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保健資訊] 大腸癌分四期 透過篩檢可找出癌前病變

大腸癌分四期 透過篩檢可找出癌前病變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日前公布103年癌症登記報告中指出,台灣罹癌人數創新高,新發生人數首破10萬人大關。雖然肝癌、胃癌及皮膚癌等三癌的標準化發生已連續5年呈現下降情形,但大腸癌仍九度蟬聯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且發生率不降反升,103年共有1萬5764人確診,為所有發生癌症人數的15%。報告同時也說明,大腸癌透過篩檢可找出「癌前病變」,並能經由簡單治療防止其轉變成癌,呼籲民眾務必要養成定期篩檢之習慣與觀念,以免錯失治療黃金時期。

大腸癌分成四期:

第一期癌細胞位於黏膜層及黏膜下層,此時通常不會有症狀。

第二期指癌細胞已侵犯至腸壁,但尚無淋巴腺擴散。

第三期為癌細胞已經由淋巴腺擴散。

第四期則是癌細胞已遠處轉移,較常見為肺臟、肝臟、骨骼等。

大腸癌的症狀,則與癌細胞發生位置有關,若位於右側大腸,例如升結腸等,容易會有慢性貧血、體力變差、體重減輕等症狀;若癌細胞侵犯至左邊大腸,例如乙狀結腸、直腸等,則會有腹痛、血便、大便習慣改變等症狀。

台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暨台灣大腸直腸醫學會理事長梁金銅醫師解釋,大腸癌的治療第一期通常會以內科黏膜刮除術或外科手術為主;第二期及第三期除了外科手術做根除性的切除外,會搭配輔助化學治療;第四期需視患者狀況及腫瘤大小決定是否進行手術切除,或是選擇進行標靶治療及化療。

梁金銅醫師最後強調,大腸癌蟬聯發生率首位的原因,與人口老化、篩檢普及生活習慣西化有關。呼籲民眾平時應多加注意,少吃紅肉、過度烹調的食物,多運動,平時也應養成觀察糞便的習慣,最重要的是中老年人族群務必要定期篩檢,已達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之效。       

台灣新生報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