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唐朝的全民馬術熱潮

唐朝的全民馬術熱潮

  現在馬球,在美國、法國、英國、阿根廷以及咱們國家的內蒙古,常有專業運動員開展馬球比賽。比賽規則並不複雜,兩隊球員,每隊四人,胯下騎馬,手中持棍,一邊騎馬飛奔,一邊用球棍擊打馬球,大家互助合作,傳幫帶射,努力讓馬球飛向對方的球門。在傳球的過程中,只能間接衝撞,不能直接衝撞,球員都戴著頭盔,出人命的概率很低。唐朝的馬球比賽略有不同,首先參賽人數不固定,其次不戴頭盔,危險係數比現在高多了。
  唐朝章懷太子墓出土過《馬球圖》,唐人筆記《封氏聞見錄》中也有對馬球比賽的相關描述,可知唐朝人打馬球也是分成兩隊,每隊或者十人,或者九人,或者四五人,或者超過十人。唐明皇登基前曾經組隊跟吐蕃人比賽,吐蕃方面有十名球員下場,唐明皇則只帶著虢王李邕、駙馬楊慎交、親信武秀參賽,四個人VS對方十人,比賽照樣進行,可見那時候打馬球相當隨意。
  現在馬球場上有兩個球門,唐朝馬球場上有時設兩個球門,有時則只有一個球門,就安放在球場中間。當時球門極小,其實就是把一塊大木板豎著埋在泥地裡,埋一半,留一半,木板當中挖一個直徑不到半米的圓洞,馬球穿過圓洞才能得分。
  球洞很小,球員人數不固定,再加上每人都不戴頭盔,比賽起來自然非常危險。有多危險呢?韓愈用一句話概括:「小者傷面目,大者殘形軀。」輕者被馬球打在臉上,要麼毀容,要麼瞎眼;重者從馬上倒栽蔥摔下來,要麼骨折,要麼被活活踩死。
  唐宣宗時金吾將軍周寶打馬球,瞎了一隻眼。成德節度使李寶臣的弟弟李寶正跟魏博節度使田承嗣的兒子田維打馬球,李寶正的馬受驚,一頭把田維撞死了。唐朝末年,大將朱全忠的兒子朱友倫陪著唐昭宗打馬球,朱友倫不幸摔落在地,直接斃命。記得當年英國王子哈里參加馬球比賽,也從馬上掉下來過,但只是摔痛了屁股,並沒有其他損傷,為啥?他有頭盔,安全,而唐朝人沒頭盔,只好死掉。
  馬球雖然如此危險,唐明皇仍然樂此不疲。不光是他,唐朝皇帝幾乎都愛打馬球。唐中宗、唐憲宗、唐穆宗、唐敬宗、唐宣宗、唐僖宗、唐昭宗,都是馬球愛好者,其騎術和球技也都不同凡響。《唐語林》描述過唐宣宗的球技,騎著快馬,擊打著馬球,啪啪啪,啪啪啪,連擊幾百下,馬球一直在空中飛舞,讓它往東就往東,讓它往西就往西,想落到地上都不可能,控球技術之高令專業球員都歎為觀止。
  唐朝雄奇奔放,國民性與宋元明清大為不同,當時無論貴賤,都喜好劇烈運動,玩起來狂野得很。唐明皇用馬球訓練御林軍,唐僖宗讓武將以打馬球的得分高低來競選西川節度使,這些都不足為奇,最令人驚奇的是唐朝書生也癡迷馬球。每當到了科舉考試放榜的日子,剛剛錄取的進士們都會組隊去滻水西岸的著名球場月燈閣打幾場比賽慶祝慶祝。有一年,新科狀元竟然跟武將叫板,要帶著榜眼和探花跟騎術最高的軍官賽一場馬球,結果把軍官們贏得服服帖帖,幾千名圍觀者齊聲歡呼,喊得驚天動地。
  唐朝人愛玩的馬術運動當然不止馬球這一項,還有騎馬拔河、騎馬跨欄、騎馬跳舞、騎馬潑水等等項目。騎馬拔河是唐明皇發明的,他將其命名為為「拖鉤」:把十根纜繩絞在一起,中間掛一隻銀光閃閃的巨鉤,兩隊選手各十人,每人騎一匹馬,用雙腿控馬,用雙手拽繩,旁邊有人擊鼓助威,馬蹄聲響成一片,哪一隊能把巨鉤拉近己方一丈,哪一隊勝出。
  騎馬跳舞也是唐明皇發明的。西域供來好馬一百匹,唐明皇將其分成兩隊,訓練它們跟著音樂的節奏跳舞,一一完成特定的動作,狀如今日奧運馬術之「盛裝舞步」。唐明皇還曾經騎上一匹最有音樂感的良馬,隨著鼓聲跳到三層大床之上,在床上跳起胡旋舞,旋轉如飛。有此騎術打底,說不定唐明皇真能跟楊貴妃完成馬震而毫髮無傷呢!可惜文獻裡沒有明確記載,究竟馬震是否真能實現,還有待好事者進行臨床檢驗。
  騎馬潑水是從西域小國康居傳入的民俗表演類節目,每年農曆十一月,長安城裡的青壯男子騎馬出城,上身全裸,下穿皮褲,在馬上做出倒立、空翻、金雞獨立等高難度動作,同時讓圍觀者往他們身上潑冷水。
  騎馬跨欄是唐初名將秦叔寶的最愛。據《太平廣記》第435卷記載,秦瓊的坐騎名曰:「雷駁」,待到月圓之夜,秦瓊喝一碗酒,再喂雷駁一碗酒,然後騎著它玩「場地障礙賽」,一跳能跳過三領黑氈。秦瓊有一好友程知節,玩起來更加不要命,此公晚年閒極無聊,在兩匹寶馬的馬鞍之上拴一條類似吊床的軟兜子,然後他躍入軟兜,懸空而臥,指揮著兩匹馬同時狂奔……
  說到程知節,大家可能陌生,其實他在江湖上還有一個響噹噹的字號:混世魔王程咬金。
  鄧穎超到上海一個多月後,宋慶齡終於接受毛澤東和周恩來的邀請,決定離滬北上。但她北上以後以什麼身份參加政協會議呢?當時,雖然有3個單位推舉她為代表,但是宋慶齡都婉言拒絕了。周恩來和李維漢致電華東局的陳毅、潘漢年並轉宋慶齡,徵求她的意見。宋慶齡卻以身體不佳為由,表示不願意參加任何團體,也不參加任何團體的業務。後來,鄧穎超提議,宋慶齡以特別邀請代表身份參加政協會議。最後中央同意了鄧穎超的提議。宋慶齡成了75位特邀代表之一。
  鄧穎超隨即和宋慶齡商量北上的時間,以便通知北平。細心的鄧穎超委婉地問宋慶齡,乘火車北上,要經過南京,問她要不要在南京停留,晉謁中山先生的陵墓?宋慶齡想了想說,不必了,去了徒增傷感。中山先生在天之靈,知道了中國革命的勝利,也會欣慰的。8月26日,周恩來將此消息報告毛澤。毛澤非常高興。急忙翻看日曆,估算上海開來的列車抵達北平的時間。周恩來向毛東建議說,孫夫人這次能來參加新政協,很不容易,主席應該親自到車站迎接。毛東當即答應說:宋慶齡是一位傑出人物,中國婦女的典型代表,她能與蔣介石決裂,同中國共產黨合作,實屬不易。我去車站迎接,也是應該的。8月28日,宋慶齡在鄧穎超的陪同下,離開上海趕赴北平。
  9月1日,宋慶齡和鄧穎超乘坐的火車到達北平。下午3時,毛澤東換上皮鞋,穿上有重大活動才穿的淺色禮服,催著工作人員出發去接宋慶齡。下午4時15分,當宋慶齡乘坐的專列進站時,毛澤東與朱德、周恩來、林伯渠、董必武、李濟深、何香凝、沈鈞儒、郭沫若、柳亞子、廖承志,以及保育院兒童50餘人,已經站在月台上迎候了。車剛停穩,毛澤東便走進車廂,握著宋慶齡的手熱情地說:「歡迎你,歡迎你,一路上辛苦了!」宋慶齡高興地說:「謝謝你們的邀請,我向你們祝賀,祝賀中國共產黨在你的領導下取得偉大勝利。」宋慶齡在毛澤東陪同下走下列車。周恩來迎上前去握手問候,宋慶齡說:「感謝你派你的夫人來接我。」周恩來說:「歡迎你來和我們一起領導新中國的建設。」此時,蔡暢迎上來,向宋慶齡獻花。接著,宋慶齡微笑著與月台上的歡迎者一一握手。來自洛杉磯保育院即中央兒童保育院的一群兒童圍了上來,把手裡的鮮花獻給宋媽媽。宋慶齡彎腰接過了膝下一位小男孩的獻花,並在這孩子的額頭上親吻了一下。她直起身來,環顧前來歡迎的眾人,望著毛澤東說道:「謝謝主席!謝謝各位!」的確,如此高規格的歡迎陣容,超出了她的意料。眾多的民主人士抵達北平時,只有宋慶齡和程潛二人享受了毛澤東親赴車站迎接的「待遇」。當晚,毛澤東宴請宋慶齡。他們暢談國事,互述闊別之情,氣氛歡洽。宋慶齡來北京後住在什剎海,周恩來親自過問,安排了一個班的兵力,以保障她的人身安全。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