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安史之亂大唐為何向少數民族求援﹖

安史之亂大唐為何向少數民族求援﹖

  安史之亂﹐發生在公元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歷時七年零二個月﹐這場由安祿山與史思明發動的動亂﹐再加上唐朝皇室爭奪統治權的內戰﹐致使唐朝由盛而衰﹐造成了藩鎮割據﹐大唐王朝逐漸走向滅亡。
  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初九(755.12.16)﹐安祿山趁唐朝廷內部空虛腐敗﹐聯合同羅、奚、契丹、室韋、突厥等民族組成共約15萬士兵﹐號稱20萬﹐在薊城南郊(今北京西南)誓師﹐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以清君側」為借口於范陽(今北京)起兵。當時全國承平日久﹐民不知戰一百數十年﹐河北州縣立即望風瓦解﹐當地太守、縣令或逃或降。
  天寶十五年(756)正月初一﹐安祿山在洛陽稱「大燕皇帝」﹐改元聖武。唐肅宗至德二載(757)正月﹐安慶緒殺父安祿山﹐自立為帝。不久安慶緒被史思明所殺﹐史思明接收了安慶緒的部隊﹐兵返范陽﹐稱「大燕皇帝」。上元二年(761)三月﹐史思明軍隊內訌﹐史思明被其子史朝義所殺﹐內部離心﹐屢為唐軍所敗。寶應元年(762)十月﹐唐代宗繼位﹐並借回紇兵收復洛陽。寶應二年(763)春天﹐史朝義走投無路﹐於林中自縊﹐歷時七年又兩個月的安史之亂終於結束。
  借回紇兵是安史之亂的轉折點。為什麼要向回紇借兵呢﹖
  唐貞觀二十一年(647)﹐回紇酋長吐迷度在獨邏河(今蒙古國土拉河)自稱可汗﹐正式建立回紇汗國。立國後﹐回紇一度與唐朝的關係友好﹐雙方多次和親﹐也不像其他遊牧部落建立的政權都要對中原進行侵擾與掠奪。安史之亂時﹐唐室無力壓制周邊時﹐汗國實質上取得獨立。而唐向回紇借兵﹐得其出動4000騎兵協助平叛。作為回報﹐唐朝答應每年送給回紇絹帛兩萬匹。
  來到唐朝的回紇軍隊雖然戰鬥英勇﹐但是目無法紀﹐每到一處則大肆劫掠﹐與叛軍無異。這給唐朝留下了一個大隱患﹐無異於是在心臟上安裝了一枚定時炸彈。收復長安之後﹐回紇軍在長安城裡公開搶劫﹐而唐朝政府拿他們沒有辦法﹐只能默許他們的行為。這些回紇人長期盤踞在長安城裡﹐衣食住行都由當時的鴻臚寺負責。他們在街頭耀武揚威﹐惹是生非﹐當地百姓非常痛恨這些少數民族士兵。
  藉著鎮壓有功﹐回紇還要挾唐朝﹐用他們的馬匹換取唐朝的絹。等價交換也就算了﹐畢竟唐朝也需要馬。可是﹐他們竟然逼迫唐朝用高於市價好幾倍的價格來進行交換﹐回紇的一匹馬要換唐朝的三十到四十匹絹帛。當時即使唐朝願意﹐也拿不出那麼多絹帛。經過多方交涉﹐回紇才同意減掉一半。
  安史之亂結束後﹐經過朝廷多次協調督促﹐回紇兵才陸續離開大唐返回。繁華的長安城才終於擺脫了這些異族士兵的騷擾。公元788年或809年回紇武義成功可汗請求唐將「回紇」改稱「回鶻」。唐朝准許改名。回鶻後因統治無道﹐內訌不斷﹐一部分南遷被唐朝軍隊打敗﹐一部分西遷演變成現今的裕固族﹐而留在原地的回鶻人則融入契丹﹐因此有了「契丹半回鶻」的說法。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