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兵燹錄] 說說赤壁之戰的隱情內幕

說說赤壁之戰的隱情內幕

  東漢末年的赤壁之戰,曹操敗,孫劉聯軍勝,三家鼎立的局勢由此逐漸形成,赤壁之戰是當時影響最大的一次戰役。在《三國演義》中,圍繞赤壁之戰的渲染與細節描寫,前前後後佔據了全書近六分之一的章節。而在北宋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中,對這一段的記載也頗為詳細。司馬光的《資治通鑒》,非常重視歷史事件背後的決策過程,對於赤壁之戰戰前孫劉聯合與決策的記載也非常詳細,與之相比,對赤壁之戰本身的戰鬥過程的記載簡略得多。
  在司馬光的記載中,諸葛亮是促使劉備主動與孫權聯手並成功說服孫權聯合劉備的關鍵人物;魯肅則力排眾議,促使孫權準備與曹操一戰;周瑜從番陽回來,幫孫權下定決心,有了必勝的把握。然後,孫、劉戮力同心,擊敗曹操,曹操敗退到了北方。
  司馬光的記載,悉從《三國誌》的記載中抽取出若干相關段落,通過自己的理解,加以拼接而成。令人遺憾的是,其中多有邏輯上的錯誤,而且會令讀史者對於這一段歷史及其相關人物,發生誤解。
  原來,《三國誌》中,對於赤壁之戰,各處記載錯綜雜亂。這是紀傳體史書容易出現的問題,尤其是陳壽所依據的各國相關記載均有較大出入,所以,要犁清戰前的決策過程,並不容易。要分析明白這一過程,必須把觀察的視角,改為純客觀的第三視角,而不能具有傾向性。司馬光的問題,即在於過多把視角放在了諸葛亮的背後。
  首先,我們看「孫劉聯合」戰略的提出與決策過程。建安十三年初,孫權以報其父孫堅被劉表、黃祖所害之仇為名,攻破江夏,殺黃祖、屠城,掠走數萬人口而還,劉表因而派劉琦出兵,重建江夏守備。自此,孫權有了吞併荊州的打算。但,曹操的打算比孫權更快。這年九月,曹操兵臨荊州,驅逐新野劉備。此前,劉表已病逝,劉琮繼任,迫於曹操兵勢,劉琮舉州出降。劉備、劉琦、諸葛亮一眾倉皇南逃。
  孫、劉雙方的謀劃在這一背景下拉開序幕。魯肅是孫權心腹。曹操七月開始南下的消息,孫權方面馬上就掌握了。劉表死訊傳到江東,孫權召集謀士商議,他們馬上意識到荊州有崩潰的可能。於是魯肅請命,以「弔喪」為名,去荊州刺探軍情。孫權的軍隊,本來已經部署在與荊州接壤的地區,這時即開始水陸集結,做攻擊準備。孫權軍與曹操軍相比,幾乎同時進入備戰狀態,而且是以逸待勞,這一點對於拿下赤壁之戰非常重要。
  魯肅的速度不會很慢,但他走到半路,就聽到了荊州已投降(曹操的動作非常迅速),劉備等遭遇追殺的消息。魯肅馬上意識到曹操在荊州立住腳後,下一個打擊目標必然是江東,形勢非常危急,如果劉備被消滅,則孫權內外勢孤,被迫投降的可能性極大。所以他去當陽長阪,找到剛剛被曹軍追擊部隊重創的劉備,向他表示江東準備接納的意思。
  劉備當時是喪家之犬,曹操在北,孫權在東,都是對手,只好南逃,魯肅現在竟說可以到江東尋求庇護,劉備當然馬上答應。於是魯肅領劉備拐了個彎,逃入孫權控制範圍西北段邊界的樊口。曹操則折返江陵,接收整個荊州。劉備到達樊口,曹操的先鋒部隊已經出動,準備追剿劉備殘部。魯肅這時起身回柴桑覆命,要劉備派心腹到江東落實孫劉聯盟的談判。於是諸葛亮這時請命,隨魯肅一同去見孫權。
  孫權這邊當時又是什麼狀態呢?魯肅引來劉備,其間應當與孫權有情報往來,所以孫權對曹操的進展與劉備的虛實,基本已經摸清。這時孫權必然要召集所有軍政要員召開會議,討論下一步的變化。《三國誌·吳書·周瑜傳》記載,周瑜這時已經幫孫權下決心與曹操開戰。這一說法《資治通鑒》沒有採用。司馬光認為,是諸葛亮的一番說辭,幫孫權下定決心與曹操對抗的,倒好像孫權是一個本性懦弱的投機者,需要諸葛亮激將一下。
  其實孫權早已決定對抗曹操,甚至想佔據荊州。他現在考慮的,其實是如何與曹操作戰,以及取勝之後如何安置劉備等問題。所以孫權與諸葛亮的一番對話,都是孫權問,諸葛亮答。孫權的問題顯然是事先設計好的。此前,孫權通過魯肅的情報,已經知道劉備的軍隊總數不超過萬人,所以孫權在談判桌上居高臨下,洞察到諸葛亮沒有說實話,而孫權要裝作遲疑,逼諸葛亮讓步。按照外交常識,對戰後利益的瓜分,是雙方決定是否戰略結盟和合作程度的重要依據。因而可以推斷,雙方接下來的秘密談判,必然會就擊退曹操後荊州的歸屬權問題加以磋商。從戰後凡涉及荊州問題,劉備處處受孫權制約,且有「借荊州」的說法來判斷,諸葛亮作為劉備全權代表與孫權的談判,肯定做出了巨大讓步。
  這時曹操的信也到了柴桑。孫權當即與軍政要員展開第二輪討論。討論中沒有提到劉備的因素,這說明孫權與諸葛亮的談判是秘密進行的。代表江東大家族利益的張昭等人,公開主張投降曹操,因為他們並不解其中虛實。而且張昭等的根基是江東土著,如果他們主戰,若戰敗他們將失去土著的支持和在新主子曹操處的價值;反之他們主降,即使孫權戰勝,土著也仍會支持他們。孫權沒有立即彈壓這股聲浪,也包含了借此給在暗處的諸葛亮施加壓力的成分。
  這時,魯肅為孫權的利益著想,勸孫權立即召回正在番陽(鄱陽湖孫吳水軍基地)的周瑜,讓他幫孫權壓倒張昭等主降派。周瑜這個時候在鄱陽湖幹什麼呢?按距離赤壁之戰的時間推算(決議之後,周瑜所以能夠立即領兵出戰,沒有給整兵動員留下檔期,正是因為此前他已經完成了這一工作),他作為水軍都督,正是在進行水軍主力集結之後的總動員。他到柴桑的同時,水軍大部也已經到達,並交給孫權統一調配。
  至於周瑜在御前會議上發言的內容,《三國誌》的記載與《資治通鑒》一樣。周瑜對曹操南下的分析非常精彩,包括了曹操的四大敗因: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曹操後患;且捨鞍馬,仗舟楫,與吳越爭衡,本非中原軍隊所長;又今盛寒,馬無稿草,不利於騎步協同作戰;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曹軍中發生的大規模疫病,嚴重影響了戰力和士氣。周瑜的分析中,已經隱含了擊敗曹操的關鍵環節。
  當晚,周瑜秘密謁見孫權,直接點明了關鍵環節所在:曹軍其實是烏合之眾,只要挫敗其兵鋒,很可能會立即崩潰。然後周瑜向孫權要5萬人,孫權卻只給他3萬人。按當時孫權的全部家底,應該是有10萬人左右,孫權為什麼只拿出3萬人給周瑜呢?因為,當時孫權正處在三線作戰的狀態之下。
  大戰期間孫劉都做了什麼?周瑜作為水軍都督,應該很清楚孫權的兵力分配。在他看來,孫權手中的10萬人,有2萬人必須守邊境和各處城池(孫權轄境內並不太平,和當年曹操在官渡大戰時只能拿出數萬人上前線的情形一樣);至少1萬人,攻合肥;周瑜要5萬,打曹操,因為他從鄱陽湖帶到柴桑來的水軍,應該就有2萬多人;還有2萬人,留作孫權的預備隊。但是不要忘了東吳是「內事不絕問張昭,外事不絕問周瑜」,赤壁戰前,孫權還有很嚴峻的「內事」要解決。
  我們看看孫權真正的虛實:原來孫權除了要與劉備聯軍,迎擊江陵方面的曹軍外,還要在北方前線的合肥地區與曹軍作戰。孫權攻合肥,是希望從曹操的主力中分散出一部分人馬,以減輕對赤壁一線的壓力。這一路,周瑜是清楚的,用了1萬人。
  還有一路,大概有兩萬人,由大將賀齊(江東土著)與蔣欽率領,正在丹陽與數萬山賊作戰。當時孫權領地內散佈著很多處山越與山賊的勢力,一旦有風吹草動,他們馬上掀起事端。建安十三年早些時候,周瑜打破江夏,沒有佔領而是迅速退回,正是因為這些境內的擾動因素影響。曹操那邊下荊州,這邊丹陽馬上就亂起,很可能是對曹操進軍的一種策應。後來關羽攻擊樊城的曹仁,曹操治境內的山賊突然活躍響應,可見都不是孤立的。賀齊與蔣欽經過一番苦戰,終於平滅全部山賊,但二人的部隊也已經無法加入赤壁之戰了。這一支隊伍,是導致周瑜算錯了己方軍事動員能力的一個變數。
  也就是說,在周瑜到柴桑時,孫權手裡一共只有5萬人,而不是周瑜以為的7萬人。但孫權心中有數:因為他已經通過談判將劉備的1萬人拿下。劉備這時處於背水一戰的窮寇狀態,作為東吳水軍的陸上側翼完全可以勝任。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周瑜率水軍精銳與劉備軍沿江而上,跟曹操大軍遭遇於赤壁。曹操初戰不力,退駐江北。吳軍將領黃蓋詐降,趁南風大作,以火攻破了曹軍水寨。周瑜揮軍跟進,劉備軍在江北,相當於周瑜水軍的側翼,雙方全力追襲,曹軍在敗退中也燒燬了己方剩餘的戰船。
  孫劉聯軍一直追擊到江陵。赤壁之戰以曹操敗逃回北方而告終。孫權胃口很大。赤壁之戰一勝,他馬上率預備隊北上進圍合肥。但此前一直輕敵冒進的曹操,在敗逃途中,突然想到合肥守軍受赤壁大敗消息影響士氣,很可能立即陷落。所以他就地委派騎將張喜率領千餘騎兵,以最快速度馳援合肥。這一動作象徵性成分非常大,合肥守軍的士氣立即得到鼓舞。孫權圍城日久,見無法攻下,只好在張喜到位之前,即該年的閏十二月撤圍回師。
  據司馬光記載:赤壁大戰後,周瑜圍攻南郡的郡治江陵,劉備則以劉琦名義馬上取得了荊州南部的四郡。周瑜打破南郡時,劉備屯軍在公安(南郡與東吳之間)。周瑜把南郡的長江南岸一些地方劃給劉備,劉備嫌地方少,又去東吳見孫權,要求暫時都督整個荊州,孫權同意,這就是所謂「借荊州」。按照司馬遷的記載,孫權是徹頭徹尾的軟蛋,被劉備欺負苦了。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在諸葛亮勸說孫權與劉備聯合的時候(太有意思了,本來是魯肅把諸葛亮帶到柴桑,現場卻成了諸葛亮勸說孫權跟劉備結盟,如果孫權對劉備沒意思,讓魯肅帶諸葛亮來又幹什麼?),孫權的「假癡不癲」,讓急於談成聯盟的諸葛亮作出了最大讓步:破曹後,荊州所有權歸孫權,劉備只有駐紮權。所以,赤壁戰後,周瑜在江陵圍攻曹仁時,劉備以最快速度擁傀儡劉琦為荊州刺史,他自己任荊州牧(都是自封的,孫權不承認),並佔領了荊南的四個小郡。周瑜只得到了南郡一地,而且,南郡卡在曹操與劉備的勢力中間,成了一座孤城,戰略態勢非常不利。
  這時劉備到江東見孫權,與孫權協定:暫時借南郡,而取得益州後即歸還包括南郡與荊南四郡在內的全部地方,「借荊州」的說法就是這個內容。按理說,荊州是劉表和劉琮的,劉琮投降曹操後,荊州就算是曹操的,那麼曹操被擊敗後,則誰擊敗曹操,荊州就是誰的。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劉備理當分得屬於自己的一份,但由於此前諸葛亮沒經驗,被孫權忽悠,外交上退讓在先,所以劉備才不得不向孫權「借地」,心裡很不爽。赤壁之戰後,諸葛沒有得到顯著提拔,原因即在這裡。
  赤壁之戰後,孫權的失誤在哪裡呢?在於他誤聽了魯肅的建議,向北去打合肥,向西去爭南郡,而且還「借」了南郡給劉備,等於幫劉備搭好了入川的跳板。其實孫權最應該下手的,是荊南四郡,江陵有曹仁堅守,以劉備一家的實力,根本啃不下來。周瑜為了打江陵,花費一年,付出大量傷亡,自己還受了重傷,才將曹仁逼退(曹仁把孤城江陵的存糧吃光了才走的)。如果周瑜先平四郡,讓劉備牽制曹仁,回頭再會合孫權取下江陵(江陵對於曹魏已無戰略價值,曹仁早晚要走),那時劉備將沒有立錐之地。到時候周瑜順流而上收取益州,孫權的長江戰略極有可能實現。
  周瑜在戰略方向選擇上犯錯誤,孫權又受魯肅誤導,錯上加錯,如果不是後來呂蒙幫孫權取回荊州南部,孫權打赤壁之戰等於一無所得;周瑜在退出南郡後非常鬱悶,甚至提出遠征劉璋,包括他不久即死去,正是因為這個,周瑜不是被諸葛亮氣死的,而是被魯肅和孫權逼死的。
  魯肅並不像我們平日理解的那樣,是個忠厚長者,他意識到自己因為主戰而得罪了張昭等江東大族後,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結連培養劉備作為外勢,導致東吳養虎遺患,害孫權不淺。魯肅死後,孫權並不悲傷,例行公事地發送了事。在孫權與陸遜的對話中,孫權也對魯肅做出了很低的評價。關於這個細節,撲還會在後邊分析《孫權勸學》時,對比周瑜、魯肅和呂蒙三人死後的待遇時說到。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