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曹操死於洛陽為何卻不葬於洛陽

曹操死於洛陽為何卻不葬於洛陽

  曹操沒有了「疑塚」﹐還去疑誰?沒有了《擊鼓罵曹》﹐還能罵誰?我愛被「戲說」的曹操﹐因為它是我們的傳統文化風景。我愛被「曹操墓」的「疑塚」﹐因為它是我們心中的文化景觀。其實﹐還原歷史中的曹操﹐毀不掉「戲說」曹操的文化風景﹐仍可《擊鼓罵曹》。找到曹操的安奉之墓﹐毀不掉「疑塚」根植在我們心靈深處的文化景觀﹐仍可讓「疑塚」繼續存疑。但是﹐陰陽轉化﹐物極必反。
  當「曹操墓」以文化乃至教化的名義﹐被「吹」上了天﹐被「疑」成最受中國人關注的陵墓﹐甚至連秦始皇陵都莫敢與之爭鋒時﹐總會有人站出來「逞能」﹐去尋找曹操墓﹐讓這個「氣球」洩點兒氣的。先民塑造「疑塚」、再造曹操﹐是文化再造﹐不關科學。而今考古確認曹操墓﹐就是捎帶著破了「疑塚」﹐還是只關科學﹐至於目的﹐不必贅言﹐誰都知道。傳統文化與現代科學的衝突﹐至少是質疑曹操墓真假風波的暴風眼之一。但是﹐科學摧毀不了文化﹐一如科學摧毀不了宗教。
  再造的三國人物的忠奸義勇智仁等﹐近乎中國人心中的「宗教楷模」。只要心存敬天畏人﹐科學是摧毀不了我們的信仰的。難道因為考古確認曹操墓﹐我們就不讀《三國演義》﹐就把京劇中的白臉曹操改畫為關公的紅臉不成?「擊鼓罵曹」娛樂曹操固然是一種快樂﹐了解曹操從搖籃到墳墓的一生﹐求知求真﹐也是一種快樂。《三國誌·魏書·武帝紀》寫曹操﹐不遠史實。
  曹操生於「譙」、挾天子遷都於「許」、被天子封王於「鄴」、最後崩於「洛」。在《三國誌·魏書·武帝紀》中﹐作為地名﹐「譙」字有6﹐「許」16、「鄴」17、「洛」9﹐觀乎曹操何時何因於此四地間換位﹐可察曹操緣何從「譙」的搖籃走入了「鄴」的墓地。在《三國誌·魏書·武帝紀》中﹐「譙」、「許」、「鄴」、「洛」4字第一個出現的﹐是「譙」。「太祖武皇帝﹐沛國譙人也﹐姓曹﹐諱操﹐字孟德… …(曹)嵩生太祖」﹐曹操生在哪裡?沒有交代﹐只說他是曹嵩的兒子﹐祖籍在安徽亳縣。曹操降生這年﹐是公元155年。
  少年曹操﹐是個調皮搗蛋的孩子﹐沒人覺得他有什麼了不起﹐只有咱河南老鄉商丘的橋玄、南陽的何顒認為他非同一般﹐橋老先生甚至對他說﹕「如今天下行將大亂﹐不是命世之才是無濟於事;將來安定天下﹐就靠你了。」橋玄官居太尉﹐許一位頑皮孩子為忘年(橋玄比曹操大46歲)﹐說這樣的話﹐陡增了曹操的擔當與自信。
  曹操一生﹐一直不忘橋玄的知遇之恩。每過橋玄墳墓﹐他都要祭祀﹐並曾撰寫祭文﹐其云﹕「國家感念您的訓誡﹐讀書人緬懷您的教誨。我小時候登府拜訪您﹐以頑劣的品質蒙受您的接受。您對我褒獎稱讚﹐就像孔子稱讚自己不如顏淵。士為知己者死﹐一直記在心上。您還與我從容約誓﹕『我死後要是你路過我的墓前﹐不拿一斗酒、一隻雞祭祀我﹐車過三步叫你肚子疼﹐你不要怪我。』」這是當時的玩笑話﹐不是至親篤好﹐又怎肯說這樣的話。現在祭祀您﹐不是怕您讓我肚子疼﹐只是懷念舊情﹐悲自心起。
  熹平四年(175)﹐20歲的曹操被舉為孝廉﹐有了當官資格﹐並被授以「洛陽北部尉」﹐即一個區的公安局長﹐「洛」字第一次出現於《三國誌·魏書·武帝紀》﹐曹操就幹了件震動朝野的大事﹐將權勢如日中天的大太監蹇碩的叔叔蹇圖﹐給亂棒打死了。「洛」字第二次出現﹐曹操已經35歲﹐時在190年﹐天下已經大亂﹕董卓挾天子自洛陽遷都長安﹐董卓留屯洛陽﹐遂焚宮室。
  接著﹐「鄴」字第一次出現﹐是時﹐袁紹屯河內(今焦作一帶)… …冀州牧韓馥在鄴。袁紹等圍而不攻董卓﹐曹操悲憤地說﹕「我們舉義兵除暴﹐現在大軍已經集結﹐諸位還猶豫什麼?先前董卓要是聽到我們起兵﹐還能挾天子據險而號令天下﹐儘管無道﹐卻是大患;此時他焚燒洛陽﹐劫持天子遷都長安﹐天下無不為之震驚。這是天亡董卓﹐一戰而能救天下﹐機不可失呀!」
  曹操部卒無幾﹐卻奮勇當先舉兵挺進虎牢關﹐戰而不利﹐士卒傷亡慘重﹐曹操被流矢射中﹐戰馬被射殺。堂弟曹洪將馬給了曹操﹐他這才趁著夜幕得以逃生。此前﹐曹操拒絕了董卓的以驍騎校尉相許的「合夥」邀請﹐孤身逃出洛陽﹐在開封散家財﹐合義兵﹐剛剛幾十天。
  《三國誌·魏書·武帝紀》﹐「譙」第二次出現﹐是「太祖父嵩﹐去官後還譙」﹐說的是曹操他爹﹐與曹操關係不大。接下來﹐就是公元196年「長安亂﹐天子東遷… …太祖將迎天子﹐諸將或疑﹐荀彧、程昱勸之﹐乃遣曹洪將兵西迎﹐衛將軍董承與袁術將萇奴拒險﹐曹洪不得進… …秋七月﹐楊奉、韓暹以天子還洛陽﹐楊奉別屯梁(移師開封)。太祖遂至洛陽﹐衛京都﹐韓暹遁走。天子假太祖節鉞﹐錄尚書事。洛陽殘破﹐董昭等勸太祖都許。九月﹐車駕出轅(少林寺北轅關)而東﹐以太祖為大將軍﹐封武平侯。」
  9個「洛」字﹐一連出現3個﹐已經用去5個;「洛」字再次出現﹐在二十四五年之後﹐即建安二十四年(219)﹐曹操出師關中、攻伐蜀國﹐冬十月﹐軍還洛陽。孫權遣使上書﹐以討關羽自效。王自洛陽南征關羽﹐未至﹐徐晃攻關羽﹐破之﹐關羽走﹐曹仁圍解。王軍摩陂(曹操挺軍至河南郟縣)。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至洛陽。孫權擊斬關羽﹐傳其首。庚子﹐王崩於洛陽﹐年六十六。在此﹐9個「洛」字一連出現4次﹐全部用完。同時﹐在196年「許」字第一次出現﹐是董昭等勸太祖都許。
  在曹操的一生中﹐洛陽是他政治生命的起點(20歲就任「洛陽北部尉」)﹐也是他政治生命的終點(66歲「王崩於洛陽」)。但是﹐在曹操一生﹐特別是戎馬30多年平定天下的進程中﹐洛陽只不過是他人生之旅的一個「客棧」﹐洛陽在他心中近乎是可有可無的﹐不然在曹操自建安二年至建安二十三年20多年的事業巔峰期﹐《三國誌·魏書·武帝紀》怎會不著一個「洛」字?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