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保健資訊] 【胃痛專題】保「胃」健康從何做起? 營養師:先了解胃部結構!提供3種營養素

【胃痛專題】保「胃」健康從何做起? 營養師:先了解胃部結構!提供3種營養素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


想知道該如何維持胃部健康,必須先從胃部結構、平衡機制開始了解。

根據衛福部資料統計,胃癌是台灣人十大癌症死因之一,現代人工作忙碌,三餐不正常,常常感到胃部不適,平時該如何保養胃?維持胃部健康呢?

癌症關懷基金會執行長黃翠華營養師表示,胃本身就具有良好的平衡調節機制,重點是提供關鍵所需的營養素,像是蛋白質、維生素A、維生素C,並改變飲食習慣,不破壞其平衡便能保護胃部健康。

了解胃部結構、平衡機制 才能正確保胃!
想知道該如何維持胃部健康,必須先從胃部結構、平衡機制開始了解。黃翠華營養師提到,胃簡單來說可分為黏膜層、肌肉層,其中黏膜層上有各種複雜的細胞,能幫助胃自我調控、維持平衡。

黃翠華指出,胃會分泌胃蛋白酶來消化食物,但胃蛋白酶需要在酸性的環境下才能發揮良好的作用,而胃的壁細胞會分泌胃酸,使胃腔環境維持在pH值2.0以下,幫助胃蛋白酶分解、消化食物,還兼具良好殺菌效果。

然而,在這樣的酸性環境下,細胞難以存活,因此黏膜層還會分泌鹼性黏液,保護黏膜層上的細胞,以避免受到胃酸侵害。

黃翠華營養師表示,黏液能使黏膜層pH值維持在6.0-7.0,形成最佳「胃黏膜障蔽」,胃壁就可受到良好的保護,但有些食物會刺激胃酸分泌過多,破壞平衡,例如:酒精、胡椒、辣椒、甜食、咖啡等,應特別留意。

蛋白質是胃酶主要原料 食物來源如何選擇?
胃的平衡調控機制若是失衡,便會產生不適症狀,相反地,若能維持其平衡便是最好的保胃方式。黃翠華營養師指出,蛋白質、維生素A、維生素C是強壯胃的重要營養素。

蛋白質是體內各種激素、酵素、黏膜細胞、免疫細胞等的主要原料,充足的蛋白質能幫助組織建構、細胞修復。黃翠華營養師表示,選擇蛋白質時應避免脂肪含量較高的食物,像是紅肉(如:牛肉、豬肉)攝取比例應減少,因為高油食物會影響胃排空時間,增加胃的負擔。

黃翠華營養師建議,蛋白質最好選擇植物性蛋白質,像豆腐、豆干、豆漿等,蛋白質豐富又容易被消化吸收,此外,營養完整的蛋、好消化的魚和雞肉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維生素A、C不可少 八分飽也很重要!
而維生素A、C對胃也是相當重要的營養素,黃翠華營養師提到,維生素A是黏膜的組成成分之一,能強健黏膜組織,維生素C則是細胞間質的重要原料,間質就像水泥,而細胞如同磚塊,維生素C若攝取不足,胃部組織便無法強壯。

維生素A、C的食物該如何選擇?黃翠華營養師表示,維生素A最好的選擇就是胡蘿蔔,而維生素C首推芭樂,因為它含量最豐富,其次則是奇異果、橘子、柳丁等,但空腹吃甜水果容易刺激胃酸分泌,因此最好在餐後吃,此外,木瓜也是相當好的選擇,能一次攝取維生素A、C。

不過,除了食物選擇外,現代人更要注意飲食習慣的問題,黃翠華營養師強調,均衡飲食八分飽很重要,暴飲暴食很傷胃,只要做到以上要點,就可以輕輕鬆鬆保「胃」健康!

TOP

【胃痛專題】傷胃食物有哪些? 快記下!「這2類」食物容易使胃部不適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


甜食、刺激性食物、酒精、氣泡飲、咖啡因等,容易刺激胃酸分泌增加,而影響胃排空時間的食物,像是高油、糯米類等,會增加胃部負擔,這些都是所謂的傷胃食物。

胃本身具有良好的平衡機制,能分泌胃酸幫助胃蛋白酶消化食物,也會分泌鹼性黏液形成胃黏膜屏障,保護細胞不受胃酸侵蝕,然而,有些食物會刺激胃酸分泌過多、影響胃排空時間,破壞平衡,傷害胃部健康。

癌症關懷基金會執行長黃翠華營養師表示,甜食、刺激性食物、酒精、氣泡飲、咖啡因等,容易刺激胃酸分泌增加,而影響胃排空時間的食物,像是高油、糯米類等,會增加胃部負擔,這些都是所謂的傷胃食物。

5類食物易刺激胃酸分泌 過多胃酸會引起不適
胃酸分泌過多,容易造成胃部不適,長期下來,容易對胃產生傷害。黃翠華營養師指出,有5類食物容易導致胃酸分泌過多,首先是「甜食」,不僅會刺激胃酸分泌過多,許多研究也指出,糖分攝取過量會使許多疾病的發生率、死亡率增加。

黃翠華營養師提到,甜食還具有成癮性,民眾要特別注意,應避免過度喜好或過度依賴甜食,因此「減糖」是很重要的生活習慣,尤其胃不好的人應忌甜食,一般人也要盡量減少。

此外,「刺激性的食物」像是胡椒、辣椒、生洋蔥、生大蒜等,也會刺激胃酸分泌過多。黃翠華營養師建議,這些食物應盡量避免,洋蔥、大蒜最好煮熟後減少其刺激性再吃。

而酒精、咖啡、氣泡飲料也容易刺激胃酸分泌,應減少攝取。不過,要完全排除這些食物,對民眾來說其實相當困難,黃翠華營養師表示,如果要吃這些食物,切記!千萬不可以空腹吃,但最好還是減少攝取。

高油、糯米應避免 改善飲食習慣也很重要
而食物進到胃後須經過消化處理變成「食糜」,才可通過賁門進入小腸消化吸收,但有些食物會影響胃排空時間,導致消化不良,增加胃的負擔、傷害。黃翠華營養師指出,有兩類食物會影響胃的排空,導致民眾產生消化不良的感覺,第一,高油,第二,糯米類食物。

為什麼糯米會造成消化不良呢?黃翠華營養師表示,糯米的結構與一般澱粉不同,糯米是支鏈澱粉,如同一隻手有直線、交叉處,比起一般澱粉的直鏈結構需要額外的酵素系統才能分解、消化,處理方式複雜,因此在胃停留時間就越久,容易引起胃部不適。

不過,除了避免傷胃食物外,若不改變飲食習慣也容易引起許多胃部問題,現代人工作忙碌,常常囫圇吞棗,無法做到細嚼慢嚥,這也容易導致消化不良的症狀產生。

黃翠華營養師表示,食物若在口腔未充分咀嚼,進入胃後需要更多時間消化處理成食糜,建議民眾每一口食物應咬20-30下,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才能保護胃部健康。

TOP

【胃痛專題】到底是胃痛還是胃癌? 醫:有「關鍵症狀」須提高警覺!

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報導


相較於一般的胃痛與消化不良,胃癌關鍵在於是否為55歲以上新發生症狀、合併有消化道出血、吞嚥困難、體重減輕、貧血等,不可不慎。

最新十大癌症出爐,顯示女性胃癌人數增加,讓民眾擔憂到底出現胃痛與消化不良只是消化系統疾病,還是胃癌前兆呢?奇美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蘇若荃說明,相較於一般的胃痛與消化不良,胃癌關鍵在於是否為55歲以上新發生症狀、合併有消化道出血、隨時間加劇的吞嚥困難、未刻意減重的體重減輕、不明原因的貧血等,上述為消化道惡性腫瘤的警示症狀,不可不慎。

胃痛消化不良 做好日常保健
消化不良,指的是一系列上消化道不適症狀的總稱,常見症狀包括:腹部疼痛、腹部脹氣、易飽、噁心嘔吐、長時間打嗝、胃酸逆流、上腹部灼熱感、口臭等。

蘇若荃表示,消化不良可能是某種消化系統疾病的症狀,包括胃食道逆流、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幽門桿菌感染;膽道疾病如膽結石、膽囊炎、膽汁滯留;腹內器官發炎如胰臟炎、腸炎;系統性疾病,如糖尿病控制不良、甲狀腺功能低下等;另外,服用消炎藥物、抗生素與鐵劑等,都有可能造成腸胃道副作用。若民眾確診為上述疾病,並不會演變為癌症,不用過度擔心。

而由於腸、胃、膽等器官位置相近,不時發生患者跑遍各個診間,卻找不到確切疾病的困擾。蘇若荃建議民眾可前往肝膽腸胃科或家醫科,醫生會視病況嚴重程度與症狀時間長短安排適當的檢查,例如胃鏡與大腸鏡檢查,若高齡族群不適合侵入性檢查,也可改做胃幽門桿菌吹氣測試、腹部超音波、腹部X光等,有助於鑑別病因。

癌症胃痛消化不良 注意危險因子
若是肇因於惡性腫瘤,除了上述消化不良的症狀,警示徵兆包含有55歲以上新發生症狀、合併有消化道出血、隨時間加劇的吞嚥困難、未刻意減重的體重減輕、不明原因的貧血等,若消化不良合併有上述症狀建議及早就醫,不可不慎。

胃癌高風險族群包括有胃癌家族史者、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喜食高鹽或醃漬物者、抽菸、肥胖 等。

然而,胃癌初期症狀不明顯,且無特異性臨床症狀,難與常見的消化性潰瘍、胃十二指腸發炎、胃食道逆流等疾病區分。因此,胃鏡是早期發現胃癌的重要診斷方法。但即使是從來沒有消化道不適症狀,50-74歲民眾可把握每2年1次的糞便潛血檢查,早期發現腸胃道出血症狀有助於揪出胃癌與大腸癌。

健康保「胃」戰 醫師教你這樣吃 
若有消化不良症狀,平時的飲食建議細嚼慢嚥、少吃高油與辛辣刺激性食物、用餐時避免配大量飲料或湯、少喝酒茶咖啡、少吃豆類甜點糕類等會造成胃脹氣的食物、適當運動可增加腸胃蠕動改善消化不良。

另外針對胃癌的危險因子,平時建議控制體重,減少攝取高油高鹽、加工食品或燒焦碳烤食品,避免酗酒與抽菸。

TOP

【胃痛專題】劇烈胃痛怎麼辦?中醫詳解:三類辨證與穴位按摩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



大家都知道:「牙痛不是病,痛起來要人命」,但是你知道胃痛也會疼痛到冷汗直流,甚至在地上打滾,疼痛到無法起身的狀況嗎?除了吃止痛藥,有沒有其他方式可以改善或預防?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賴博政分享胃痛的保健與預防。

胃痛原因多且複雜 排除急重症才能確診
胃痛是指胃脘部分的疼痛,主要的範圍涉及肚臍及周圍的疼痛不適。賴博政醫師表示,胃痛是門診常見到的疾病,可能的原因有進食到不乾淨的食物、胃酸分泌過多、感染、發炎、藥物的使用、情緒緊張……等,臨床上十分複雜,需要透過病史的詳細詢問,並排除一些緊急狀況,像是心臟、肝膽、腎臟及泌尿道與婦科相關的急重症,才能確診為胃痛。

賴博政醫師說明緩解期間的胃脘疼痛,因為疼痛較不明顯,發作頻率較低,因此比較容易被忽略,反反覆覆,病程往往拖得較久,通常與生活習慣和作息有關。

傳統中醫的觀點認為「胃主收納與腐熟水穀」,也就是胃將食團做進一步的消化,胃的機能如果出現問題,便會引起胃的氣血陰陽失衡,影響消化運作,造成胃脘處的悶脹感甚至疼痛。

慢性胃痛怎麼治? 三類方法、穴位按摩一次看
賴博政醫師解釋一般常見的慢性胃痛可分為三大型,治療方法與穴位按摩都不完全相同。

氣機阻滯
好發族群:容易緊張,壓力較大的民眾。

常見症狀:肚臍周圍脹滿,疼痛部位不固定,通常脹滿感大於痛感,情緒起伏大時誘發,疼痛常延伸至肋骨兩側,伴有打嗝嘆氣,排氣後症減緩,舌苔薄白,脈弦。

保健穴位:合谷穴、內關穴。

食積胃脘
好發族群:三餐不定時,暴飲暴食的族群。

常見症狀:胃部常常脹滿,嚴重時悶痛,部位固定,通常在進食完不久後發生,伴有口乾口臭、噁心,胃食道逆流,嚴重時會嘔吐,大便偏黏不成形,不常解便,舌苔厚膩,脈滑。

保健穴位:中脘穴、天樞穴。

腸胃虛寒
好發族群:常吃生冷飲食,如生猛海鮮、生菜沙拉的民眾較容易發作。

常見症狀:突發性胃部隱隱作痛,熱敷後症狀改善,遇寒則加重,通常大便較軟散,解便次數較多且不成形,容易腹瀉,手腳冰冷,舌苔薄白,脈沉。

保健穴位:氣海穴、關元穴。

賴博政醫師建議容易有胃痛的民眾,平常也須養成以下兩個好習慣

一、定量定時:飲食量要固定,避免一次吃太多,超出胃的負擔,進食的時間也要固定,讓腸胃蠕動消化時間較有規律;如果進食量太大,可以少量多次進食,減少胃痛發生。

二、細嚼慢嚥:讓食物在口中多停留,咀嚼變成較小的食團,除了可以減少腸胃的負擔,並要進食容易消化的食物,少吃油膩、重口味、生冷食物,避免胃痛。

TOP

常常胃痛,到底怎麼了?專科醫教你簡單分辨「胃炎、胃潰瘍、胃食道逆流」

健康醫療網/記者楊艾庭報導


李柏賢醫師表示,患者常喊胃在痛,但不一定是真的胃痛!「我們希望患者能夠辨識到自己腹痛的位置,千萬別誤以為每一種肚子痛都是因為胃部而起。」

喝完酒、吃完大餐,馬上就開始胃痛,痛到只能躺在床上、吃不下,翻來覆去難以緩解,只好塞幾顆藥房買的胃藥應急,雖然吃了以後覺得症狀舒緩很多,但可能仍潛藏許多隱憂!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胃腸肝膽科系副教授級主治醫師李柏賢表示,肚子痛不一定就是胃發炎,由於腹部內有許多臟器,不同部位的疼痛代表不同的器官,而胃痛的位置為腹部左上方、偏中間,另外,胃炎、胃潰瘍、胃食道逆流的疼痛呈現方式不盡相同,醫師教你如何正確判斷胃痛!

腹部範圍大 每一個部位疼痛的原因大不同
胃痛當下,該如何釐清「肚子痛是不是真的胃在痛」?首先,李柏賢醫師表示,患者常喊胃在痛,但不一定是真的胃痛!因為腹中有許多臟器,而胃則位在腹部左上角、偏中間地帶,如果是腹部右上角疼痛,則是肝、膽為主,有可能膽管阻塞、膽囊發炎等,如是腹部右下角,則是盲腸、卵巢,左下則是卵巢等婦科相關的問題(如下圖示)。「我們希望患者能夠辨識到自己腹痛的位置,千萬別誤以為每一種肚子痛都是因為胃部而起。」


▲一圖看懂腹部位置代表的器官。圖/Dr.Le李柏賢醫師粉絲專頁)

痛感不一樣!教你判斷「胃炎、胃潰瘍、胃食道逆流」
若真的確認痛點是胃部,李柏賢表示,有可能是急性胃炎、胃潰瘍、胃食道逆流,三種疾病的症狀不盡相同,教你如何判斷:

急性胃炎:通常於吃刺激性的食物後,如:麻辣火鍋、烈酒,引發疼痛。「這種疼痛通常都會很明確知道是在某一事件之後引起的,大多患者都是吃了某些食物之後,突然感覺胃痛,痛個一天、半天,直到吃藥之後才緩解,這類大多都是因為急性胃炎。」
胃潰瘍:胃部持續性的悶痛,且吃了食物之後症狀會加重。
胃食道逆流:當胃酸逆流至食道,刺激神經,也會造成疼痛,其疼痛位置通常位在腹部中間,並伴隨胸口灼熱、口中有酸氣味、喉嚨癢癢會想咳嗽。
一路痛到「背」也痛?!可能是十二指腸潰瘍、胰臟炎
也有些人,除了胃痛,還會一路痛到「背部」,對此,李柏賢醫師表示,「這通常是十二指腸潰瘍,或急性胰臟炎,因為胃部並非後腹腔的器官,胃痛通常只會在前側。」不過,民眾千萬不要認為「只是單純的胃痛、發炎,就只吃胃藥應急,卻忽略有時可能是胃癌所引發的胃潰瘍而導致胃痛。」因此,建議民眾有不舒服,務必要就醫,由專業醫師診斷,對症下藥,否則病情一拖,使得狀況惡化才尋求治療,只會花上更大力氣,卻不一定有良好的預後,相當可惜。

TOP

胃痛就吃胃乳、胃散?醫解析3大傳統胃藥:恐致高血壓、結石

健康醫療網/記者楊艾庭報導


常見的胃散與胃乳,主要成分為碳酸氫鈉(小蘇打),是人類最早使用的制酸劑,由於小蘇打為鹼性,服用後進入胃部馬上就能夠中和胃酸,「因此民眾常常覺得效果相當速效。」然而,當酸鹼中和時會產生二氧化碳,因此很多人服用後會開始打嗝,卻誤以為是在「排氣」。

吃完大餐後,突然感到胃痛、胃脹氣,第一時間,先去藥房買胃散或胃乳吞一吞,過沒多久,開始一直打嗝、而且胃也不痛了,心想「太好了,這一定是在排氣!」許多民眾常常使用藥局買的成藥解決胃痛的問題,然而,這當中其實有些隱憂,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胃腸肝膽科系副教授級主治醫師李柏賢表示,會打嗝,其實並不是排氣,而是藥物進入胃部後進行酸鹼中和時,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氣體而導致打嗝以及產生鹽分,這類藥物攝取過量,對身體將產生不少副作用與傷害。

傳統胃藥分3大種 其中民眾最愛吃的「酸鹼中和劑」恐引高血壓
胃散、胃乳,各式胃藥總傻傻分不清楚?李柏賢醫師解釋,傳統胃藥可分為3大種:

一、「局部止痛劑」:可對胃部做局部麻醉的效果。

二、「黏膜保護劑」:例如:海藻膠、部分的胃乳,原理是將藥物鋪在胃的黏膜上,保護胃部不受胃酸侵襲。

三、「胃酸中和劑」:包括常見的胃散與胃乳,主要成分為碳酸氫鈉(小蘇打),是人類最早使用的制酸劑,由於小蘇打為鹼性,服用後進入胃部馬上就能夠中和胃酸,「因此民眾常常覺得效果相當速效。」然而,當酸鹼中和時會產生二氧化碳,因此很多人服用後會開始打嗝,卻誤以為是在「排氣」,其實是酸鹼中和所引發的反應,另外,也會產生鹽分,一旦鹽分過多造成血壓升高、水腫,因此若吃過量的酸鹼中和劑,除了會導致脹氣,也因鹽分過高,對高血壓、洗腎患者相當不利。

傳統胃藥常含「鈉、鋁、鎂、鉀」離子 攝取過量恐致各種副作用
李柏賢醫師進一步提醒,由於酸鹼中和劑並非從源頭抑制問題,而當胃部進行酸鹼中和反應,會使得pH值一下子拉高,使得胃部誤以為胃酸分泌不足,反而分泌更大量的胃酸,因此民眾常覺得「奇怪,沒吃藥就會不舒服,進而吃了更多藥。使得脹氣更嚴重、鹽分攝取量更多。」

仔細查看藥物成分,除了碳酸氫鈉,還可能出現其他鹼性的金屬離子成分,例如:鈉離子、鋁離子、鎂離子、鈣離子等,鈉離子攝取過量會造成水腫、血壓升高;鋁離子則是便秘;鎂離子會腹瀉,或腎功能不佳的人,可能會導致高血鎂,引發心律不整、抑制呼吸、全身無力、意識不清等;鈣離子則容易引發結石。

不過,現今藥廠通常會針對成分比例進行調配,互相制衡副作用,但畢竟都含有金屬鹽離子,因此胃乳、胃散,民眾偶爾吃是無妨,但不建議長期服用。此類金屬離子,亦會與其他藥物產生交互作用,甚至抑制藥效,包括:抗生素等,因此若要服用,必須要間隔2小時。

新型胃藥安全性高、效果持續 然而過度仰賴胃藥 可能忽略癌症風險
不論是局部止痛劑、黏膜保護劑或是酸鹼中和劑,皆屬傳統類型的藥物,李柏賢醫師說明,隨著醫藥技術發展,現今已研發出能從根本抑制胃酸分泌的藥物,包括:H2受體阻斷劑、氫離子阻斷劑、鉀離子阻斷劑,目前醫界較為建議使用這類藥物,安全性高,副作用低且效果的持續性較好。若民眾有反覆的胃食道逆流、胃炎的症狀,則適合使用如氫離子阻斷劑、鉀離子阻斷劑等抑制胃酸的藥物,通常30分鐘內會見效,且效果持續。

胃痛也可能代表其他疾病的風險!李伯賢醫師提醒,若民眾連續三個月出現解黑便、血便,或胃痛持續加重、莫名體重減輕,或吞嚥困難時,應該要就醫,現今台灣醫療可近性高,因此不建議民眾到藥房自行購買藥物服用,雖然能緩解胃痛,但有時可能會忽略潛在的重大疾病因子,例如:胃癌、胰臟癌等,有時也不必等到三個月,鼓勵有任何症狀民眾應多加善用醫療資源,積極尋求就醫檢查,對症下藥,讓身體真正獲得治癒。

TOP

發新話題
最近訪問的版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