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為什麼諸葛瞻這麼蠢

為什麼諸葛瞻這麼蠢

  諸葛瞻作為一代千古名臣諸葛亮唯一的親兒子,在蜀漢最後生死存亡之戰中表現出了極度高尚的品質,嚴詞拒絕了鄧艾的招降,斬了鄧艾的招降使者,和兒子諸葛尚在綿竹之戰中雙雙陣亡。隨後劉禪投降,蜀漢滅亡。諸葛亮父子均身居高位,成為蜀漢事實上的中流砥柱,又以三代滿門忠烈成就了諸葛的千年美名。
  但是作為綿竹之戰的蜀漢方軍事主官,表現出的戰術素養之低下讓人目瞪口呆!回顧綿竹之戰的整個過程令人極為痛惜。難道當時就沒有人看出來戰場形勢嗎?不!有人看出來了,並且涕淚橫流的提醒諸葛瞻,可他就是沒有聽。鄧艾進逼涪縣,尚書郎黃崇跟隨諸葛瞻兵到涪縣,大軍在此徘徊遲疑沒有及時推進,黃崇多次勸諸葛瞻應該迅速前進佔據險要地勢,不讓敵人進入平川。諸葛瞻仍猶豫不定,黃崇為此急得痛哭流涕。等到鄧艾長驅而入,諸葛瞻還和鄧艾來了一個綿竹平原會戰,黃崇也和諸葛瞻父子一同戰死疆場。何其悲壯啊!這諸葛瞻是怎麼回事啊?諸葛亮當年是怎麼培養兒子的?是什麼原因導致諸葛瞻出現如此離譜的戰場判斷力?我們就來分析一下諸葛瞻為什麼這麼蠢。
  一、先天不足,僅得到父親的道德指引。「建興十二年,亮出武功,與兄瑾書曰:瞻今已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因諸葛瞻出生的實在是太晚,出生時父親已經45歲,都沒有什麼時間得到父親的親手點撥,就這樣,父親還嫌自己太過早熟,恐怕將來不能成大器。我們看到諸葛亮晚年得子,並沒有溺愛孩子,只有家教嚴格的家庭才能培養出早熟的孩子。諸葛亮一向重視個人的道德品質優於個人能力,關於這點我們還可以從《諸葛亮集》中的《誡子書》裡得到印證,「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漫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這個全文《誡子書》就是專門寫給諸葛瞻的,希望兒子從小就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以此培養出良好的道德品質。不幸的是,諸葛瞻才八歲,那個最愛他的人,卻帶著無限的遺憾離開了人世。我們到此,還沒有跡象看出來諸葛亮確定兒子的培養方向:名臣?名將?抑或文武雙全?
  二、劉禪過度培養女婿。諸葛亮平時非常喜歡給別人寫信,給劉禪寫,給諸葛瑾寫,給孫權寫,給孟達寫,給兒子寫。《出師表》簡直就是專門寫給劉禪看的,劉禪經常收到諸葛的信和密報,聽到亞父時時刻刻對自己關心和告誡,劉備也要求劉禪對待諸葛就像對待父親一樣,看到諸葛對自己推心置腹,密表給自己推薦的輔政之人都是良善之輩,《蔣琬傳》:「(諸葛)密表後主曰:臣若不幸,後事宜以付琬。」劉禪得到諸葛的尊重,自然對諸葛一家很放心,並且恩寵有加,不但把諸葛瞻招為駙馬,還一路大力提拔諸葛瞻。
  從這點上就可以攻破某些黑諸葛亮的人。所謂劉禪不讓大家弔唁諸葛亮是早就猜忌諸葛亮的說法,本人認為,劉禪的這一做法只是在表明,我劉禪已經長大了,而且智商沒有傳說的那麼低,我劉禪還是有獨立思考的能力的。對於劉禪來說,諸葛亮死了,無異於天都塌了。所以劉禪巴巴的盼著諸葛瞻趕快長大,諸葛瞻才17歲,就讓趕快娶公主,娶了公主立馬就讓女婿擔任騎都尉,第二年任羽林中郎將,那就是成都御林軍首領,這是多大的恩寵!隨後諸葛瞻更是步步高陞,隨後擔任射聲校尉、侍中、尚書僕射加銜軍師將軍。這軍師將軍完全就是專給諸葛家定的軍銜,劉備、劉禪父子完全是把諸葛父子看做是劉家江山的監護人。
  景耀四年,諸葛瞻才35歲就代理都護並升任衛將軍,與輔國大將軍董厥共同執掌朝政。我們知道,在姜維慘敗給鄧艾時,黃皓弄權曾想以右大將軍閻宇替換掉姜維。在這一點上,我們看出,劉禪還是很清醒的,黃皓作為玩伴可以,但是作為江山的依靠,非諸葛家的莫屬。由劉禪親自定奪,確定了輔國大將軍董厥主內,衛將軍諸葛瞻統領除漢中姜維以外的全部軍事力量。這一文武搭配,我們發現是那麼的眼熟:蔣琬配魏延,費禕配姜維,董厥配諸葛瞻。
  寫到這說兩點題外話,一是諸葛亮寫信有奇效:給劉禪寫信,劉禪恩寵諸葛家;給諸葛瑾寫信,孫權支持諸葛亮過繼兒子;給孟達寫信,孟達反曹魏;給孫權寫信,孫權終於認真地聯蜀抗魏。有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孫權接見費禕時,竟然大罵魏延、楊儀不是玩意,弄得費禕目瞪口呆,張口結舌不知道怎麼回答。個人揣度十有八九是諸葛亮寫信告訴諸葛瑾自己在前線很為魏延和楊儀之間的爭吵頭疼,沒想到諸葛瑾馬上跑去告訴了孫權。二是劉備讓劉禪把諸葛亮當亞父,劉禪又把諸葛瞻招為駙馬,輩份上簡直亂套了,沒辦法,誰讓劉備和諸葛都是中年過完了,要晚年了才得子。劉備是顛沛流離沒得選,你諸葛亮就實在是不像話了,45歲孫子都該打醬油了,結果才有兒子,哪有點權臣的樣子。
  三、姜維戰略調整的影響力巨大。蜀漢立國以來,特別是諸葛亮北伐以來,魏延內訌、費禕被刺、姜維戰略調整,這些重大事件對未來的接班人諸葛瞻來說,都是不小的刺激,諸葛瞻雖然沒有到前線領兵打過仗,但是熟悉掌握漢中前線歷年來的軍事戰略那是必須的,漢中前線的戰略幾經調整,但是調整的核心內容都是應對圍繞糧草運輸問題:
  1、早年劉備攻佔漢中以後,留下魏延守漢中,派遣劉封沿漢水、沔水東進和孟達一起拿下漢中的東三郡(西城郡、上庸郡、房陵郡),劉備帶領主力撤離漢中回成都,這是劉備的一重大失誤。因為在劉備主力撤離漢中回成都的時候,關羽竟然北伐襄陽,劉封的西城方向無力東援幫助攻打襄陽。不知道劉備是怎麼想的?難道漢中平原的糧食產量不能支撐數十萬主力部隊的消耗?有可能,曹操撤離漢中的時候,蜀漢有一個烏鴉嘴說劉備攻打漢中,得其地,不得其民。因為漢中經過連年征戰,人口銳減,農業收成大受影響。
  2、孟達降魏,劉封敗退。蜀漢丟失漢中東三郡後,魏延、諸葛亮、吳懿、王平基本都是採取重兵駐防漢中,偏師出擊隴西,引誘曹魏出兵的戰略。即便是諸葛亮的幾次出祁山,也是稍有不利,立即撤軍,設埋伏攻殺曹魏追軍。其中尤以魏延大敗費曜和射殺追趕的張郃為經典,同時諸葛時刻不忘遷移隴西民眾入漢中,充實漢中人口。
  3、姜維的重大戰略調整,經過諸葛亮、魏延和姜維兩代人的努力,蜀漢軍的士兵的軍事素養得到很大提高,這還是在益州士族全面厭戰的基礎上取得的成績。在《中國通史》中提到諸葛亮能把長期遠離中原的蜀地民眾培養成能征善戰之眾,這本身就是一大奇跡。曹魏軍長期龜縮在長安附近,拒不出戰。姜維在256年慘敗給鄧艾是因為胡濟失約,姜維大敗後竟然沒有追究胡濟的責任。這個時候姜維已經54歲了(此時諸葛瞻剛30歲,諸葛尚10歲)。姜維眼見自己已經到了諸葛丞相去世的年齡了,北伐在攻城略地上卻毫無進展。遂決定孤注一擲,進行重大戰略調整,用險招勝敵,那就是放棄漢中,引敵入平原,造成曹魏軍後勤供應困難,然後聚而殲之,這裡就不展開談了,很多人說姜維的戰略調整導致蜀漢失敗。
  姜維的戰略調整深深的影響了諸葛瞻,因為諸葛瞻知道父親拿拒不出戰的司馬懿毫無辦法。姜維出身天水,對北方騎兵的戰法應該是相當熟悉的,再配以諸葛亮訓練的連弩步兵,蜀漢步兵的戰鬥力空前提高。我們還記得諸葛亮得到姜維的第一件事就是讓姜維訓練步兵。
  四、綿竹之戰戰前情況。
  1、軍事形勢並非不可收拾。263年,景耀六年春,姜維聽說鍾會在關中練兵的時候,就上表提醒,建議派張翼、廖化督諸軍分別守衛陽安關和陰平橋頭,防患於未然。因黃皓弄權的原因,朝廷直到8月鍾會殺奔駱谷,鄧艾殺奔姜維屯田的沓中時,才派右車騎將軍廖化趕赴沓中援助姜維,左車騎將軍張翼和輔國大將軍董厥前往陽安關。姜維離開沓中時,一路被鄧艾追殺,急急掉個花槍甩掉諸葛緒後與趕到的廖化匯合。鍾會破漢中附近的漢城,留少部分部隊圍住樂城,主力直下劍閣。張翼、董厥才到漢壽,姜維、廖化只好捨棄陰平,退往劍閣,與張翼、董厥在劍閣匯合,死守,坐擁15萬大軍的鍾會攻打不下,糧食供應不上,準備退軍。這時候只要諸葛瞻守住綿竹,甚至退守成都,擋住鄧艾,形勢完全可以控制。
  2、諸葛瞻為什麼瞧不起陳壽?《晉書陳壽傳》說:「諸葛瞻又輕壽」,那我們就奇怪了,陳壽這麼有學問的人,諸葛瞻為什麼會瞧不起他呢?本人在這大膽推測:文武雙全立志要接替老去的姜維北伐的諸葛瞻一看見陳壽就來氣,你們大將軍在前線浴血奮戰,你作為他的主薄,竟然不跟著到前線建功立業,反而跑到東觀閣來混日子,你真是和你師父譙周那個投降派一個德行,真是一個廢材!此時的諸葛瞻應該是擔任侍中或者尚書僕射,也就是天天在天子跟前轉悠的時候,他哪知道陳壽來東觀閣就是姜維派來觀察劉禪動向的。姜維內心痛苦啊,自己乃一介降將,身居高位,打了幾個敗仗,蜀漢朝廷就想拋棄他。
  五、回放綿竹之戰。鄧艾率軍從陰平道一口氣穿越七百多里無人之地,沿途鑿山開路,架設棧道,山高谷深,行進極度艱險,到達江油縣,守將馬邈不戰而降。蜀漢先頭部隊在涪縣戰敗,諸葛瞻率軍退還綿竹,佈好戰陣等著迎擊鄧艾,鄧艾派兒子鄧忠率兵攻擊敵軍右翼,師篡率軍攻打左翼。兩個人都出師不利,一起退回本陣,稟報說:「敵人還不可攻打。」鄧艾大怒:「生死存亡就在此一舉,還有什麼不可攻打的道理可言?」痛斥兩人,令推出斬首,眾將告免。鄧忠、師篡飛馬出陣再戰,大敗蜀漢軍,陣斬諸葛瞻及尚書張遵等人,進軍至雒縣。
  我們就來推敲一下此戰的情況:
   1、出戰雙方應該都是步兵;
   2、諸葛瞻應該是佈陣迎敵,鄧忠等左右衝陣;
   3、鄧忠和師篡第一次攻擊不成,諸葛瞻為什麼不反擊?
   4、為什麼鄧忠和師篡第二次攻擊大勝蜀漢軍?
   5、姜維為什麼不從劍閣派援軍?哪怕派五千都成。
   6、諸葛瞻為什麼不守城或者佔據險要?以5千軍守城抵禦一萬應該是很輕鬆。
  我們在這大膽推測一下,姜維自從兵敗於鄧艾後,發覺以黃皓為代表的內臣和以諸葛瞻和董厥為代表的重臣有意要奪他的兵權。在姜維懷疑鍾會要進兵漢中的時候,上表朝廷要求派的是張翼和廖化,實際朝廷也確實派出來的是張翼、廖化,但是多了一個董厥,正是那個和諸葛瞻聯合上表要罷自己兵權的輔國大將軍。姜維懷疑朝廷派董厥來就是替換自己的。
  但是作為一個已經61歲的忠心匡扶漢室的人,姜維沒有置國事不理,迅速從隴西的沓中急速回軍,和成都援軍匯合於劍閣,阻擋住了鍾會的15萬大軍。鄧艾翻山越嶺的那幾千人,捨棄了騎兵能幹什麼?諸葛瞻帶的張遵、黃崇和李球都是荊州幫的少壯派,都是下一代的精英,防守能有什麼問題,至於很多人認為姜維為什麼不從劍閣抽調5000人援助諸葛瞻,個人推測姜維一是認為諸葛瞻根本不需要,二這麼做不是臊了話大的諸葛瞻的面子了嗎?
  總之,姜維認為諸葛瞻完全可以搞定鄧艾,此戰之後,我確實可以告老了,恐怕這時候姜維都搞不清楚翻山越嶺到綿竹是不是鄧艾本部精兵,是不是鄧艾本人親自去的,那時候成都後方誰見過鄧艾呢?誰知道鄧艾是個結巴呢?姜維完全想不到鄧艾的幾千人居然完敗諸葛瞻,劉禪居然不戰而降,實際上是劍閣將士們知道諸葛瞻戰敗後還聽到傳言說劉禪堅守成都,接到劉禪要求投降的命令後,大家都內心鬱憤,拔刀砍石,那意思就是我們堅守劍閣,鍾會15萬大軍都拿我們沒辦法,你們後方居然直接投降給幾千人了?!恥辱加目瞪口呆啊。
  而在諸葛瞻看來姜維的戰略調整是可行的。否則,魏軍不出擊,我們永遠沒有機會,但是姜維作為統帥,61歲實在是歲數太大了,而且上次大敗於鄧艾,死傷不少,朝廷上下怨言頗重,該退居二線了。諸葛瞻自認為自己37歲,正年富力強,又文武雙全,兵法了然於胸,兒子也毫不客氣的17歲了,驍勇善戰。有我父子二人帶領團結到身邊的荊州精英二代們,何愁漢室不能匡扶?!諸葛尚是否是公主所生,這個公主是否是張飛之女所出,都不得而知,我們知道的是諸葛瞻父子一同上陣了。張飛的孫子張遵也出戰了,諸葛瞻的本意是想向姜維表現自己的能力,一戰拿下這幾千敢翻山越嶺來的鄧艾士卒,從而為後面的調整姜維為益州刺史作鋪墊,所以他沒有聽從黃崇的看似保守畏敵的戰術。
  諸葛瞻所帶這部分步兵的戰鬥能力還是不錯的,諸葛瞻的這次綿竹城前的佈陣迎擊還是在先頭部隊涪縣戰敗的情況下做出的決定,說明諸葛瞻經過先頭部隊的失敗,認為鄧艾軍雖然厲害,但不是不能與之野戰的,何況鄧艾軍優勢是騎兵,但是他沒有騎兵,蜀漢軍步兵是強項,我以強項步兵對鄧艾的弱項步兵,焉能不勝?!果然鄧忠和師篡第一次左右兩翼衝擊居然打不下諸葛瞻的步兵陣。
  但是鄧艾軍第一次衝擊後,蜀漢軍為什麼不乘機反擊?個人推測是鄧艾軍一擊不中,後撤的太利索了,諸葛瞻又在反擊追殺和列陣防守之間猶豫,居然給了鄧艾表演殺不殺兒子把戲的時間,誰能想到,鄧艾恐嚇了兒子一番之後,鄧忠和師篡居然一舉打垮了諸葛瞻的步兵陣,什麼叫爛泥扶不上牆?戰前黃崇幾番激勵,諸葛瞻父子親自上陣,張飛的孫子張遵死戰,御林軍右部督李球親自衝殺,誰能想到這些諸葛瞻親自訓練的御林軍其實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哪裡見過真的白刀子進紅刀子出,一旦血被捅出來了,紈褲子弟的本色立馬呈現出來,一哄而散,任由幾個御林軍將領被如狼似虎的鄧艾軍士兵捅的滿身血窟窿。御林軍敗了,諸葛瞻死了,諸葛尚死了,劉禪精神崩潰了。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