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其他] 佛教歷史及中國佛教的主要派別

佛教歷史及中國佛教的主要派別

  佛教產生於公元前6~5世紀的古印度。創始人名悉達多·喬達摩。20歲時離家成道,此後被尊稱「佛陀」,意為覺悟者,簡稱「佛」,所傳宗教被稱為「佛教」。
  佛陀去世後的數百年間,佛教傳遍印度次大陸。原始佛教內部由於對教義的理解不同,發生分裂,進入部派佛教時期,主要分為上座部和大眾部,南傳佛教主要是上座部諸派,盛行於斯里蘭卡,並傳遍東南亞地區,後傳入中國雲南。
  佛教傳入中國的確切年代尚無定論,異說頗多,大體在公元前後兩漢之際。主要有漢傳、藏傳和南傳佛教三大派別。
  從南北朝開始中國佛教進入興盛發展階段。南北朝時佛教已遍佈全國,出家、在家佛教徒數量增加很快,如北方的長安僧尼過萬,南方的建業(今南京)有佛寺數百座。
  隋唐時期是中國佛教鼎盛之時。隋朝皇室崇信佛教,唐朝皇帝崇信道教,但對佛教等其它諸多宗教都採取寬容、保護政策。中國佛學逐步發展成熟。
  封建社會後期,漢地佛教衰落,戒律廢馳,叢林破敗,僧人無知,迷信盛行。近代以來,在楊文會等一批佛教界有識之士的帶動下,佛教在各個方面得到一定的發展。抗日戰爭時期大批愛國僧人如著名佛教社會活動家太虛大師積極支持抗戰,為爭取道義上和物質上的支持在全世界廣為宣傳,佛教界還在戰地組織了僧侶救護隊,為爭取祖國自由獨立做出了應有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漢傳佛教界首先與全國人民一道參加了土地改革運動,廢除了封建地主所有制及其它各種剝削制度,佛教事業日益發展。1952年11月成立了中國佛教協會籌備處,1953年中國佛教協會在北京成立,圓瑛法師當選會長,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恢復和落實,使中國佛教獲得新的發展。 藏傳佛教主要流行於西藏。雲南。四川、青海、新疆、甘肅、內蒙古等省、自治區,藏族、蒙古族、裕固族、門巴族、珞巴族、土族群眾普遍信仰,人口700多萬。
  中國南傳佛教即上座部佛教主要分佈於雲南省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思茅地區、臨滄地區、保山地區,傣族、布朗族、阿昌族、佤族的大多數群眾信仰南傳佛教,截止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約有信徒100多萬。

TOP

中國的佛教與佛學發展

  一個人初學外國語的時候,必須先把一句外國語翻成一句本國話,然後才能理解他學說外國語的時候,也必須把他要說的一句話,先用本國話想好,然後再翻成外國話他的話是用外國話說的,可是他的思想是用本國話想的,所以必須經過這些翻譯程序
  一個國家的哲學,傳到別國的時候,也要經過類似的程序佛教初到中國的時候,當時的中國人聽到佛教的哲學,首先把它翻成中國哲學原有的術語,然後才覺得可以理解宣揚佛教哲學的人也必須把佛教哲學的思想,用中國原有的哲學術語說出來,然後中國人才能理解這種辦法當時稱為「連類」或「格義」《高僧傳》說,佛學大家慧遠向聽眾講佛學的「實相義」,費了很多的時間,聽眾越聽越糊塗慧遠又用莊子的道理作解釋,引「莊子義為連類」,聽眾就明白了。
  《高僧傳》又說,另一個大佛學家法雅,因為他的學生對中國原有的思想有一定的瞭解,而對於佛教哲學瞭解得很少,他就把佛教的哲學同中國原有的思想聯繫起來互相解釋這種辦法,當時稱為「格義」。
  在當時的思想界中,一般都認為玄學和佛學基本上是一致的,所以它們的概念可以互相通用,它們的語言可以互相翻譯
  隨著對佛學的進一步的深入研究,佛學和玄學逐漸劃清了界限就翻譯這方面說,大翻譯家鳩摩羅什傾向於意譯意譯就不免有「格義」、「連類」之處,他的學生道生就簡直用玄學的語言作文章了以後的翻譯逐漸改用直譯,重要的概念術語都直接翻音,有名寺院的大宗派,大都各奉一部佛教經典作為教義所謂「三玄」(《周易》、《老子》、《莊子》),他們都不怎麼提了,這是佛教和佛學在中國發展的第二階段
  在中國近代史中也有類似的情況嚴復是對於西方文化有比較真正的瞭解的人他翻譯了許多書,他的翻譯方法就是「格義」他翻譯了一段原文,就寫一段按語,用一些中國原有的思想加以說明,這就是「連類」例如邏輯,他原來翻譯為名學,這是和先秦的名學家相聯繫後來做翻譯工作的人,提出了另外幾個譯名人們覺得都不合適,於是改為音譯邏輯這個名字就通行了這標誌中國人對西方哲學有了進一步的瞭解
  佛教和佛學在中國發展的第三階段是宗門這個宗就是禪宗它不是和隋唐諸大宗派並行的,而是它們的對立面它不是像其他宗派那樣信奉一部佛經,信奉一部佛經作教條,對它做咬文嚼字的研究,而是不信奉一切佛經,打倒一切佛經它認為一個人的心就是佛,從一個人的心中直接發出的聲音,比任何經典都有權威禪宗的和尚都不學習佛教的經典,認為那些東西都是糟粕可是他們把禪宗祖師的話都記錄下來成為語錄,他們都學習這些語錄,這是禪宗內部的一個矛盾以上所說,就是佛教和佛學在中國發展的第三階段。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