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騙術與禪讓

騙術與禪讓

  禪讓是中國古代傳說中,只有聖賢之君才能操練的一種繼承之法。不過傳說畢竟是傳說,按顧頡剛的說法,古史是累層堆積起來的,傳說中實行禪讓的堯舜,這兩個人事實上有沒有還是個問題,更何況禪讓?即便是有,按另一些人的說法,也不過是因為這些賢君,其實不過是部落酋長,或者部落聯盟的領袖,工作操勞有餘,實惠不足,所以樂於讓出來。不過,雖然禪讓的事實,在歷史上很可能沒有那麼回事,但禪讓之名卻很有市場。很多篡權奪位的傢伙,最後讓那個倒霉的前朝君主讓位的時候,都喜歡排演一場禪讓的大戲,臭腳和捧臭腳的一起搭檯子上竄下跳,最終的結果是,那個野心家羞答答喜滋滋地坐在了龍床上。
  所以說,所謂的禪讓,實際上不過是搶劫,搶了人家,還要讓人家說是自己樂意給的。當然也有所謂的內禪,就是老皇帝還活著的時候,把位置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內禪也有兩種,一種是老皇帝自己情願的,一種是被逼無奈。被逼無奈其實跟被別人搶了差不多,只不過搶的人是自己的骨肉,聽起來感覺好一點。自己情願的內禪,多半是名讓暗不讓,所以等於沒讓。所以,事實上,禪讓基本上都是有文化修飾的搶劫。
  不過,世界上總會有白烏鴉存在,中國這麼大,歷史又這麼長,例外偶爾也會有那麼一兩個。戰國時期的燕國,就發生過這麼一個例外。那時的燕王叫噲,此公志向高遠,但就是才能不那麼相配。當然,從內心深處說,他跟當時的戰國七雄一樣,都有超出國境的願望,不僅期望有更大的地盤,而且還想有更大的名聲。他的相是子之,也是王族的嫡系,雖然沒有很大的本事,上任以來政績平平,但此人卻跟燕王噲一樣,野心不小。只是,比較起來,燕王噲對名聲的追求,有時近乎癡迷,而子之在這方面,卻有相當清醒的頭腦。於是,一件荒唐事發生了。一天,一位說客(那個時代盛產這種人)來到了王宮裡,對燕王噲說:「當年堯曾經要把天下禪讓給許由,許由不答應,結果堯得了禪讓之名,又佔了天下之實。大王何不傚法堯,禪讓給子之,如是,大王之實無損,大王之名將會如日中天。」。
  現在已經無法考證,到底這名說客是自己發神經一逞三寸不爛之舌,還是受人指使有意為之。反正燕王噲接受了說客的建議,真的將王位讓給了子之。可惜,子之沒有像傳說中的許由那樣清高,他接受了王位而且真實地佔有了它。好在,燕王噲還有一個好兒子,燕太子平不像他父親那樣糊塗,而且手裡還有一定實力。於是子之和燕太子之間一通混戰,齊國又趁火打劫,於是燕國大亂,在大亂中,噲和子之都去見了他們的祖先。最後,燕人擁戴燕太子平即位,是為鼎鼎大名的燕昭王。面對殘破的國家,燕昭王用千金買馬骨的絕招,招來了樂毅,南下伐齊,連下七十餘城,差點沒有把偌大的齊國給滅了,狠狠報了當年的一箭之仇。當然這已經是後話了。
  現在我們知道了,禪讓不僅有搶的含義,還有騙的內容。搶的時候比較好理解,對方實力雄厚,想不交出來根本行不通,乖一點說不定還能保住小命。騙的時候,佔有者一方其實沒到山窮水盡之時,甚至實力上的優勢尚存,之所以吃人騙了,關鍵是自家太貪,沒有自己搬塊鏡子照照,就妄學古人。
  禪讓在本質上跟天上掉餡餅一樣,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真的有誰告訴你有了,不是騙局就是鬧劇。可是,世界上就是總有那麼一些人,硬是喜歡把頭望著天或者低頭看著地,指望有意外的驚喜。怎麼辦呢?隨他去吧,要不騙子吃什麼。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