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人物誌] 三國蜀漢政治家兼軍事家蔣琬

三國蜀漢政治家兼軍事家蔣琬

  蔣琬(?~246)漢族,零陵湘鄉人。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初隨劉備入蜀,諸葛亮卒後封大將軍,輔佐劉禪,主持朝政,統兵御魏。採取閉關息民政策,國力大增。死後葬於涪城西山,陵墓為著名的三國遺跡。
  蔣琬(168∼246),字公琰,零陵湘鄉(今湖南寧鄉灰湯)人,蔣琬二十歲左右,和表弟劉敏都知名於當世。赤壁戰後,以州書佐的身份隨劉備入蜀,初為廣都(縣)長,而常感不展其志。一日,劉備出巡廣都,見其眾事不理,時又沉醉,大怒,欲嚴刑處死。當年劉備牧守荊州,滿腹經論的龐統開始也不受重視,居官耒陽令時也是不理公務,每日醉酒高臥,被免去官職。魯肅致信劉備說:「龐士元(龐統字士元)不是百里之才,使他處治中、別駕(州官的重要屬官)之任,才能讓他一展宏才。」諸葛亮也同樣勸說劉備,劉備便召見龐統,一見如故,方知此人滿腹經論,從此委之以大任。後來龐統獻計,劉備入蜀,立了大功,卻不幸為國捐軀。眼前之人與龐統當年所為十分相似,若是平庸之輩,哪敢在成都附近的屬縣荒廢政事,不盡職守?其中必有委曲。於是,他勸劉備說:「蔣琬是國家棟樑,而非百里之才,為政以安民為本,不以修飾為先,望主公明察。」因為諸葛亮的一席話,蔣琬得以免死,但被罷去官職,不久又被起用為什邡縣(今四川什邡縣)縣令。蔣琬受到處罰之後,晚上夢見一頭牛,扭頭在門前,流出一大片血,內心十分厭惡,叫占夢的趙直解夢,趙直說:「但凡夢中看到血的,說明事情見了分曉。牛角和牛鼻,像一個『公』字,您的官位必定會晉陞到公卿,大吉的徵兆啊。」過沒多久,蔣琬就升職為什邡縣令,以試其才。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劉備稱漢中王時,蔣琬升任尚書郎。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劉備進位漢中王,調蔣琬入中央任尚書郎。在諸葛亮的有意栽培下,蔣琬兢兢業業,恪盡職守,逐步熟悉國家大政、典章制度,積累了比較豐富的管理經驗。
  蜀漢建興元年(223),後主劉禪即位,丞相諸葛亮躬親政事,日理萬機,蔣琬進入丞相府為東曹掾,主管二千石長吏的陞遷,地位十分重要。諸葛亮對他十分器重,又舉他為秀才,蔣琬謙遜不受,一再推薦劉邕、陰化、龐延、廖淳。諸葛亮再三勉勵,在給他的文告中說:「如果為了四避親故而捨棄了有德之人,就會使百姓遭受苦難,眾人既然於心不安,確實又使內外官員不明其中道理,你應當盡力施展才能,以此表明這種選舉是公正慎重的。」
  蜀漢建興五年(227)諸葛離開了成都,屯兵漢中以備北伐。此時,已提升為參軍的蔣琬與長史張裔主持丞相府的一切事務,對於一向謹慎、鞠躬盡瘁的諸葛亮來說,這是基於對蔣琬等人的充分信任而作出的決定。建興八年(公元230年),蔣琬又代替張裔為長史,成為丞相府的最高副手。蔣琬沒有絲毫的驕矜和大意,他以丞相為榜樣,處繁理劇,盡心盡力,一方面為北伐籌集糧食,組織運輸,補充兵源,講武訓練,一方面謹慎地處理公文,使作為當時政治中心的丞相府保持良好的運作狀態,為嘔心瀝血的諸葛亮實在分憂不少。此時,諸葛亮身在北伐前線,對蔣琬的辦事能力和表現深感欣慰:他沒有看錯這個故意醉酒的縣令。他多次深有感觸地對家人說:「蔣公琰忠心耿耿,雅量寬和,實在是我復興漢室的好幫手。」不僅如此,經過對蔣琬多年的考察和培養,諸葛亮決定把蔣琬作為自己的接班人,這才有了後來的諸葛亮上後主密表。
  蔣琬自從擔任丞相掾屬以來,諸葛亮一直與他保持頻繁的書信往來,評論當時人才,兼及政局時勢。諸葛亮愛才若渴,第一次北伐時,收姜維,闢為倉曹掾,加奉義將軍,封當陽亭侯。當時姜維年方27歲,精通武略,深得諸葛亮的喜愛。諸葛亮曾多次在與留府長史張裔、參軍蔣琬的信中反覆強調姜維人才難得,他寫道:「姜伯約(姜維字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馬良、李邵等人都不如他,其人可稱涼州上士。」又說姜維「敏於軍事,既有膽識,又深通兵法,心存漢室,才能過人,我一定要讓他進宮覲見主上。」蜀漢建興九年(公元231年),諸葛亮再次出兵北伐。李嚴負責督運軍糧,大雨路壞,運輸不繼。請諸葛亮回師後,李嚴不自責反而誣告諸葛亮軍糧充足卻隨便退兵。真相大白以後,李嚴被廢,諸葛亮致信長史蔣琬、侍中董允:「陳震上次出使吳國,臨出發時對我說:李嚴腹藏機心,鄉黨以為不可接近,我以為只要不去觸犯他就行,不料會出現這樣的事,可以讓陳震知道。」此外,蔣琬等人作為丞相掾屬還負有監察巡行的任務。廖立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被劉備征為侍中,劉禪繼位,徙為長水校尉。廖立自以為才名僅次於諸葛亮,現在地位卻在李嚴之下,很不服氣,後來蔣琬等人來到,廖立放論蜀漢君臣,包括對先主劉備、關羽等人都極不客氣。蔣琬將其言論向諸葛亮如實匯報,不久,廖立被廢為民。
  蜀漢建興十二年(234),一代名相諸葛亮心力交瘁,在前線五丈原病逝。靈柩運回成都,舉國上下一片哀聲,上上下下一時無所適從,惶惶不安:誰能繼承英才蓋世的丞相料理軍國大計呢?誰能填補這個巨大的空白暱?重任落在蔣琬的肩上。按照丞相遺願,蔣開始為蜀國掌舵。一連串的名號包括尚書令、益州刺史、大將軍、錄尚書事,把蔣推至無可爭辯的中樞地位。延熙元年(公元238年),劉禪又加蔣琬為大司馬,使他總攬軍政大權。
  泰山崩如前而面不改色,蔣琬從容自如,料理一切,既不帶榮登台輔的喜色,也沒有讓哀戚形於面容,他的言行舉止,一如平常,只在心里默默掂量肩上的重擔,這種氣魄和定力漸漸消除了蜀漢人民的不安和觀望情緒,使蔣琬贏得了眾人的敬服。偏安一隅的蜀漢,國力薄弱,人才日漸凋零,又面臨著北伐中原的既定任務,蔣琬知道自己與丞相相差很遠,他要做的是讓蜀國在原有秩序上保持穩定。為此,他基本上繼承了丞相的各種政策,盡量避免引起社會大的波動,包括北伐在內,要點是以安民為本,人盡其用。
  楊戲(字文然)是諸葛亮比較賞識的人物,論法決疑,公平允當,蔣琬為益州刺史,舉他為治中從事史,後在大將軍任上又辟其為東曹掾,信任有加。大學者譙周曾被諸葛亮任命為鄧學從事,蔣琬用他為典當從事,總管一州的學術文化事業。成都人杜瓊精術數,蔣琬和費儀對他禮遇敬重。漢嘉人王元泰容止蘊藉,操守貞亮,曾為益州別駕,蔣琬詢問張休:「漢嘉前輩有王元嘉,現在誰可與他媲美?」張休回答說:「像他這樣的人,州里都找不到,何況漢嘉郡?」雖有溢美之詞,仍可看出王的聲望和蔣琬一心選賢的赤誠之心。甚至曾經批評劉備稱帝太早的費詩,因為直言剛正,也被蔣琬任命為諫議大夫,盡其所長。至於王平、姜維兩位傑出的將領,均在蔣琬北伐時隨軍聽用。延熙元年(公元238年),大將軍蔣琬駐軍沔陽,任王平為前護軍,六年(公元243年)蔣琬還住涪縣(今四川綿陽附近),拜王平前監軍、鎮北大將軍,統管漢中。姜維也隨蔣琬進駐漢中,蔣琬升其為大司馬,又命他多次率偏師西征。延熙六年(公元243年),姜維又遷鎮西大將軍,領涼州刺史。這些任命,都是蔣琬出於北伐的需要而作出的安排。董允和費禕,是諸葛亮生前極為看重的人物,蔣琬任尚書令並領益州刺史時,極力讓位於二人。董允充任侍中多年,執政嚴明,正色匡輔,使後主劉禪不得親近小人,對於安定蜀漢的政治局面功不可沒。蔣琬曾建議對他賜爵封土,董允推辭不受。由於蔣琬的讓位,費禕代為尚書令,領益州刺史分領宰相之事。從延熙元年(公元238年)到延熙六年(公元243年)蔣琬出屯漢中,費禕則在成都處理國務,二人配合得十分默契。延熙六年,蔣琬回軍涪縣,以尚書令費禕為大將軍、錄尚書事,意味著宰相的人事交接提前完成。
  繼承諸葛亮遺志很重要的一個部分是北伐中原、興復漢室。由於地理、經濟、人才等因素的限制,諸葛亮尚且慘淡經營、勞而無功。而征討之事、應變策略更非蔣琬所長,其中利害關係十分明顯。蔣琬深知自己難比諸葛丞相,但為了繼承丞相遺志,蔣琬奮然一擲,決計北伐,並為此作出了悲壯的努力。漢中地區地處陝西南部的漢江上游,北屏秦嶺,南障巴山,漢水橫貫其間,形成了一個比較寬闊的盆地。其地接秦隴蜀楚,路通川、甘要津,古道交錯,關隘重疊,易守難攻,歷來有「西垂重鎮」之稱。三國時期,漢中是蜀的咽喉,漢中安則蜀安,漢中若失,則蜀國危在旦夕。加上漢中盆地土肥水美,氣候宜人,歷來盛產多種糧食作物,因此,它成為北伐重要的軍事基地。
  蜀漢延熙元年(238),即魏明帝景初二年,司馬懿率軍討伐遼東公孫淵,後主詔令蔣琬率兵進駐漢中,等待時機,與孫吳夾擊魏國。六年之中,蔣琬率軍屯駐漢中,魏軍不敢來犯。此期間,蔣琬還多次命令姜維率偏師西進,採取一種進攻的姿態,但是收效不大。蔣琬費盡心思,又想從水路進攻,他認為諸葛亮生前多次出兵秦川,道路艱險,來往不便,不如沿漢水、沔水東下、進攻魏國的魏光、上庸二地,於是,大造舟船,準備出擊,不料蔣琬舊病復發,未能成行。朝中官員大多認為水路出兵容易,但萬一失敗則回返不易,不是上策。蔣琬的這一舉措還引起了孫吳朝臣的疑懼。步騭、朱然等上疏,說傳言蜀要破壞吳蜀聯盟,與魏交好,多作舟船,繕治城郭等等,應該加強戒備,孫權力排眾議,一場風波才算平息。
  後主派尚書令費禕、中監軍姜維來漢中與蔣琬商議大計,蔣琬深感慚愧,感激發憤,又一次上書後主,他誠懇地寫道:「為漢室除殘去穢,是我應盡的職責,由於我資質駑鈍,又兼疾病,來漢中六年,並無進展,俯仰惟艱,寢食不安。現在魏國強大,北伐不易,我與費禕商議,認為涼州地勢險要,進退可據,羌胡人心思漢,宜用姜維為涼州刺史,姜維出軍西北,我當率軍後繼,而涪縣水陸通達,萬一東北有變,應付不難。」一片赤誠,一番苦心,溢於字里行間。
  延熙六年(243),蔣琬從漢中回軍,到涪縣駐軍,以費儀為大將軍,出守漢中。在涪縣的日子里,國事基本上交給了費禕,儘管病魔纏身,蔣琬仍然念念不忘北伐事宜,想到丞相的重托,心中十分不安,他覺得自己有負丞相厚望。延熙九年(246),蔣琬在疾病折磨之中與世長辭,北伐未成,含恨歸天。
  諸葛亮曾經對楊儀(字威公)的才幹倍加讚賞,大軍出征,楊儀規畫部伍,籌度糧谷,辦事幹練,不假思索。起初,楊儀為先主劉備尚書,蔣琬為尚書郎,以後二人同為丞相參軍、長史,每次隨行,楊儀總是負擔更為艱巨複雜的任務,論為官才能,楊儀都在蔣琬之上,楊儀也認為諸葛亮之後非己莫屬,那麼諸葛亮為什麼選擇了蔣琬呢?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楊儀氣量狹窄,自負狂傲,在軍中經常與魏延發生爭執。魏延又是一個個性很強,很有主見的將領。諸葛亮病逝,遺令楊儀處理後事,魏延不服,雙方爭鬥,各自上表後主,稱對方為叛逆。後來,按照諸葛亮的計策殺了魏延。楊儀還踏上一腳,誅魏延三族。由於楊儀心性嚴酷等原因,後來沒有當上宰相,楊儀深深不忿,居然說:「當年我如果舉軍投魏,哪會像今天這樣!」此事被費禕知道後密奏後主。楊儀被廢為庶民,徙至漢嘉郡。楊儀至徙處,又上書誹謗,辭指激切,被朝廷問罪收押,楊儀於是自殺身亡。
  居宰相之位,理全局之事,必須眼界開闊,心胸博大,身居高位而意氣用事是極為危險的,更何況蜀國內部存在著錯綜複雜的人事矛盾呢?與楊儀相比,蔣琬正好符合一個承平宰相所具備的體氣和平、安撫大局的氣質和要求。蔣琬曾經提拔楊戲為東曹掾,甚為看重。楊戲生性疏略,蔣琬與他談話,他經常不作回答。於是,有人別有用心地對蔣琬說:「楊戲輕慢傲人,有些過分了吧?」蔣琬嚴肅地回答:「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當面順從而背後非議,這是古人所不為的。楊戲要稱讚我,這又不是他的本意,要反駁我,又會表明我的錯誤,所以沉默不語。這正是他為人坦誠的表現。」蔣琬言行一致,對楊戲始終沒有一絲一毫的成見。相比較而言,姜維外寬內忌,無法容忍楊戲的傲視,不久,將其廢為庶人。
  更為顯著的例子是對待楊敏。楊敏曾經直率地說:「蔣琬作事憒憒,真是不及前人!」這一大膽的言論很快被報告上去,有關官員要求審訊楊敏,蔣琬表示反對。他說:「我確實不如前人,這是實情,不必追究。」既然如此,按規定就必須有不加追問的理由,蔣琬心平氣和地說:「如果不如前人,那麼事情就不會辦好,事情辦得不好,不就是作事憒憒?還有什麼好說的呢?」不過,這件事還沒有了結。後來楊敏因事入獄,有人擔心蔣琬乘機報復,這樣一來楊敏必死無疑。但是胸懷磊落的蔣琬並無芥蒂,不懷成見,楊敏得以免除生命之憂。
  從上述事例可以看出:蔣琬確實具有常人所沒有的度量。因此在他為相期間,蜀國基本上沒有人事上的重大矛盾和紛爭,保證了全國官員同心,上下安定。蔣琬的才能遠不及諸葛亮,這是無可置疑的,但他能沿用諸葛亮的成規,以靜治國,注意選拔人才,用人之長,兼之氣量寬宏,心存大局,因此使蜀漢在失去了諸葛亮之後維持了穩定的政治局面。至於北伐,他審時度勢,積極進取,雖壯志難酬,但其所作所為亦基本符合天下大勢和蜀漢國情。從上述幾點看,蔣琬仍不失為一個繼諸葛亮之後的一個作風穩健的政治家。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