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外夷傳奇] 一個少人知道的歷史-白團

一個少人知道的歷史-白團

剛好看新聞面對面講起古寧頭大捷白團戰死10餘人,特別查一下白團是啥.
白團,為台灣戰後時期協助中華民國政府的日軍顧問團,與1951年成立的美軍顧問團,及1963年成立的德國軍事顧問團並列國民政府遷台後的三大外國軍事顧問團[1]。白團的成立除了蔣中正曾經留學日本振武軍校,對日本有特殊的情感外,蔣也深知對日抗戰若無美軍的介入根本不可能獲勝,但是在抗日戰爭與國共內戰與美國的交涉經驗,使他理解美國對中國政策依歸於美國利益,而非道德,有必要時美國隨時會因利益轉向而放棄台灣的不確定感上,使他寄望與在反共政治傾向與國民政府接近的大日本帝國軍官,借重他們的力量來進行軍隊的再教育,加上岡村寧次等日本將軍過去在中國大陸與解放軍作戰較有經驗,所以為了實現自己心中要反攻大陸的夢想,必須要借重日本軍人的力量。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本參謀本部次長河邊虎四郎要求在華方面軍總司令岡村寧次,與在山西的第一軍司令官澄田睞 四郎,與國民政府軍最高指揮官何應欽 和將領閻錫山締結「共同打擊共軍」的祕密軍事協定。其中岡村寧次與何應欽之密約在芷江簽訂,被稱為「芷江協定」。而岡村寧次便出任「中國戰區日本官兵善後聯絡部」長官,並且出任國民革命軍參謀。
1949年7月,岡村寧次與澄田睞四郎、十川次郎 (前第六軍司令官)商議,募集舊日軍兵團參謀或連隊長級軍官富田直亮等十七 名,在東京組團(9月1日,後稱「白團」),其中首領富田直亮化名為「白鴻亮」,1949年11月1日抵達台北,其他成員隨後也陸續抵達。也因領袖為「白鴻亮」,故稱「白鴻亮顧問團」,簡稱白團,而且「白團」之「白」字,恰好與「紅軍」之「紅」字對抗,意為對抗以中共為首的「赤魔」。
白團在台灣的目的,第一是負責設計台灣防衛計劃,二在重建中華民國國軍部隊,並施予精神教育,以戰時的動員體制施行。到1951年,白團的教官增加至八十三人[2],都是過去日軍少將至少佐級中堅核心精英,實力相當於戰前日軍三個師團的腦 力。1951年美軍駐台後,美軍顧問團長蔡斯少將反對日本軍官擔任國軍顧問,白團因此縮小規模、駐在地由圓山轉往石牌,趨向地下化,並改以「實踐學社」的名稱,對高階將領進行講習、訓練[3]。實踐學社之總教官為白鴻亮(富田直亮),副總教官為帥本源(山本親雄)、范健(本 鄉健),其他教官皆由過去的日籍軍官中選聘。並以當時中華民國陸軍32師為實驗對象,進行訓練計畫。
另外,白團在東京也有一個支援的軍事研究所「 富士俱樂部」成立於1953年,專門蒐集研究有關戰史、戰略、戰術的資料,每週定期開一次研究會 ,並以台海危機等列為主要研究課題。
白團於1954年向蔣介石提出秘件《反攻大陸初期作戰大綱之方案 》,在1958年的八二三炮戰中,白團將領也親赴前線;白團後於1968年撤出台灣,1969年2月1日於東京解散,不少成員復入日本自衛隊,將對共產黨作戰的經驗帶回日本。
白團的軍事思想影響台灣國防甚鉅,現今在台實施的徵兵制、義務役制度、預官制度即為白團之提議。受過白團軍事訓練者中,以中華民國前參謀總長郝柏村最為出名
募兵岡村寧次 (支那派遣軍總司令官、陸軍大將、陸士16・陸大25)
澄田𧶛四郎 (第1軍司令官、陸軍中將、陸士24・陸大33)
十川次郎 (第5軍司令官、陸軍中將、陸士23・陸大33)
小笠原清 (支那派遣軍參謀、陸軍中佐、陸士42)
及川古志郎 (軍事參議院、海軍大將、海兵31・海大13)
主要團員富田直亮 (中國名:白鴻亮、陸軍上將(台灣)、陸軍少將(日本)、陸士32・陸大39) : 團長
山本親雄 (中國名:帥本源、海軍少將、海兵46・海大30) : 副團長
吉川源三 (陸軍中佐、陸大49)
岡本秀徹
照屋林蔚
中尾一男

引用:
此回覆文章請就該段史料,人,物,做討論,切勿攻訐和牽扯現今的政治及人物、國家。
另此帖加分原由,為獎勵發帖者,補述資料!此帖不做高亮。


[ 本帖最後由 hsuzr 於 2011-4-24 09:10 編輯 ]

TOP

2010.12.23
白團-軍事史的一頁奇蹟
中廣新聞/繆宇綸

日本媒體報導,麥克阿瑟將軍的聯軍總部,當年曾默許一批日本軍官為國民黨軍隊作戰,這指的其實就是所謂「白團」。
  白團由化名白鴻亮的前日本陸軍少將富田直亮領軍,率領一批舊日本軍官,到台灣協助國軍規劃作戰計畫,並且協助訓練部隊,對高階將領講習,前後近30年,可說是軍事史上的奇蹟。    早在日本投降時,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便希望運用還在中國的日軍,阻擋共產黨擴張,他並接見仍是待罪之身的日本駐華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大將,共商反共大計,岡村後來在戰犯審判中,獲得無罪判決。
由於岡村健康欠佳,許多工作由陸軍少將富田直亮負責。政府播遷來台後,岡村原本希望能運用戰後復員的日本兵,在日本招募10萬義勇軍為台灣作戰,但因為規模實在太大,計畫難以執行,最後決定由富田直亮帶領少佐到大佐級的前日本軍官,為台灣規劃防衛計畫,並協助訓練部隊。
這些到台灣的前日本軍官都取了中文化名,富田直亮取名白鴻亮,因此這項舊日本軍官的報恩計畫,也稱為白團。
美軍駐日總部並沒有阻止這批舊日本軍官到台灣協助台灣重整軍備,某種程度應該是默許他們這麼做。  白團以陸軍32師為實驗對象,進行訓練計畫,但在美國開始提供軍援後,顧問團長蔡斯少將反對國軍中有日本人,白團因此縮小規模轉入地下,改以實踐案的名稱,對高階將領進行講習訓練。
白鴻亮一直非常關切台灣的作戰計畫,蔣中正並且將白鴻亮擢升同陸軍上將,這是獲得這項殊榮的第一位外國人。
白鴻亮68年過世,遺囑交代要把遺骨留在台灣,後來白鴻亮的骨灰有一半放在樹林海明寺,象徵這位日本友人對台灣不變的承諾。
=========================================================
根據日本「共同社」報導,日本早稻田大學教授(有馬哲夫)在翻查解密的美國中情局檔案後發現,對日抗戰期間的駐華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大將在返回日本後,曾經接受麥帥聯軍總部作戰情報部門的訊問,後來就有舊日本軍官前往台灣,擔任「國民黨軍隊」的志願軍,檔案顯示麥帥總部對此事知情,但卻默不作聲,以協助中華民國反共。
這段歷史說來其實也不算新鮮,就是所謂「白團」,過去在台灣和日本已經有不少著作專門探討這段歷史,不過由於多數細節仍是機密,因此白團的故事,外界知道的仍然不多。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被列為第一號戰犯的岡村寧次,對自己的未來感到忐忑不安,但他卻接到了中國陸軍總司令部的消息,表示陸軍總司令何應欽將軍要和他會面。何應欽也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論輩分還是岡村的學弟,兩人就中國戰區日軍和日本人的遣返,以及戰後中日關係交換意見,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也接見岡村寧次,岡村就這樣秘密地成為蔣中正的軍事顧問,甚至在戰後的戰犯審判裡,獲得無罪判決,被判決有罪的戰犯,也在1952年「中日和約」生效後獲得釋放。蔣中正「以德報怨」的政策,雖然引發兩極評價,但卻促使岡村決定組織舊日本軍人協助中華民國,以報答這樣的恩情。
岡村在1949年返回日本,當時國共內戰情勢已經轉變,共軍在四月渡過長江佔領南京,內戰情勢一瀉千里,國民政府派出曹士澂少將前往日本尋求支援,曹士澂和岡村原先的想法,是在日本招募至少三千人的志願軍,結合台灣役男組成十個師的部隊,但是幾經討論,蔣中正認為招募日本志願軍的規模太大,而且當時日本已出現假藉招募志願軍進行的詐騙,最後決定召集少佐到大佐級的舊日本軍官,擔任中華民國的軍事顧問。
由於岡村年事已高,身體健康不佳,這項工作後來落在華南派遣軍參謀長,前陸軍少將富田直亮身上。第一批十七名舊日本軍官在1949年前往台灣,當時還得假冒船員身分偷渡,但聯軍總部對此應該早就知情。出發前每個人都取了中文化名,為了有別於共產勢力的紅色,曹士澂選擇白色作為顧問團的代表,富田直亮因此取了個「白鴻亮」的化名,顧問團因此被稱為「白團」。
白團成員抵達台灣後,我方選擇陸軍第32師為實驗對象,由白團負責訓練。舊日本軍官先後共有83人抵台,由富田直亮擔任總教官,化名「帥本源」的海軍少將山本親雄,化名「范健」的本鄉健擔任副總教官。32師的訓練成績相當優異,連接受美式訓練,原本對日式訓練不以為然的孫立人,也對訓練成果,尤其是夜戰的成果相當滿意。不過,在韓戰爆發,台海局勢穩定,美軍開始支援台灣後,美軍顧問團團長蔡斯少將對於有舊日本軍人在國軍裡擔任部隊訓練任務很有意見,有44位白團教官在32師完成訓練後解聘返回日本,剩下的日本教官轉往「革命實踐研究院」,成立「實踐學社」,繼續教導國軍將校戰史戰術,像是郝柏村、汪敬煦等老一輩的國軍將領,當年都在實踐學社受過訓,而且只有最優秀的將領才能到這裡受訓,因此實踐學社也被戲稱為「皇家學院」、「地下國防大學」。
   除了訓練,白團也建立了後備軍人動員系統,這套系統到限在還在運作;在八二三炮戰後,白團也多次前往金馬前線考察防務;白團的靈魂人物岡村寧次還在民國50年來台灣訪問。不過,實踐學社的規模後來還是不斷縮減,日本教官也一一解聘回國,到了民國57年,只剩下白鴻亮一人繼續留在台灣,擔任顧問的工作,蔣中正總統也褒擢只是一介平民的白鴻亮同陸軍上將,以感謝他對國軍的貢獻。
實踐學社的任務雖然告一段落,但是白鴻亮仍然積極為國軍獻策,還在民國59年請來當時已是國會議員,在二戰時期因策劃珍珠港作戰計畫成名的源田實將軍來台訪問,並前往三軍大學演講,講題就是珍珠港作戰計畫的研擬。白鴻亮在民國68年4月,返回日本休假的時候突然逝世,遺囑交代要把遺骨留在台灣,他的骨灰有一半擺在日本的富田家墓園,另一半擺在樹林海明寺,白團前後長達30年的傳奇,到此畫上句點。
白團的故事之所以稱為傳奇,是因為史上從來沒有規模這麼大,和官方完全無關的外國軍事顧問團,其出發點竟然只是單純的「報恩」,不論是對中華民國,或是對台灣來說,這都是前所未有的,因為白團既不是政治人物口中的所謂「台日親善友好」,也不是往來頻繁的經貿關係,更不是什麼「特殊夥伴關係」,但是因為保密的關係,這段歷史一直很少被完整地呈現。隨著老教官們的逐漸凋零,如果再不重視,只怕這段歷史遲早會遺忘在煙塵之中,軍方實在應該盡快讓實踐案的相關資料解密,讓更多人了解,曾有一群重然諾,重榮譽的日本朋友,在台灣最風雨飄搖的時候,出手幫助台灣,才讓台灣有了今天。

TOP

歷史本來就不易區分對和錯-比如說日本侵華事件當時雖然大家都知是日本打中國而領導是天皇,其實當時的天皇是被路軍架空只能當魁儡

TOP

日本顧問團真的在中華民國風雨飄搖的時候
大大的幫了中華民國一把 古寧頭之戰勝
很大一部分 是歸功於顧問團的幫助

TOP

引用:
原帖由 1188 於 2011-4-24 23:27 發表
歷史本來就不易區分對和錯-比如說日本侵華事件當時雖然大家都知是日本打中國而領導是天皇,其實當時的天皇是被路軍架空只能當魁儡
頗懷疑這個論點

TOP

自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被列為第一號戰犯的岡村寧次,對自己的未來感到忐忑不安,但他卻接到了中國陸軍總司令部的消息,
表示陸軍總司令何應欽將軍要和他會面。何應欽也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論輩分還是岡村的學弟,
兩人就中國戰區日軍和日本人的遣返,以及戰後中日關係交換意見,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也接見岡村寧次,
岡村就這樣秘密地成為蔣中正的軍事顧問,甚至在戰後的戰犯審判裡,獲得無罪判決,被判決有罪的戰犯,也在1952年「中日和約」生效後獲得釋放。
蔣中正「以德報怨」的政策,雖然引發兩極評價,但卻促使岡村決定組織舊日本軍人協助中華民國,以報答這樣的恩情。

白團 可說是 蔣中正的影武者 也可說是報恩團
原本都該被國際法庭判死的日本軍官有部分被蔣中正介入而無罪釋放 所以才會來台報恩

~~~~~~~~~~~~~~~~~~~~~~~~~~~~~~~~~~~~~~~~~~~~~~~~~~~~~~~~~~~~~~~~~~~~~~~~~~~~~~~~~~~~~~~~~~~~~~~~~
回1188
一九三一年的九一八事變,引發國際間與日本國內的緊張,雖然此事變並非裕仁下令,而是關東軍自作主張的結果。
裕仁應該是有能力去阻止他發生的,但是他卻沒有阻止,反而默許了這次的活動。
他認為只要事情成功就好。在之後關東軍的許多作為,裕仁都默許了其行動-一二八事變、炸死張作霖等。
因為他需要控制中國東北,取得那邊的資源,已讓日本能從經濟大恐慌中重新站起來,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逐漸介入日本軍在中國的行動。

一九三七年的七七盧溝橋事變,雖然這次行動並未經過日本中央的許可,裕仁也對此行動相當不滿。
但是陸軍方面認為對中之戰只要二、三個月就可結束,因此裕仁改變了他的想法,決定要對中國用兵,
理由是要懲戒野蠻的中國士兵,而七月二十九到三十的通州屠殺日僑,更是給了裕仁開戰的理由,
於是他對外聲明說:"日本帝國對於中國政府的暴行已忍無可忍,被迫進行反擊,以懲罰中國政府的暴行,讓中國政府反省。
"之後,日本軍就把侵略給合理化,認為這是一場聖戰,為保衛日本人民的權利而戰,也要把天皇的聖德藉由此戰傳給未開化的中國地區。
裕仁不但對中戰役積極的參與,也縱容軍方挑起事端,譬如南京大屠殺、慰安婦的設置、到使用毒氣。
可是原本預計幾個月就結束的戰爭卻拖了好幾年,在中國的戰線又越拖越長,而美國也對軸心國進行經濟封鎖-日本沒辦法得到石油。
在資源越來越缺乏的情況下,日本可能必須放棄對華作戰,到這麼一來日本在中國東北的領土可能就因此喪失,
勢必會嚴重打擊天皇的權威,為了鞏固他裕仁的權威,所以他決定對美作戰。

一九四一年末的珍珠港事變,原本日方是希望能藉由此次都錫活動一舉殲滅美國的主力艦隊,以最快時間逼美國求和,
但是此次偷襲並未殲滅美軍的航母群,使得日本再往後的戰役楚於不利的狀態。尤其是一九四二年的中途島之役,更是扭轉了整個戰局。
日本從那之後節節敗退,加上兵力又折損過多,日本開始利用人民對天皇的忠誠進行自殺攻擊。
但戰局能不見好轉,裕仁還因此撤換了他最喜愛的首相-東條英機。
在德、義兩國相互投降後,裕仁也知道這仗是打不下去了。但怕無條件投降後他天皇的位子會不保,所以堅持不肯投降,
美國為了趕快結束戰爭,決定用原子彈使天皇清醒。一九四五年八月六日、九日的原子彈攻擊震驚了裕仁天皇。使他最後不得不投降。

日本投降後,盟軍派麥克阿瑟來暫時管理日本,原本美方是想把天皇體系給廢除,
但麥克阿瑟請求,認為他們可以利用天皇來使盟軍佔領日本的過程更為順利。
這讓裕仁欣喜若狂,他知道麥克阿瑟打算利用他,他也可藉由麥克阿瑟來保住他天皇的位子,他們倆決定合作。
而在九月二十七日麥克阿瑟和裕仁天皇兩人的合照,更顯建出美國要表現出地位在日本之上的姿態。
雖然有損他天皇的權威,但為了他的位子,他什麼都可以妥協。
很快的,裕仁和麥帥兩人聯合把這個天皇的替死鬼-東條英機送上東京大審,並製造假象,
說裕仁在戰爭根本無實權,都是主戰派的在主導戰爭、挑起戰爭。一切都是以東條英機為首之主戰派的錯,天皇根本沒錯,
為了強化這個假象,天皇還到災區去視察,已顯現出他的"仁德"`。麥克阿瑟可說是裕仁生命中一個相當重要的人,
在麥帥因韓戰問題必須為美國時,給了他不少的打擊-儘管麥帥的憲法幾乎剝奪了天皇所有的權利。

在二戰過後,國內出現了反天皇的聲音,認為天皇也是罪魁禍首之一,應該遜位下臺,但是這些人並沒有受到很大的迴響,
每個人還是相信美國和日本聯手編出的假象。
而裕仁也開始注重歷史紀錄,他不想在歷史上被紀錄成罪人。
在一九八七年十月底,裕仁生命到了盡頭,他首先因腸病而住院開刀,
但之後又被檢驗出有癌症。在拖了一年多,裕仁再一九八九年一月七日上午六點三十三分去世。享年八十七歲。


~~~~~~~~~~~~~~~~~~~~~~~~~~~~~~~~~~~~~~~~~~~~~~~~~~~~~~~~~~~~~~~~~~~~~~~~~~~~~~~~~~~~~~~~~~~~~~~~~~

裕仁本身的名字和他的年號昭和都跟他的實際作為不合,他原以為他的罪行能夠永遠被埋藏,但是歷史總是會還原真相的。
他一心只想要彰顯天皇的權威,卻造成千萬生靈塗炭。在歷史上留了個臭名
而戰後裕仁天皇在得知東條英磯在法庭中被判死刑時,天皇為其流淚。

以上說明了當時天皇其實也是頗有野心...

所以說天皇的權力被軍部架空一說...
我比較頃向於不成立的狀態

~~~~~~~~~~~~~~~~~~~~~~~~~~~~~~~~~~~~~~~~~~~~~~~~~~~~~~~~~~~~~~~~~~~~~~~~~~~~~~~~~~~~~~~~~~~~~~~~~~~~

TOP

發新話題
最近訪問的版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