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人物誌] 唐朝名將哥舒翰

唐朝名將哥舒翰

  在玄宗一朝,隨著默啜可汗的出現,東突厥再次崛起。此時玄宗剛好醉心於曾祖父太宗「天可汗」的威風,十分熱衷於開邊。為此,邊境將領經常挑起對異族的戰事,以邀戰功。
  玄宗曾經派大將薛訥(薛仁貴之子)出征,此次西征即為演義小說《薛丁山征西》的原型。默啜可汗面對強大的對手,避實就虛,先與歸附唐朝的拔曳固部會戰,大勝而歸。但在半路,默啜卻突然被拔曳固手下的一個小兵頡質略刺殺。默啜的軍隊大亂,竟然就此一哄而散。頡質略則從容割下默啜首級,交給了唐軍。歷史的傳奇性,絲毫不亞於小說的戲劇性。而在史書中,偶然性決定歷史走向的事例更是隨處可見。
  經過新一輪的權力爭奪,毗伽成為東突厥的可汗,並且在與唐軍第一輪大規模的戰鬥中大獲全勝,聲名鵲起,成為突厥人心目中的偶像與民族英雄。之後,東突厥與唐朝就開始了長期的拉鋸戰,時戰時和,都是根據當時的形勢而定。毗伽可汗伽幾次要求娶唐朝的公主,但始終沒有得到同意。東突厥於天寶四年(745)徹底滅亡,完全是因為內部爭權奪利所導致。毗伽可汗的妻子率眾歸順了唐朝。與此同時,吐蕃開始興起,對河西走廊地區和西域及劍南地區構成了嚴重威脅。
  提到唐朝與吐蕃之間的戰爭,就不得不提到哥舒翰。哥舒翰,西突厥哥舒部落人。突厥習慣以部落的名稱為姓氏,所以這個部落的人都姓哥舒。哥舒翰出身富貴,父親哥舒道元為哥舒部落的首領,做過唐朝安西大都護府的副大都護。母親尉遲氏是于闐(今新疆和田西南)王之女。
  哥舒翰父親為部落首領,母親是于闐公主,家中有錢有勢,養成了他豪爽、好俠縱酒的性格。他為人仗義疏財,義氣重諾,又喜歡飲酒賭博。他的整個青年時期就是在衣食無憂的生活中度過,一直是無所作為。當哥舒翰40歲的時候,父親哥舒道元在長安去世。哥舒翰遵從中原習俗,到長安為父守孝三年。因他整日無所事事,長安尉很瞧不起他。哥舒翰這才「慨然發憤折節,仗劍之河西」,一氣之下跑到河西,投在河西節度使王倕門下,當了一名小小的軍官。不久,善於發現人才的王忠嗣接替王倕擔任節度使,將哥舒翰提拔為衙將。哥舒翰好讀書,對《左氏春秋》、《漢書》尤其感興趣。由於他通曉大義,仗義疏財,為人又重義氣,所以頗得士兵擁戴。
  天寶六年(747),王忠嗣再次提拔哥舒翰為大斗軍副使。同時還提拔契丹人李光弼為河西兵馬使,充赤水軍使,共同負責經略吐蕃。大斗軍駐防在大斗拔谷(在今甘肅民樂縣東南,甘、青兩省交界處的扁都口),那裡是河西走廊通往青海的捷徑。因防守有功,哥舒翰被晉陞為左衛郎將。當時吐蕃騷擾邊境地區,哥舒翰率軍與其戰於苦拔海。吐蕃軍分成三隊,從山上依次衝下出擊。哥舒翰手中長槍折斷,便持半截槍迎擊,奮勇衝殺,連破三路吐番軍,所向披靡。從此,哥舒翰威名遠揚。戰後,哥舒翰擢授右武衛員外將軍,充隴右節度副使、都知關西兵馬使、河源軍使。
  隴右,就是今天甘肅的隴山、六盤山以西和黃河以東一帶。關西,就是今天的函谷關或潼關以西的地段。在哥舒翰到任以前,每到麥熟季節,吐蕃便出動大批兵馬到積石軍(今青海貴德)來搶奪麥子,並且還狂妄地把積石軍稱做「吐蕃麥莊」。因吐蕃勢大,加上行蹤出沒不定,唐軍當時無人能夠防禦。哥舒翰聽說後非常憤怒,立即作出了精心部署。先派部將王難得、楊景暉等率兵馬至東南谷設伏。到了收穫季節,吐蕃果然派出5000騎兵前來搶麥。到積石軍營壘後,吐蕃以為唐軍跟以往一樣,依舊縮在城中不敢出戰,便大大方方地放馬脫甲,開始入田割麥。這時候,哥舒翰親率精銳騎兵,從城中突然殺出。吐蕃軍猝不及防,匆忙上馬迎戰,結果死傷過半,餘者奪路而逃。當逃至東南谷時,王難得、楊景暉等伏兵四起,一舉將吐蕃殘軍全殲。此戰大獲全勝,吐蕃5000騎兵,竟無一人逃脫。從此,吐蕃再也不敢來搶麥。
  哥舒翰有家奴名叫左車,年齡只有十五六歲,卻是膂力過人。每次出戰,他都緊跟在哥舒翰身邊。哥舒翰擅於使槍,每當追上敵人時,先用槍搭在敵人的肩膀上,然後大叫一聲。當敵人驚然回頭,便趁機直刺咽喉,順勢挑起敵屍五尺多高,再摔在地上。左車立即下馬,斬敵首級。主僕二人一直如此配合,甚為默契。敵軍見此,無不心驚膽寒。事見《舊唐書·卷一百零四·哥舒翰傳》。宋朝大學者蘇軾對此有詩吟道:「路旁拾得半段槍,何必開爐鑄矛戟。用之如何在我耳,入手當令君喪魂。」
  哥舒翰曾率兵追擊敵軍,但由於戰馬受驚,陷於河中。這時3名吐蕃將領前來刺他,他大喝一聲,三將嚇得都不敢動。不久救兵趕到,將三將全部斬殺。哥舒翰威名由此可見一斑。有一首假托「西鄙人」所作的《哥舒歌》在隴右一帶廣為流傳:「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充分地反映了一方的黎民百姓對哥舒翰的信賴和讚頌。這首五言絕句後被選入蘅塘隱士選編的《唐詩三百首》中。
  玄宗在位期間,極喜邊功。天寶六年(747)七月,詔河西、隴右節度使(治鄯州,今青海樂都)王忠嗣去攻打戰略要地石堡城(又名鐵刃城,在今青海湟源西南)。但王忠嗣一向以持重安邊為己任,認為:「石堡險固,吐蕃舉國而守之。若頓兵堅城之下,必死者數萬,然後事可圖也。臣恐所得不如所失,請休兵秣馬,觀釁而取之,計之上者。」王忠嗣的態度引起了玄宗的不滿。
  同年十月,好大喜功的玄宗改派將軍董延光攻打石堡城,讓王忠嗣配合。王忠嗣不得已出軍,但不積極相助。董延光因到期未能攻克石堡城,擔心皇帝責罰,便將責任全部推到了王忠嗣身上。宰相李林甫一直忌憚王忠嗣功名日盛,擔心王忠嗣會入朝拜相,早就開始「日求其過」,這時候便趁機落井下石,誣陷王忠嗣「欲奉太子」。玄宗最恨朝臣與太子結黨,聞奏大怒,立即將王忠嗣召回朝中,下獄審問。
  玄宗召王忠嗣入朝後,因久聞哥舒翰大名,又召哥舒翰入朝。哥舒翰入朝前,並不知道玄宗召見他的真正目的,還以為是因為上司王忠嗣下獄一事。有人勸他隨身多帶一些金帛,以相機營救王忠嗣。哥舒翰坦然說:「若直道尚存,王公必不冤死。如其將喪,多賂何為!」這話說得大義凜然,極為慷慨,周圍人深為他的氣度折服。於是,哥舒翰一個人只背了一個包裹,前去長安。進京途中,哥舒翰的心情一定不會很好。老上司下獄待審,而他自己也是前途未卜。
  天寶六年(747)十一月,唐玄宗在華清宮召見哥舒翰。二人談得非常投機,玄宗決定用哥舒翰取代王忠嗣。於是任哥舒翰為鴻臚卿(專管少數民族事務的官職),兼西平(治西都,今青海樂都)太守,攝御史中丞,代忠嗣為隴右節度支度營田副大使,知隴右節度事。不久,審訊王忠嗣的官員為迎合上意,判王忠嗣死刑。哥舒翰聽到消息後非常吃驚,請求用自己的官爵來贖王忠嗣的罪。玄宗根本不聽,站起來打算走入內宮。哥舒翰在後面叩頭相隨,「言詞慷慨,聲淚俱下」地為王忠嗣申冤。玄宗看到哥舒翰赤誠之心出自肺腑,頗為感動,於是免除了王忠嗣的死罪,將王忠嗣貶為漢陽(今湖北漢陽)太守。一年後,王忠嗣在任上憂鬱而終。經過這件事,朝廷上下都對哥舒翰稱讚不已,誇讚他是個忠義之人。哥舒翰不但救了王忠嗣的性命,還贏得了極好的口碑,他也從此成了權勢極大的封疆大吏。
  天寶七年(748),哥舒翰採用「步步為營」的軍鎮策略,在青海湖建神威城。因為城就修在吐蕃軍前,使吐蕃軍倍感壓力,因此傾全力進攻。不久,神威城被吐蕃人攻破並毀之一旦。哥舒翰重新奪取神威城後,又在青海湖的龍駒島上修築應龍城,與神威城遙相呼應。隨後,哥舒翰一改唐軍的消極防禦為主動進攻,一舉攻克戰略要地石堡城。然後以石堡城為前沿陣地,繼續將戰場推向吐蕃腹地,終於收復了失陷多年的黃河九曲之地。而吐蕃在與哥舒翰的交戰中,開始時尚能發動反擊,到後來只能是疲於招架,毫無還手之力,最後只能是「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了。吐蕃當時是大唐最難對付的鄰國。最終哥舒翰使唐朝對吐蕃的戰爭中取得了全面勝利。
  哥舒翰治軍嚴厲,「三軍無不震懾」。在攻打石堡城時,負責攻城的先鋒官副將高秀巖、張守瑜因沒完成任務,險些被哥舒翰斬首,後來二人在寬限日期內攻佔了石堡城,方保住性命。哥舒翰之所以能取得巨大的成就,與其嚴格治軍是分不開的。天寶十二年(753),玄宗封哥舒翰為涼國公,食實封二百戶,並正式任命為河西節度使。不久又晉封為西平郡王。此時正值楊國忠和安祿山爭寵,楊國忠得知哥舒翰與安祿山有矛盾後,就想方設法擴大哥舒翰的職權,以與安祿山抗衡。天寶十三年(754),由楊國忠大力舉薦,玄宗拜哥舒翰為太子太保兼御使大夫。楊國忠與勁敵哥舒翰的聯盟,確實讓安祿山感到了莫大的壓力,直接促使他加快了造反的步伐。
  天寶十四年(755),吐蕃王病死。吐蕃派出使節,要求與唐朝建立友好關係。唐朝也派出使節去吐蕃,弔唁故王,冊封新王。此時,在中國西部邊境,吐蕃的威脅似乎都已經被遏制。哥舒翰對此功不可沒。然而,隨著安史之亂的,唐朝大量軍隊內調,又即將揭開中國吐蕃關係史災難性的新篇章。
  這裡特別要提到的是,後來對唐朝政治和社會有重大影響的神策軍也是由哥舒翰所創。天寶十三年(754),哥舒翰奏請於所開九曲之地置洮陽、澆河(皆今甘肅臨潭西)二郡及神策軍,以臨洮太守成如璆兼洮陽太守,充神策軍使。在這個時候,神策軍還只是隴右節度使所屬的一支駐守臨洮城的軍隊,但在安史之亂爆發後,便發生了本質的變化。神策軍奉命入援,參加了平叛戰鬥,戰亂平定後,神策軍因原駐地已經被吐蕃佔領,不得不留在朝廷,逐漸發展成唐朝的禁軍。之後,神策軍屢次參與平定藩鎮割據,抵禦外族的侵略,成長為唐朝勁旅。但由於神策軍軍權為宦官所控制,由此引發了宦官擅權的局面,甚至連天子的廢立也常常由宦官來決定。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