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被假太監戴綠帽子而喪命的唐朝少年皇帝

被假太監戴綠帽子而喪命的唐朝少年皇帝

  太監是一個門檻很高的職業,沒有一定的奉獻精神是不能勝任的。在古代的皇宮裡,為了保證皇室血統的純正,太監入宮前一般都要經過嚴格的防偽認證,弄虛作假十分困難。不過,這是一般情況,雖然佔據了中國歷史的大部分,但並不是全部。佔據剩餘很少部分的二般情況下,太監進宮時弄虛作假就變得相當容易。譬如在唐朝中後期,太監勢力過於膨脹,造成尾大不掉的局面。皇帝們對他們恨得要命,也怕得要命,對太監的有效管理就更談不上了。尤其是在唐敬宗、唐文宗時期,很多身體健全的人未經「驗收」,就冒充太監混進了宮裡,在天子眼皮底下混吃混喝、大行違法之事。其中個別膽大者還打起了皇帝女人的主意,給皇帝大人戴綠帽子。而本文的主人公唐敬宗李湛就是因為一頂綠帽子而喪命的。
  古代人結婚一般比較早,李湛來到世上的時候,他爹遂王李宥(後來的唐穆宗李恆)才十四歲,也就青春期剛起步的樣子。見到這個小生命降生,李宥非常有成就感,第一時間通知了爹媽。言外之意就是我是個男人了,可以當皇帝了!憲宗李純知道後,也很高興,親自捉刀給這個小孫子起名字「湛」。李湛是個很邪氣的人。唐朝中期之後的皇帝有改名字的傳統,一般他們出生時有一個名,登基之後馬上改成另外一個名,個別的臨死前還有一個名字(比如唐武宗李炎)。李湛屬於異類,他出生的時候叫李湛,到死的時候還叫李湛,算是破壞了唐朝的「潛規則」。
  身體可以早熟,但是心理不經過一定的歷練卻無法早熟。李宥本身還是半大的孩子,讓他有模有樣地教育兒子,是不可能的。他本人正值青春鼎盛,十四五歲正是荷爾蒙分泌旺盛的時期,不抓緊時間多生一兩個子女,對不起自己的皇子身份。而且他本人生性貪玩,斗貓鬥狗斗蛐蛐樣樣精通,總是想著法子享受生活,唯獨不想著自己還有個兒子。李湛就這樣被爹放羊了,整天被一幫不幹正事、專幹歪事的太監們圍著團團轉,生活那真叫個自在。
  這個時候的唐朝政局有些微妙。自安史之亂開始膨脹的宦官和藩政兩股勢力在憲宗的鐵腕治理下,得到了有效的遏制。如果憲宗及其繼任者能夠再接再厲,唐朝再來個貞觀之治不是不可能。但是,因為一個偶然的事件,這個可能被改變了。就在李湛出生後兩年,他的大伯父太子李寧死了,享年十九歲。太子的廢立從來都是引發朝臣鬥爭最好的藥引,這一次也不例外。李宥排行老三,前面還有個老二澧王李惲,這兩人是僅有的太子候選人。當時,宮裡的宦官、朝廷的大臣、憲宗的老婆三股勢力紛紛捲入二人的競選中,使得選情異常激烈。其實就智商、人品、學識等多項指標相比,李惲比起李宥要稍微突出一點,當選後沒準能把憲宗一手創立的「元和中興」延續下去。但是事情壞就壞在憲宗的一個怪癖上。憲宗大概出於阻止後宮干政的目的,一輩子都沒有冊立皇后,偌大的皇宮、成千的美女,也只有一個女人被封為妃子,此人就是李宥的生母郭妃(名將郭子儀的孫女)。由此造成無人能看出憲宗最寵愛的人是誰,讓後宮之中誰都不敢妄自尊大,伸手攬權。在這種情況下,李惲生母的身份就相對郭妃矮了一大截。一些宦官和大臣們看重這一點,就趕忙聯名推薦李宥,天花亂墜的話說了一大堆。
  這時的憲宗李純正忙於煉丹求仙,想著某天背後長出兩隻翅膀,撲騰兩下飛上天。丹藥富含多種金、銀、汞等多種重金屬及有毒元素,長期服用之後,造成憲宗脾氣大變,喜怒無常,對事情判斷沒有以前那麼英明。他聽到候選人李宥一方陣營的嗓門大了點,競選廣告精彩了一些,就一時糊塗,做了此生最糊塗的決定。元和七年(812),李宥正才脫掉遂王的小斗笠,戴上了大唐太子的大簷帽,風風光光搬進東宮住了(此後改名李恆)。老子吃肉,兒子喝湯,李湛也跟著當上了鄂王,正式享受國家財政津貼。
  李湛的錢包鼓了,房子大了,身邊的太監多了,玩得也就更起勁兒了。這一點,他倒是很虛心地向父親學習。他爹翹課,他也翹課,他爹看馬球,他也看馬球,他爹戲宮女,他就和宮女做遊戲… …總之,他爹一身的缺點都被原封不動地拷貝走。而他爹這時雖然已經是成年人了,懂得為父之道了,但是總覺得自己頭上的大簷帽是偷來的,沒準哪天就被老哥李惲搶去玩了。李恆整天如履薄冰,和身邊的太監王守澄等人商量怎麼保住飯碗,對於幾個兒子,包括李湛,依舊採取放羊的態度。至於李湛那位跟仙丹死磕的爺爺憲宗,就更沒時間答理他了。
  小孩子沒人管,就會養成任性、放縱、不羈的性格,這種秉性的人當丐幫幫主也許沒問題,但是當皇帝就非常有問題了。因為丐幫的終極目標無非是混一頓飽飯吃,敢於隨性才能吃到飯,而皇帝的終極目標則是要做國家的CEO,讓千千萬萬的人天天吃到飽飯。前者是簡單的能力問題,後者則是複雜的能力加態度問題。李湛的態度已經被腐蝕了,那麼他的能力如何呢?答案是很差。能力需要學習,唐太宗、唐玄宗都是從小學習刻苦的好孩子,兩人後來除了是合格的政治家,還是優秀的書法家、舞蹈家、詩人等等。相反地李湛對書本有種天生的仇恨感,屬於一看書就嘔吐的類型。四歲時,他身邊就有了一大堆的師傅,到後來做了太子,太子太傅、太子侍讀更是裡三層,外三層,個個肚子裡都裝了《論語》、《尚書》等等的海量學識等著倒給他。李湛的態度很一貫,就是翹課,不是一天一天地翹,而是整月整月地翹,優秀教師韋處厚、崔郾等人整天像帶魚一樣被晾在那裡。其中,崔郾格外負責一點。他在當任翰林侍講學士期間,連續半年都沒給李湛上過一堂課,卻被莫名其妙地提拔為負責草擬聖旨的中書舍人。崔郾覺得心裡有愧,就跑去對李湛說自己沒幹活,卻白拿工資,實在過意不去,您還是免了我的官吧。李湛也覺得不好意思,就趕緊說自己太忙了,實在沒時間聽課呀,哪天有空一定去聽。崔郾一聽有門兒,就囉哩囉唆又說了一大堆,嚇得李湛趕緊臨時增發一大筆獎金,打發他走了。事後,崔郾連夜把《六經》濃縮了一下,摘出一些最精彩的篇章抄成小冊子,送給「日理萬機」的李湛當課間餐。估計李湛這個翹課大王哪天拉肚子,一定是把老先生的心血當手紙用了。
  李湛一天天在變草包,憲宗卻在一天天找死。晚年的李純動不動就拿身邊的人出氣,好多太監的屁股都挨過板子,有時火氣上來,還要砍人腦袋,搞得宮裡人人自危。郭妃看到這種情緒可以利用,就偷偷去找王守澄等人商量奪權,提前讓兒子上台。元和十五年(820)正月,大太監陳弘志和王守澄經過精心密謀,在中和殿毒死了憲宗。然後,他們又聯合宦官馬進潭、劉承偕、韋元素等人擁立太子李恆登基,是為唐穆宗。老二澧王李惲和自己的鐵桿粉絲吐突承璀還想賭一把,和李恆爭搶皇位。王守澄等人人多勢眾,搶先出手包圍了二人,然後一起砍掉腦袋給憲宗做祭品。
  李恆大概是個沒心沒肺的人,明知殺父仇人是誰,就是不報仇,反而大肆封賞陳弘志和王守澄等人,讓憲宗一朝被打壓下去的宦官勢力又開始抬頭。所以,穆宗一朝又基本成了太監的天下。而李恆本人也樂於把朝政交給宦官,自己則可以抽身享清閒。從前沒當上皇帝前,他還只是偷偷摸摸地放縱,如今當了皇帝,終於可以正大光明地享樂了。據記載,繼位大典剛剛結束,他就跑去看大戲了,「盛陳倡優雜戲於門內而觀」。當時還在憲宗大喪期間,他就這樣明目張膽地搞娛樂,著實讓大臣們吃了一驚。
  這時的李恆除李湛外,另外又生了李涵、李湊、李溶、李渥四個兒子,一家可謂人丁興旺。對五個兒子,他採取了統一的態度放羊,純粹屬於只管生、不管養的白眼狼類型。而且,他本人既不立皇后,也不封太子,專心致志把有限的時間投入到無限的吃喝玩樂中去,由此造成了一個十分尷尬的政治現象國無儲君。滿朝的文武大臣都十分想知道下一任皇帝是誰,尤其是在李恆的一次中風過後,這種欲求愈發的強烈。萬一哪天您老不打聲招呼就駕崩了,太監們不是又要和我等為難嗎?李恆總覺得自己可以長生不老,開始對這事根本不操心。後來被中書、門下、翰林院等幾個部門逼急了,他才在幾個兒子裡挑了一番,最後選中了跟自己一樣不學無術的大兒子李湛,同時冊封其生母為妃。
  事實證明,這一個徹頭徹尾的錯誤決定。在五個兄弟中,其他人雖然也處於放羊狀態,但是他們好歹還看點書,認得幾籮筐的字。李湛小朋友則是標準的文盲,屬於學習最差、知識最貧、腦子最笨、四肢最懶的一個。他身邊除了貓貓狗狗,就是劉克明這樣的假太監、真小人。劉克明是太監劉光的養子,年齡和李湛相仿。此人進宮時,因為劉光的面子,沒有經過檢查,就當上了太監。實際上,他身上的零件和李湛一樣,全乎著呢。後來他被送去伺候李湛,李湛喜歡踢球、摔跤,經常和身邊的小太監玩得頭破血流。劉克明投其所好,苦練足球,終於練成了「足球先生」。李湛很是喜歡,就把他當成自己最好的玩伴、最信任的心腹。不過李湛沒想到,幾年後正是這個鐵哥們兒要了他的小命。
  對於兒子的所作所為,李恆自然是心知肚明的,可是他實在是太忙了。坐上皇位那天就在忙,忙了四年,身體上的各個零件都衰竭了。長慶四年(824)正月,李恆終於玩死在了床上,享年三十歲。大臣們遵照遺詔,準備擁立李湛在靈柩前繼位。可是,當這幫人拿著聖旨來到太子東宮時,卻想去集體跳河了,因為李湛失蹤了。宰相李逢吉、國舅郭釗等人急得團團轉,一問宮女才知道,李湛因為平時太貪玩,東宮就跟他的旅店一樣,想起來的時候才回來住兩天,平時都是逮哪兒睡哪兒,比神仙還難找。李逢吉沒辦法,只好打發人滿世界找這位小祖宗。當他們在西偏殿附近找到的時候,李湛正在和劉克明等人踢球呢。眾人喊了半天,李湛就像沒聽見一樣,繼續踢著腳下的皮球。郭釗只好打發一個太監上前告訴他:「你爹死了,輪你當老大了。」李湛眼一瞪,等老大踢完球再說。小太監又趕緊說:「您舅姥爺郭釗來了!」一聽舅姥爺的名號,李湛才悻悻地走了。有唐一代,能做到視皇位如糞土的大概也就李湛一人了。
  在眾臣的簇擁下,李湛不情願地接過了唐王朝的重擔。由於親爹對自己長期放羊,李湛對老爹沒有多少感情。站在棺材前,李湛醞釀了半天感情,最後醞釀出一陣嬉笑聲,嚇得在場的大臣們都不會哭了。此後一個多月裡,他把皇宮變成了歡樂谷,今天在中和殿踢足球,明天跑飛龍院開音樂會,有次怕老爹寂寞,還跑到棺材前敲鑼打鼓。不知道的,還以為皇帝大人娶新娘子呢。
  大臣們以為李湛不過才十六歲,玩幾天就沒事了。沒想到他越玩兒越過火,從前當學生的時候天天翹課,如今當了皇帝,天天翹班。當時還是數九寒冬,滿朝文武們每天頂著寒風在早飯時間就跑到皇宮裡上班,卻總是到午飯時間才見到皇帝上朝。於是,大臣們空著肚子,以萬分敬業的精神向皇帝說出千言萬語,然後等著批示。哪知道李湛不學無術,根本聽不懂他們在說什麼,只會傻乎乎地應付兩句,「准奏」、「依卿所議」。大臣們瘋了,紛紛抗議,李湛也不答理,掉轉屁股就奔後宮踢球去了。
  李湛其實只是貪玩,加上沒啥文化,一直沒搞清皇帝是幹嗎的。與此相對,他手下的大臣們個個滿腹經綸,既有寫「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大詩人李紳,又有學貫古今的大學問家韋處厚,肚裡的墨水倒出來都可以當護城河。他們的說話方式也好,所寫奏章也罷,都是李湛無法理解的。李湛本來就懶得動腦,做出敷衍的舉動來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實際上,只要方法得當,入情入理,李湛還是很願意接受的。譬如有一次,李湛突然想修一座新的宮殿,木材石料都準備好了。宰相李程站出來勸阻,他沒有列舉什麼勞民傷財的大道理,只是說這些材料拿去給你老爹修墳不是更好。道理淺顯,用詞通俗,李湛痛痛快快地接受了。相反,如果說話引經據典,勤奮點兒的再叫上孔子、莊子一干古人出來助陣,李湛就會頭疼。譬如李湛有天身上癢癢的,想去驪山泡溫泉,諫官張權輿就出來勸阻。老張的話很囉嗦,一口氣從古到今說了四位古人,包括周幽王、秦始皇、唐明皇和他爹李恆。說什麼這些人都是因為去了趟驪山,搞得國家大亂、自個兒倒霉的,屬於純粹的利用封建迷信進行恐嚇。李湛聽完後不但沒被嚇住,反而來了精神,說啥也要去看看驪山是不是真有這麼邪乎。結果驪山去了,溫泉跑了,卻沒撞到鬼,李湛平平安安地回來了。事後,他大叫張權輿是個大騙子,但也僅此而已,不像某些暴君會來個秋後算賬。
  就在李湛和一干朝臣們和泥的時候,假太監劉克明開始在他的後院放起火來。後宮裡美女如雲,劉克明泡在其中自然忍不住想要偷偷腥。開始他還只是偷偷摸摸地找宮女們快活,後來他發現李湛整天四處找樂子,根本不管宮裡的大小事務,就放心大膽地公開淫亂。被他勾搭過的宮女也由一位數變成了兩位數。漸漸地,他覺得玩宮女檔次太低,就把手伸向了李湛的妻子董淑妃。董淑妃年輕漂亮,卻被貪玩的李湛時常晾在後宮裡,時間一長,寂寞總是難免的。劉克明的到來可謂久旱逢甘露,兩人很快就合夥給李湛造了一頂綠帽子。
  李湛整天被人戴著綠帽子,還挺高興,因為自從上次去驪山泡溫泉,他發現了一個好玩的娛樂項目——打狐狸。驪山行宮是座老宅子,許多年沒有住過人,反倒住了一群狐狸。狐狸們看到自己的窩被人占,晚上就出來搗亂,把李湛和一群妃子的好事給攪合了。李湛氣得要命,就讓身邊的太監去殺狐狸。大概太監們頭一次見狐狸,畏首畏尾都不敢動。李湛急了,親自拿弓上陣,對著狐狸們就是一通亂射。他的箭法不錯,不一會兒就消滅了十來隻狐狸。射到後面,他都停不住手了,覺得打狐狸簡直比踢球、摔跤還有趣。打這以後,李湛就被狐狸迷上了,一天不打個幾隻,渾身就不舒服。幾個太監為了討他歡心,就主動跑到長安周圍的幾座山上找狐狸窩。一到晚上,李湛就帶著太監們組成的獵狐隊,到偵察好的地點狩獵,每次都是滿載而歸。
  但是,獵狐對太監們來說卻是個苦差事,白天要蹲點,晚上要帶路,活得比狐狸還難受。李湛性格急躁,打獵失手或是收穫不多的時候,就會發火,把氣撒到太監們身上。輕的時候挨頓鞭子,重的時候就被抄家、關大獄。早在這之前,一些太監因為別的事就已經被李湛折騰得夠嗆了。太監們也是人,一輩子低三下四無非就為混口飯吃。如果這碗飯不好吃,他們又不能退貨,唯一能做的就是造反。憲宗在的時候,王守澄等人就是因為吃不好飯而造反的。有了前面的榜樣,他們自然就會原樣複製一番。這種情緒經過長期的積累,在李湛的周圍逐漸形成了一種共識,只是沒有人敢於挑著個頭。終於有一天,劉克明挑了。那是一個漆黑的夜晚,李湛又去山上打狐狸。黑暗中光線不好,李湛一箭走歪,射中了劉克明。李湛本是無心,劉克明卻覺得自己和董淑妃的姦情敗露,小皇帝這是故意放冷箭。他越想越害怕,越害怕就越想造反。他把自己的想法和身邊的同事們一說,立即得到了一致支持。
  寶歷二年(826)十二月初八,李湛又叫上身邊的一干人上山打狐狸。這天他發揮得特好,端了好幾窩狐狸,心情特別地好。當夜在宮裡大擺宴席,和劉克明、許文端、蘇佐明等人舉杯暢飲。李湛當晚喝了很多酒,醉醺醺地跑到更衣室裡換衣服。劉克明和同夥兒趁機熄滅了大殿的燈火,在黑暗中把李湛殺死在更衣室裡。大概到死李湛都不會想到,自己身邊的一群綿羊原來都是偽裝過的狼。
  劉克明畢竟是第一次作案,沒啥經驗,他們原本想擁立絳王李悟為帝。當年毒死唐憲宗的老太監王守澄哪容這些小兔崽子作威作福,很快就調集兵馬殺入宮中,逼得劉克明投井而死。不久,江王李涵改名李昂,繼位為帝,是為唐文宗。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