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兵燹錄] 日本為何專門挑在中國辦喜事時挑釁中國

日本為何專門挑在中國辦喜事時挑釁中國

  中日甲午戰爭爆發的時候,慈禧太后早已撤簾歸政。照理說,慈禧太后與中日甲午戰爭不應該有什麼關係了。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慈禧太后不僅與中日甲午戰爭有關,而且在某些方面發生了較大甚至極大的影響。本文僅就慈禧太后修頤和園,慈禧太后六旬慶典,慈禧太后對中日甲午戰爭的態度三個問題作一些考察。
  長期以來,有一種非常流行的說法:「慈禧太后挪用海軍經費修建頤和園,影響了海軍的建設,導致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此說的代表人物,就是康有為。康有為在《康南海自編年譜》中寫道:「時西后以遊樂為事,自光緒九年經營海軍,籌款三千萬,所購鐵甲十餘艦,至是盡提其款築頤和園,窮極奢麗,而吏役展轉扣克,到工者十得其二成而已。於是光緒十三年後不復購鐵艦矣。敗於日本,實由於是。」
  但是,當我們研究了有關資料之後,卻發現康有為的說法並不符合事實。
  首先,光緒九年,即1883年,清政府並沒有為經營海軍籌過三千萬兩的專款。不僅光緒九年(1883)沒有,整個光緒朝也沒有。光緒元年(1875),清政府決定創建海軍,戶部會議奏撥海軍經費,每年南北洋各二百萬兩。但是這四百萬兩的海軍經費並沒有兌現。
  光緒八年(1882),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在奏折中說:「昔年戶部指撥南北洋海防經費,每歲共四百萬兩。設令各省關措解無缺,則七、八年來水師早已練成,鐵艦尚可多購。無如指撥之時,非盡有著之款。各省釐金入不敷解。均形竭撅,閩、粵等省復將釐金截留。雖經臣迭次奏請嚴催,統計各省關所解南北洋防費,約僅及原議撥四分之一。」
  光緒十一年(1885)七月初二日,李鴻章在奏折中又說:「光緒元年,奉撥南北洋海防經費,名為四百萬,大半無著,歲各僅得銀數十萬,只能備養船購器零用而已。」
  光緒十一年(1885)九月,海軍衙門成立後,每年四百萬兩的海軍經費,撥給海軍衙門。但是,報解的情況仍然不妙。總理海軍事務奕譞等於光緒十四年(1888)四月二十一日的奏折中說:「查臣衙門部撥常年經費雖有四百萬之數,而釐金向按八成撥解,並各關洋稅及雷正給軍晌。每有解不足數。通盤牽算,歲入不過二百九十餘萬左右。歲出之項,北洋用款一百二、三十萬,南洋用款七、八十萬。現在搏節度支,北洋僅撥銀九十餘萬兩。南洋僅撥銀五十餘萬兩,並三艦薪糧十八萬餘兩,四快船薪糧二十二萬餘兩,煤油修費二十餘萬兩,東三省練晌一百萬兩,統計需款三百二十餘萬兩。此就刻下用款而論,已屬入不抵出。且三艦、四快船歲修經費有增無減,南北洋常年用款,現在搏節勻撥,已有告竭之勢,設使全部撥放,更成無米之炊。」
  從海軍常年經費的收支情況看,要拿出三百萬兩來修頤和園都是不可能的更不用說三千萬兩了。
  其次,頤和園是由海軍衙門「承修」的,頤和園經費也由海軍衙門「籌畫」,頤和園的經費和海軍經費的關系,自然是十分密切的。但是,這並不等于海軍經費的全部或大部都用來修頤和園了。從現有材料看,頤和園的修建經費主要有三個來源︰
  一、從海軍經費中撥給。光緒十五年(1889)六月十一日,總理海軍事務奕--等在奏片中說︰「臣衙門自開辦以來,部撥各款原備南北洋海防經費,東三省練響。水操內外學堂,各項費用浩繁,本有入不敷出之勢。又加以頤和園工程需款,亦屬不貨,又不能不竭力兼籌、用藏要工。通盤計算,海軍經費果能按年全數解清,尚可勉強抱注。以今歲而論,即可每年騰挪三十萬兩,撥交工程處應用。」
  光緒十七年(1891)二月十六日,奕劻等在奏片中又說︰「頤和園自開工以來,每歲暫由海軍經費內騰挪三十萬兩,撥給工程處應用。」但是頤和園的名稱,始見于光緒十四年(1888)年二月,而頤和園工程卻在光緒十二年(1886)就開始了。這里說的「頤和園自開工以來」,究竟是從光緒十二年(l886)算起,還是從光緒十四年(1888)算起?「每歲暫由海軍經費內騰挪三十萬兩,撥給工程處應用」,持續了多少年?由于資料缺乏,我們就難以斷定了。
  光緒十四年(1888),海軍衙門因經費困難,奏請由戶部每年添撥洋藥加稅銀一百萬兩,在奏折中,奕劻明確地講了這一百萬兩的用途。他說︰「臣奕劻本意,以三十餘萬兩補放款之不足,以二十萬兩分年繳還賞借三海之款,其餘四十萬兩,一半修頤和園等處工作,一半留為續辦第二枝海軍經費。」
  這一請求,得到慈禧的批準。從光緒十五年(1889)起。由戶部如數撥給。但是。海軍衙門是否按奕劻原來的設想,將其中的二十萬兩用于頤和園等處工程。我們還沒有發現這方面的資料。
  二、海軍巨款息銀。海軍衙門成立後,使奕遺等感到困擾的一個問題,就是海軍經費歷年拖欠。進出多有不敷、頤和園工程又給海軍衙門增加了負擔。為了備海軍要需。同時也為了頤和園的修建、奕遺想出了一個主意︰「籌一大筆銀款,存諸北洋生息,本銀專備購艦設防一切要務,其餘平捐輸二款。擬另款存儲,專備工作之需。」光緒十四年(1888)冬。他將這一想法函告李鴻章。要李鴻章轉商兩江、兩廣、湖廣、四川、江蘇、湖北、江西各督撫,量力認籌。不久,各督撫先後電復︰「廣東認籌銀一百萬兩,兩江認籌銀七十萬兩,湖北認籌銀四十萬兩,四川認籌銀二十萬兩,江西認籌銀十萬兩,直隸認籌銀二十萬兩。」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海軍巨款。這筆巨款,自光緒十五年(1889)_二月起,至光緒十八年(1892)五月止,陸續解往天津,匯存生息。所得息銀,專歸工用。這筆巨款的本銀,直至中日甲午戰爭爆發,都沒有動用。但是,它究竟生出了多少息銀?用于頤和園的又是多少?我們就不清楚了。
  三、新海防捐墊款。海防捐的開設,始於光緒十年(1884)中法戰爭期間。光緒十三年(1887),黃河鄭州段決口,改為河工捐。光緒十五年(1889),海軍衙門因籌款緊要,仍改為海防捐。這就是新海防捐。光緒十三年(1887)以前的海防捐,和頤和園沒有關系,和頤和園有關系的,只有光緒十五年(1889)以後的新海防捐。
  光緒十七年(1891)二月十六日,總理海軍事務奕劻等在奏片中說︰「(頤和園)每年撥工之款,原屬無多,各省認籌銀兩,亦非一時所能解齊。欽工緊要,需款益急。思維至再,只有騰挪新捐,暫作權宜之計。所有工程用款。即由新海防捐輸項下,暫行挪墊。一俟津存生息集有成數,陸續提解臣衙門分別歸。」這一經費來源,不同於海軍經費撥款和海軍巨款息銀,這是屬於「挪墊」。是要用存津生息的海軍巨款息銀陸續提解歸款的。
  光緒二十年(1894)七月十四日,戶部在議復文廷式奏請停止捐例折中說︰「自光緒十五年新海防開例以來,京外所收捐項不下八百餘萬,以常年通計,每年約收銀一百七、八十萬兩」。但是新海防捐項下究竟挪墊過頤和園工程銀多少?由津生息巨款息銀提解歸還了多少?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從目前情況看,要想從海軍經費的收支弄清頤和園的修建經費是不可能的,我們只能通過別的途徑求得一個比較符合實際的數字。
  頤和園是在清漪園的廢墟上興建的。它基本上沿襲了清漪園的布局。前山前湖的建築,有的按舊式重建,有的則改變了原來的形狀和名稱。後山後湖的建築,除了為安置原大報恩延壽寺的佛像,在原為三層高閣的香岩宗印之閣的舊址上興建了一座一層的同名的廟宇之外,其他均未恢復。但是,為了新的需要,慈禧在頤和園的一些地方,特別是在東部興建了一大批為行政和生活服務的建築。從園林部分看,頤和園的規模不如清漪園。從總體看。頤和園和清漪園的建築又是大體相當的。
  根據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保存的乾隆三十二年(1767)大學士傅恆等查核萬壽山(清漪園)等工用過銀兩折,萬壽山(清漪園)自乾隆十五年(1750)興修起,至二十九年(1764)工竣,歷時十五年。共用銀四百四十萬二干八一百五十一兩九錢五分三厘。由于情況不同,我們不能在清漪園和頤和園修建經費之間畫一個等號,但是,它對于我們研究頤和園的修建經費是有參考價值的。
  關於頤和園,我們沒有發現象清漪園那樣完整的材料,我們發現的是清代主管皇家工程的專門機構「算房」關於頤和園五十六項工程用工、用料、用銀的估算,相當於我們現在的預算。這五十六項工程,約佔頤和園工程的一半以上,共用銀三百一十六萬六千六百九十九兩八錢三分三厘。由此推算,頤和園的修建經費,當在五、六百萬兩之間。
  還應該指出。這五、六百萬兩白銀是在光緒十二年(1886)至光緒二十一年(1895)之間陸續支出的。它對海軍的建設影啊不大。事實上。光緒十四年(1888),北洋海軍已有大小艦船二十五艘。這些艦船。全部是光緒二年(1876)至十四年(1888)之間購置的。光緒十七年(1891)李鴻章與山東巡撫張曜在校閱北洋海軍之後,在奏折中洋洋自得地寫道︰「綜核海軍戰備,尚能日異月新。目前限於力,未能擴充。但就渤海門戶而論,已有深固不搖之勢。」有人說,當時的北洋海軍是亞洲第一,不是沒有根據的。
  至於光緒十三年後沒有添購艦船,並不等於這筆經費就用於頤和園了。因為當時清王朝的財政確實困難,而統治集團內部又存在著深刻的矛盾。李鴻章在給郭嵩燾的信中就曾大發牢騷︰「都中群議,無能謀及遠大,擔以內輕外重為患,鰓鰓然欲收將帥疆吏之權,又僅挑剔細故。專采謬悠無根之浮言。」在清廷對李鴻章心存疑忌的情況下,怎麼可能大力支持北洋海軍的建設呢?我認為,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不能簡單地歸結為慈禧修頤和園。說慈禧修頤和園影響了海軍的建設。不如說慈禧對李鴻章的疑忌影響了海軍的建設更恰當些。
  日本挑起甲午戰爭的切入點慈禧太后六十大壽,清朝必然忍讓。
  光緒二十年(1894)十月初十日,是慈禧太後的六十歲生日。按照中國的傳統,六十歲是「一輪花甲」,非尋常的生日可比。對於這次生日,慈禧非常重視。早在光緒十八年(1892)二月初二日,就委派禮親王世鐸慶郡王奕劻等總辦萬壽慶典。光緒十九年(1893)春,又成立慶典處,專門負責慶典事宜。為了在頤和園接受祝賀,慈禧對頤和園的修建工作抓得非常之緊。主管修建的官員,每五天要向她作一次工程進度的書面報告,甚至在春節期間也照常施工。
  仿照乾隆年間為皇太后祝壽的成例,自紫禁城西華門經西安門出西直門由石路至頤和園東宮門躥路所經,分設六一段點景,建造各種不同形式的龍棚、經壇、戲台、牌樓和亭座。每段點景,約需銀四萬兩。江南、杭州、蘇州三個織造衙門,特造彩綢十萬匹,粵海關監督,采辦足金一萬兩,以供慶典之需。慈禧的六旬慶典,成為清政府壓倒一切的頭等大事。日本政府之所以在這個時候發動侵略戰爭。原因之一就是︰「日知今年慈聖慶典,華必忍讓。」
  甲午戰爭爆發後,慈禧雖然主戰,但是當有人建議停止頤和園工程,停辦點景,移作軍費的時候,慈禧卻非常生氣,說︰「今日令吾不歡者,吾亦將令彼終身不歡」八月十五日,光緒詣慈寧宮,向慈禧恭進玉冊、玉寶,在她原有的徽號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之后又加上「崇熙」二字,頒詔天下,對有關人員分別進行賞賜。
  第二天。清軍在平壤失利、第三天,北洋海軍在黃海之戰中受到嚴重挫折,形勢日益嚴峻,慈禧不得不於八月二十六日發布上諭︰「所有慶辰典禮,著仍在宮中。舉行,其頤和園受賀事宜,即行停辦。」吵在大連陷落,旅順危急的情況下,慈禧在寧壽宮度過了她的六十歲生日。
  按照原來的計劃,十月初幾日至十七日的慶典日程是送樣安排的︰「光緒二一十年十月初三日申刻。皇帝率領王公百官詣仁壽殿筵宴。皇帝進爵初四日巳刻,皇帝率領妃繽等位公主福晉命婦等詣仁壽殿筵宴,皇帝進爵。初五日辰刻,還宮。初六日午刻,詣壽皇一殿行禮。初八日午刻,還頤和園。初十日巳刻,御排雲殿受賀十二歸卯刻,皇帝率近支王公百官等詣仁壽殿筵宴,進舞。十三日申刻,皇後率領妃殯等位公主福晉命婦等家宴。十七日辰刻,還宮。皇帝在萬壽寺進膳。」
  從這個日程安排,可以看出原定的六旬慶典,要往來於頤和園和紫禁城之間,與慶典有關的處所︰乾清宮、慈寧宮、寧壽宮、頤和園、西苑以及長河岸邊的萬壽寺都修葺一新,並安掛架彩彩綢。頤和園仁壽殿前一座彩棚,所需各色彩綢,就是一萬七千五百匹。既然六旬慶典仍在宮中舉行,頤和園、萬壽寺等處就不用預備,自西華門至頤和園東宮,’丁的六十段點景也可以停辦了。
  盡管如此,慈禧的六旬慶典,規模仍相當可觀。九月二十五日,王大臣以及外省各大臣呈進萬壽貢物。拉開了慈禧六旬慶典的序幕。從十月初一起。內外臣工「穿蟒袍補褂一月」,隆重的祝壽活動正式開始了。
  十月初二日辰初,慈禧從西苑儀鶯殿院內乘八人花桿孔雀頂轎出內東三座門至蕉園門外彩殿降輿,乘金輩、光緒率王公等跪送畢,慈禧乘金暈、光緒步行前引,出外東三座門至北長街內跪送畢,乘八人孔雀頂轎進神武門、順貞門由瓊苑東門、東長街出內左門,由景運門至錫慶門外降輿,至黃握次等候。慈禧乘金輩至錫慶門外彩搬降金輩•光緒率王公等跪接畢,聲禧乘八人花桿孔雀頂轎,光緒步行前引,進錫慶門、皇極門、寧壽門,由皇極殿出寧壽宮東穿堂進養性們。光緒先至閱是樓等候,慈禧乘八人花桿孔雀頂轎至閱是樓院內降輿,光緒率皇後、瑾妃、珍妃跪接,侍膳,進果桌。看戲。戲畢,光緒率皇后、瑾妃、珍妃跪送,慈禧從院內乘八人花桿孔雀頂轎還樂壽堂。西苑與紫禁城,雖然近在咫尺,但是,慈禧從西苑回宮的典禮卻非常隆重,親身參與慶典的翁同和,在日記中不禁贊嘆道︰「濟濟焉,盛典哉!」
  十月初五日,慈禧升皇極殿寶座,光緒率領王公百官詣皇極殿筵宴,光緒向慈禧進酒爵。十月初六日,慈禧升皇級殿寶座,皇后率領妃殯等位、公主、福晉、命婦等詣皇極殿筵宴,皇后向慈禧進酒爵。
  十月初十日,是慈禧六旬慶典的高潮。這天,寧壽門外至皇極門外設慈禧皇太后儀駕。辰刻,慈禧御禮服,由樂壽堂乘八人花桿孔雀頂轎出神武門。進北上門,至壽皇殿列聖前拈香行禮。又至承乾宮、毓慶宮、乾清宮東暖閣、天彎寶殿、欽安殿、斗壇等處拈香行禮畢,還樂壽堂。
  巳初,慈禧由樂壽堂乘八人花桿孔雀頂轎出養性門,由寧壽宮東穿堂至皇極殿後福扇降輿,步行至東暖閣少坐;外邊轉傳總管二名奏請慈禧步行,升皇極殿寶座。禮部堂官引光緒於寧壽門檻外正中立,大學士於案上捧表跪進光緒,光緒跪受表文,接捧興,由中門入。宮殿監侍二員前引至皇極殿檻外止。光緒進皇極殿,詣慈禧前跪進表文,宮殿監侍一員跪接表文,安於寶座東旁黃案上。宮殿監侍二員前引,光緒步行至寧壽門檻外拜褥上立,鳴贊官奏︰「跪、拜、興」。
  光緒率諸王大臣等行三跑九叩禮。禮畢、還宮。總管二名引皇后。瑾妃、珍妃步行至殿內拜褥上。詣慈禧前行六肅三跪三拜禮。榮壽固倫公主、福晉、命婦等在檻外隨從行禮畢、皇后退。曾、管二名引敦宜榮慶皇貴妃等位,祺貴妃等位步行至殿內拜褥上,詣慈禧前行六肅三跪三拜禮。禮畢,慈禧起座,從後福扇乘八人花桿孔雀頂轎出寧壽宮東穿堂,進養檔白刁,還樂壽堂,升寶座,光緒詣慈禧前跪遞如意畢,皇后率瑾妃、珍妃詣慈禧前跪遞如意畢,敦宜榮慶皇貴妃等位,祺貴妃等位率榮壽固倫公主、福晉、命婦等詣慈禧前跪遞如意畢,總管二名奏請慈禧由樂壽堂乘八人花桿孔雀頂轎至閱是樓院內降輿,光緒率瑾妃、珍妃跪接,進膳、進果桌、看戲。戲畢,光緒率皇後,瑾妃、珍妃跪送,慈禧乘八人花桿孔雀頂轎還樂壽堂。
  十二日卯刻,慈禧升皇極殿寶座,光緒率領近支王、貝勒、貝子、公等詣皇極殿筵宴,光緒向慈禧進酒爵,進舞。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