隆裕舉辦重大的葬禮﹐所以民國政府的表現機會來了。為此﹐袁世凱特意召開國務院特別會議﹐參照《優待清室條例》中德宗崇陵修繕費用由民國政府承擔的這一規定﹐提出了將隆裕太后葬入崇陵﹐另外因為隆裕太后贊成共和﹐做出了有利於民國的事﹐所以喪事辦的非常隆重體面﹐費用全部由民國政府提供。
  隆裕太后的逝世不僅受到了民國政府的高度重視﹐也廣受社會各界關注。各大報紙刊登了她去世的消息﹐紛紛表示哀悼之情。除此之外﹐在隆裕太后的葬禮結束後﹐民國政府還出版了一個線裝石刻的特刊《國民哀悼紀事錄》﹐書前是一幅隆裕太后的御影﹐附有她宣佈清帝退位的諭旨。接著是太和殿內外哀悼大會的攝影作品12幅。還有各界發來的唁電、輓聯、致祭禮節、祭文、哀悼歌詞、皇家答詞、外賓名單、工作人員名單等。隆裕太后葬禮的有關資料全部收錄其中﹐以示民國政府對她的緬懷。
  隆裕太后生前鬱鬱不得志﹐而死後卻風光無限﹐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巨大的諷刺。不管她是賢德還是無能﹐在決定一個民族命運的關鍵時刻﹐她還是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