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秦朝文化之秦朝的鍋盔

秦朝文化之秦朝的鍋盔

  在中國歷史上,秦軍能征慣戰是不爭的事實,否則秦始皇如何能統一中國?在秦軍所取得的一系列勝利當中,有一種至今依然被陝西人所鍾愛的乾糧鍋盔,是功不可沒的。
  陝西鍋盔的製作可追溯到商周時期。相傳周文王伐紂時鍋盔就被用做兵士的軍糧,在陝西西府一帶,至今還有一個鍋盔品種叫「文王鍋盔」。鍋盔,到了秦代更是被發揚光大、普及推廣。秦人製作的鍋盔,個兒大、餅厚、瓷實。據說鍋盔最初不叫鍋盔,因其外形酷似樹墩的橫截面,因而被叫做墩餅。當時秦軍行軍時士兵配發的墩餅,一個都有五六斤重,一個墩餅的直徑大約在50~60厘米左右,厚度也都在15厘米左右。而且士兵的攜帶方式也很獨特,兩個墩餅為一組,在每個墩餅上鑽兩個眼兒,用牛皮繩繫好,前胸、後胸各搭一個,如同民間過去常用的褡褳一般。這一特殊的攜帶方式在突遇作戰時,墩餅竟成了極好的單兵護具,起到了盔甲(防彈背心)的作用。更難得的是,敵軍射過來的箭,紮在墩餅上,被秦軍士兵拔出來後,又可用來射殺敵軍。墩餅能「吃箭」,也成了秦軍獲勝的一大法寶。而後士兵們便把墩餅喚做「鍋盔」,即用鍋烙出來的硬面盔甲。「鍋盔」也由此而名聲大振。秦人出門,家中必烙鍋盔,讓出門人帶上,這一習俗延續至今。據說,三國時期,著名的諸葛亮草船借箭之計,其靈感就來源於秦軍的鍋盔吃箭。
  秦軍能力克群雄統一六國,除了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原因外,「鍋盔」作為戰士的主要乾糧,也有著突出貢獻。鍋盔的保質期比較長,適合長時間存放和攜帶,這和鍋盔的用料及製作方法密不可分。鍋盔的製作方式非常講究,要用上好的小麥麵粉,用水攪拌,和成麵團,待發酵後用擀面杖擀成大圓餅,置於平底大鐵鏊中,用文火慢慢烙之,炕乾水分、皮微焦黃而瓤乾香醇。鍋盔即使在炎熱的夏季,放上10天半個月也不會起霉變質,適合長距離作戰食用,完全可以和今天軍隊所使用的壓縮乾糧媲美。
  其他國家的軍隊在這一點上,已先輸給秦軍一籌。比如楚軍主要食物是米飯團,保質期是非常短的,士兵往往攜帶三兩日就會變餿,吃了大多會鬧肚子、腹瀉不止。而秦軍則不同,鍋盔不僅保質期長,士兵們在食用時還不斷創新,如用煮牛羊肉的湯,就著鍋盔吃,這就是今天陝西仍很流行的水盆羊(牛)肉的吃法。有些聰明的士兵,把鍋盔掰成很小的塊兒,放人鐵質的頭盔裡,澆上滾燙的牛羊肉湯。經過深加工的鍋盔,湯鮮、饃軟、熱乎,流傳至今、經久不衰的牛羊肉泡饃就是由此而來的。有美食果腹的秦軍壯漢,上了戰場英勇無比,橫掃六國、勢如破竹… …鍋盔現在已是陝西人的四季家常食品,而且越做越秀氣、越講究。那種憨大厚重的鍋盔,在城市還真不好找到,有時到陝西鄉下,看農人過廟會、辦紅白大事,或是趕集上市,方可看到如秦軍當年一般大的鍋盔。做客咸陽原上的農家,吃麵蒸的釀皮子,吃著如鍋蓋一般大小的厚鍋盔,再喝上碗麥仁稀飯,就著點兒農家的酸菜,加點兒油潑辣子,真是極好的美味佳餚。如果沒有親朋好友相引,想吃到上述的美味,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呢。
  秦人、秦腔、鍋盔,先人留下的東西,源遠流長。我們今人難道不能從秦軍與鍋盔的聯繫之中得到些啟發嗎?有人說陝西是有文化沒產業,我倒以為關鍵是如何去開發。秦軍、鍋盔留給我們今人的想像空間難道還小嗎?

[ 本帖最後由 jiunn36 於 2017-5-25 18:53 編輯 ]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