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清朝歷史上道光皇帝踢死皇長子之謎

清朝歷史上道光皇帝踢死皇長子之謎

  溫文恭良的道光皇帝曾經一腳將自己的皇長子踢死。到底什麼原因﹐使得道光如此動怒?從這件事情中﹐我們又可以看到道光的什麼性格呢?事實證明﹐道光在大事、大節上的作為是完全不可取的。
  道光名旻寧﹐是乾隆的孫子、嘉慶的兒子。他自幼飽讀詩書兼善騎射﹐深得乾隆和嘉慶的寵愛﹐加上一副溫良恭儉讓的形象﹐終於在1821年三十九歲時登極即皇位。道光在位時﹐正是中國風雨飄搖、走向衰落的歷史關頭﹐西方新興的資本主義殖民者覬覦中國的市場和財富﹐發動鴉片戰爭入侵中國。由於道光的疑慮猶豫和反覆無常﹐捍衛國家主權的戰爭卻失敗了﹐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遭到歷史的嚴厲審判。
  事實上﹐作為皇帝來說﹐道光雖非明主但也非昏君﹐他也曾有過勃勃雄心﹐希望倣傚先輩振興祖業﹐做一番事業。尤其是他勤力朝政﹐生活恭儉﹐為人謹嚴。道光即位之前﹐住在紫禁城擷芳殿﹐他每晚派太監出宮去買五個燒餅﹐自己吃兩個﹐嫡福晉鈕祜祿氏吃兩個﹐長子奕諱吃一個。他繼位當皇帝後﹐經常穿帶補丁的褲子﹐於是大臣們紛紛倣傚﹐也綴一圓綢於膝間。道光曾自詡道﹕「自御極至今﹐凡批覽章奏﹐引對臣工﹐旰食宵衣﹐三十年如一日﹐不敢自暇自逸。」像道光這樣勤儉度日的皇帝在歷史上也是少見的﹐正因為如此﹐更加顯出其歷史悲劇人物的特點。
  道光對子女的管教也非常嚴厲。他當皇帝以後﹐命皇長子奕諱搬到自己出生的擷芳殿居住﹐每天到上書房讀書。由於皇長子缺乏讀書天賦﹐又不肯用功﹐而授課的師傅則缺少耐心和教學方法﹐以至師徒間關係緊張。有一天﹐師傅勸說奕諱好好讀書﹐將來才好當皇帝。奕諱早就不滿老師教讀過嚴﹐便說了句﹕「我做了皇上﹐先殺了你。」事後師傅將此話轉奏給道光﹐道光大怒﹐命人將皇長子叫來﹐奕諱剛要跪下請安﹐怒火中燒的道光飛起一腳﹐正踢中奕諱下身。因這腳踢得過重﹐奕諱被抬回擷芳殿後﹐一病不起﹐沒過幾天竟死了。道光皇帝立奕詝為皇太子﹐立奕訢為恭親王。從道光選接班人這一點上﹐也可以看出他為人和做事非常細心﹐不肯放過細微之處。咸豐繼位是經過道光兩次考驗以後﹐才下了決定的。
  頭一次是在道光二十八年(1848)春天。這天﹐道光傳旨說明日要帶幾個皇子去南苑打獵﹐看誰的武功好、馬術精﹐以獵獲物多寡來定優劣。此時道光九個皇子中三位已早逝﹐一位過繼給親王﹐三位年紀不到六歲﹐有能力競爭帝位的只有時年十四歲的皇四子奕詝和年方十三歲的皇六子奕訢﹐而道光對將皇位傳給哪個皇子一直猶豫未決。奕詝和奕訢都想在皇父面前爭功邀賞﹐於是分別在暗中準備。奕詝的老師是大學士杜受田﹐此人非常精明﹐他聽到這個消息馬上就意識到﹐這是皇上有意考驗諸皇子。杜受田最了解自己的學生﹐論文論武奕詝都比不過奕訢﹐只能以其他方式取勝。因此﹐他便對奕詝密授一計﹐奕詝點頭稱是。
  第二天圍獵開始後﹐奕訢表現得最突出﹐只見他張弓發箭﹐幾乎箭不虛發﹐自然獵獲野物最多﹐他一高興﹐還賦詩一首。圍獵結束後﹐各位皇子都爭向道光報功﹐惟獨奕詝一無所獲﹐而且約束手下人不得捕捉動物。道光很不高興﹐責他抗旨不遵﹐奕詝卻解釋道﹕「如今春回氣轉﹐鳥獸正在孕育﹐兒臣不忍違背天意﹐殺生害命。」道光聽了﹐深受感動﹐讚歎道﹕「此真帝者之言!」並對他的「仁慈善良」鼓勵了一番。杜受田這一招稱為「藏拙示仁」﹐憑此皇四子便輕鬆地為自己加上幾分。
  第二次考驗是在道光嚥氣的前幾天。他將諸皇子叫到床前﹐提了一些安邦治國的問題﹐讓他們答辯。奕訢意氣風發﹐講起來滔滔不斷。道光很是滿意。奕詝卻始終低頭不語﹐不住地流淚。道光疑惑不解地問道﹕「奕詝﹐你這是何意?」聽道光這麼一問﹐奕詝哭得更悲了﹐他跪在床前說道﹕「父病危﹐兒心已碎﹐方寸頗亂﹐無法談這些大事。兒只有一個要求﹐願隨父王同歸地府!」其實這些話也是杜受田教給他的。杜受田事先告誡奕詝﹕「阿哥如條陳時政﹐知識萬不敵六爺﹐惟有一策﹐皇上若自言老病﹐將不久於此位﹐阿哥惟伏地流涕﹐以表孺慕之誠而已。」道光聽後﹐果然深感四皇子仁孝﹐讚道﹕「真孝子也!」於是便下定決心﹐讓奕詝接替皇位﹐就是後來的咸豐皇帝。這一招稱為「藏拙示孝」也。從後來咸豐和奕訢兩人對待各自老師的不同態度﹐也可以看出兄弟兩人的老師在這兩次考驗中所起的作用﹕杜受田深得咸豐皇帝恩寵﹐說明他在為四皇子與六皇子暗爭父寵的較量中確實立了功﹐而奕訢則對其老師很不滿﹐是因為其爭位失敗的緣故。
  道光三十年(1850)﹐道光皇帝去世﹐傳位於秘匣﹐立儲諭旨用滿漢兩種文寫道﹕「皇四子奕詝著立為皇太子。」另有一份諭旨﹐上面用漢文寫道﹕「皇六子奕訢封為親王」。照例立秘密儲諭旨只寫立儲內容﹐但道光卻是一紙兩諭﹐既立皇四子﹐又顧及皇六子﹐這種做法耐人尋味﹐反而讓人看出了兩位皇子為爭皇位勾心鬥角的內幕。咸豐元年﹐恭親王奕訢代咸豐皇帝前往道光陵祭拜。這位在帝位爭奪中敗下陣的皇子感慨萬端﹐賦詩一首﹐流露了空懷壯志、悲淒哀怨的複雜心情。
  有關道光立儲的故事﹐反映出道光待子極其嚴格的一面﹐聯繫到他踢死皇長子的行徑﹐更加可以認識他為人嚴正自處的性情。然而﹐當我們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道光﹐看他在歷史潮流中是否站在前面﹐看他在國家與民族利益上是否維護了國家主權與民族尊嚴﹐卻發現他在大事、大節上的作為完全不可取﹐他應當為割地賠款、喪權辱國條約的簽訂負歷史責任。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