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新聞] 香港CEPA十年顧 台灣服貿何去何從

香港CEPA十年顧 台灣服貿何去何從

【歡迎轉載】         (文章剪輯自30/3/2014香港蘋果日報)

十年前香港政府豪言大量港商會因CEPA零關稅回流,振興製造業,但CEPA落實後反而不斷萎縮。03年6月香港仍有154,495人從事製造業,但截至去年12月只剩103,683人,進出口貿易及批發業10年來全無增長。香港統計處數字顯示,10年來增長最強勁的行業,大部份屬和自由行相關的低增值行業,包括在10年間增加了6萬人的零售業及增加了8萬人的住宿及膳食服務。

03年時任香港工商及科技局局長曾俊華指,受惠於零關稅的273項本港產品,在04年將可節省7.5億元關稅,推算十年間應可省下最少75億關稅。但據香港政府去年就CEPA十周年發出的新聞稿披露,截至去年9月只節省了約36億元人民幣的關稅,僅達一半目標。

中央向港人強調CEPA是一份大禮,但各項統計數字卻反映出港商北上舉步維艱,產業單一化越來越嚴重。根據統計署及工業貿易署數字,全港361,037間企業當中,10年來只有1,851間、僅佔本港企業0.5%的港商企業能到內地經商。運輸物流和分銷佔大部份,分別為645和266間,而會計、證券期貨、保險、銀行及金融這些本港經濟支柱及高增值行業,加起來總數不足40間。CEPA向香港開放的52個行業中,更有20個行業至今無人申請。

香港保險業對CEPA反應冷淡,至今只申請14份《香港服務提供者證明書》,因香港保險公司要打入內地市場面對極高門檻,集團資產須達50億美元(約390億港元),並要有30年經營歷史;入股內地保險公司,港資亦不可佔股逾24.9%,不能有決策權。

香港證券業亦看淡CEPA,至今只申請11份《證明書》,因CEPA只容許證券業與內地業界合組公司從事諮詢,不能參與交易。去年簽訂《補充協議10》放寬香港券商在上海、廣東、深圳及一些金融試驗區設立可進行交易「全牌照」公司,但每地限一個名額。相反CEPA放寬內地證券公司來港開設子公司,至今已有24間證券公司、6間期貨公司及22間基金管理公司。

香港醫學界北上發展同樣受阻。現時本港約有1.3萬多名醫生,醫學界立法會議員梁家騮估計,到內地執業的大約僅50多人。他指在內地開診所或醫院,若遭居民反對,政府就不會發牌。即使成功租下診所待業,政府發出批文的時間漫長,往往要等近一年才能開業。內地處理醫療糾紛的手法也是香港醫生所顧忌,出問題時,群眾往往就訴諸暴力。

中國到香港開業公司約2300間,從事投資、炒房地產、證券期貨、電信、保險、銀行及金融為主,中國移動成為香港四大電信商之一,中資銀行市佔率高達三分之一以上。香港很多本土中小銀(永隆銀行、廖創興銀行)先後被中資併吞,目前只餘2間(永亨銀行、大新銀行),市面傳言今年內新加坡主權基金可能賣下永亨銀行。大的中資都是由政府持股的國企,行事原則是達成政治戰略目的為先決,其次才是經濟利益。當然要公平一點說,中國也有中小企,也有不談政治的,可以對台灣經濟有幫助。

上面是香港引入CEPA十年的回顧,因此台灣引入服貿協議後,要如何監控中資的政經涉入度,維持社會公平及各活動的公開性,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如何有秩序、有限制、有監督和有一定量的自主權及控制權最為重要,這才是台灣人安身立的基礎。

TOP

發新話題
最近訪問的版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