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李廣為何不得封侯

李廣為何不得封侯

  代名將李廣英勇善戰,才略過人,年輕時就以戰功受到文帝的賞識。文帝曾對他說:「可惜你生不逢時,假使生在高帝打天下的時候,就是做個萬戶侯,也當不在話下。"從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從軍,到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悲憤自殺,40餘年間,與匈奴大小7000餘戰,名揚塞外,匈奴望風而逃,稱之為“飛將軍”。自漢代以來,李廣的故事經司馬遷《史記·李將軍列傳》的渲染,膾炙人口,深入人心,李廣也因此成為一位傳奇的人物。武帝時代,是開疆拓土、以封侯賜爵重獎軍功的年代,以軍功賜封侯爵者甚眾。李廣從弟李蔡與李廣共事漢文帝為中郎,景帝時與李廣一同抗擊匈奴,封樂安侯,官至丞相。二人同出身,同做官,同立戰功,並且李蔡為人在下中,名聲出廣下甚遠,人品、才能、名聲遠遠不及李廣,官名、爵位卻在李廣之上。李廣的兒子李敢以校尉身份跟著霍去病出征匈奴,因奪左賢王旗,斬首多,賜爵關內侯。甚至李廣的部屬軍吏、士兵也有不少以軍功取侯。偏偏李廣本人馳騁疆場40餘年,戎馬一生,歷文帝、景帝、武帝三朝,一直難以封侯,最後還死於非命,其原因何在?千百年來,人們試圖解開這一歷史之謎,提出種種看法。但時至今日,尚未有令人誠服的見解。
  歷史上最普遍的說法是數奇說,即李廣命該如此,命中註定不當封侯。李廣自己也曾感慨萬千,豈吾相不當侯邪?且固命也?在元狩四年漢軍主動出擊匈奴的戰鬥中,武帝與大將軍衛青都認為李廣年老,又運氣不濟,有意不讓李廣與匈雙單于對敵。監陣將李廣由進攻先鋒改為配合主力作戰的東路軍。這一仗不僅使李廣失去立功封侯的機會,反而因軍隊會師誤期被問成貽誤軍機罪,以致李廣忍無可忍,引刀自刎。
  也有人把李廣殺已降和殺霸陵尉作為李廣難封的原因。望氣先生王朔聽李廣說他曾殺過八百投降的羌人,就對他說:「禍莫大於殺已降,此乃將軍所以不得侯者也。」這種看法以善惡報應論為基礎,過多地蒙上一層唯心論色彩。李廣曾因兵敗而被貶為庶人,有一夜晚路過霸陵,霸陵尉按照規定不給放行,李廣隨從前往說情,稱:「這是前任的李將軍。尉官適逢酒醉,回答道:「當今的將軍尚且不能夜行,何況前任將軍!李廣對此耿耿於懷,當他復職擔任右北平太守時,竟將尉官帶走殺掉,以洩私憤。殺霸陵尉,說明李廣無容人之量,所以明人董份認為:「李廣不能忘一尉之小憾,乃知功名不成,非特殺降也,亦淺中少大度耳,其不侯故宜。"事後李廣向武帝請罪,武帝雖予寬看,但心中不能無憾。」
  還有人把李廣不得封侯說成是"治軍不嚴"、軍隊常敗的緣故。對於這些評論,古人就有過異議。所謂"治軍不嚴",是與李廣同時代的一位將軍程不識治軍整嚴相對而言的。李廣領兵作戰不講軍陣,停宿駐留不擊刁斗,幕府中表冊文書也大多省約,但他對作戰還是十分謹慎和內行的。《史記》中司馬遷稱他勇於當敵,仁愛士卒,號令不煩,師徒向之,認為他與程不識一樣是名將。南宋葉適也稱李廣用兵為他人所不及,而清代王夫之則稱"治軍非一術程不識是守兵之將,李廣是攻兵之將,不可一根而論。至於常敗將軍也是說不通的。李廣雖打了幾次敗仗,但其一生治軍打仗則是勝多敗少,不然何以稱為名將何以獲得飛將軍稱號而使匈奴聞風喪膽?
  有的學者認為,李廣在戰場上是巨人,但官場上去了侏儒,其政治上幼稚的表現是沒有敏銳的洞察力,他在平定"七國之亂"中接受梁孝王將軍印就是一例。李廣早年隨從太尉周亞夫抗擊吳楚七國之軍,立有戰功,這本來可以作為日後封侯的條件,但由於他私下接受梁孝王所授的將軍印,所以不得封賞。當時諸王勢力危及皇權,李廣身為朝廷軍人,不辨形勢,接受諸王號令,無疑犯了朝廷的大忌,漢景帝凱能重用梁孝王拉攏的軍人?也有學者指出,當時國家賞罰不合理,尤其是受到武帝偏見和衛青的壓制。文帝、景帝、武帝三朝用人風尚不同,文帝、景帝時用老臣,李廣當時年輕而不被重用;至武帝時任用年輕人,李廣已老從而失去重用以立功封侯的機會。由於李廣數次征戰失利,武帝又產生了偏見,覺得李廣命運不濟,且年老,不勝重任,因此最後一次出征又命主帥衛青不讓李廣居前奪首功;衛青出於私心,讓友好公孫敖出任前鋒,代替身為將將軍的李廣,致使李廣失道誤期,觸犯了軍律,憤而自刎。
  又有學者認為,"李廣難封"的直接原因在於李廣積功未達到封侯的標準。漢初以來,中國非有功不得侯這一規定執行甚嚴,儘管以後對外戚和匈奴降者另有政策,但對一般人來說,這一規定是一直堅持的。軍人的功績主要表現為戰果。儘管李蔡等人在人品、才幹和名聲方面比李廣差得很遠,但他們的戰果為李廣所不及。接受梁孝王將軍印,無疑使他失去了前半生的惟一的一次以功取侯的機會。到武帝時代,衛青等人領導的大規模戰役中,李廣參加次數較少,這就不可避免地減少了立功的機會。元朔六年(前123年)以後,李廣年事已高,對於一名武將來說,已經過了他的全盛時期,雖然作為軍隊中的前輩名將,李廣仍享有很大名聲,但當局在他的使用上顯然要慎重些。"廣軍無功"、"失道誤期"就與此有關。因此,"李廣難封既有一定的偶然性,更有歷史的必然性。
  各家說法,尚難定論。倘若能完全揭開這一謎底,將有助於漢武帝時代政治、軍事制度的深入研究。

TOP

發新話題
最近訪問的版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