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外夷傳奇] 日媒鼓動討伐中國發橫財

日媒鼓動討伐中國發橫財

  「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日本媒體迅速行動,在中國東北投入了大批報道資源,「這種大力報道無條件地追認由軍部策劃製造的既定事實,煽動了軍國主義、愛國主義、拍外性的民族主義」。《大阪朝日新聞》1931年9月26日、10月1日的社論標題分別是,《決不容許他方幹涉,維護我帝國政府關於「九一八」事變的聲明,維護我國的正當權益》、《滿蒙的獨立,若是成功將成為遠東和平的新保障》。該報還發動日本國民為侵華關東軍募集慰問金。
  《大阪朝日新聞》在此前曾是一家自由主義色彩濃厚的媒體,經常批評日本軍部。為什麼這家報紙會突然轉換態度。前阪俊之解釋指出,日本軍部和右翼人士通過「不買行動」,讓《大阪朝日新聞》的發行陷入困境,而其競爭對手《大阪每日新聞》則抓住機會,通過煽動戰爭情緒而擴大發行量。日本其他的主要報紙,如《東京日日新聞》也因為面臨類似處境,而選擇投向支持軍部的對外侵略擴張。
  前阪俊之同時也強調,編輯和發行的困難,不足以成為一家報紙犧牲報格的充分理由,因為在當時,也有部分日本媒體和學者對「九一八事變」提出了辛辣批判。東京帝國大學法學部教授橫田喜三郎從國際法的角度,質疑了日本軍隊:「僅以數米的鐵道爆破為由佔領了南滿洲的大多數要地……就算最初的衝突是自衛行為,之後所有的行為也都靠自衛權行使就能說得通嗎?」
  仙臺的《河北新報》則發出了一連串社論,猛烈抨擊軍方的冒險、政府駕馭局面的無能。日本軍部派出憲兵衝進《河北新報》總部,威脅將成立不買聯盟,而《河北新報》的社長一力次郎還擊稱「我社雖然貧弱,但也是言論機關。如果受到從外界來的暴力,我社四百員工將抱成一團死守言論的自由…  …什麼時候被炮擊都不會叫苦。成不成立不買聯盟是讀者的自由… …」這番話簡寫,就是中國讀者而今熟悉的「敝報雖小,窮骨頭還是有兩根的」。
  「九一八」事變次年,日本軍部在上海挑起戰事。但因為日軍輕視中國軍民的抵抗意誌,日軍疲於苦戰。這樣的背景下,日軍開始炒作「爆彈三勇士」,日本各家報紙予以踴躍響應,在1932年2月24日登載了軍方授意的報道,稱日軍有三名士兵為了突破中國軍隊的防線,將點燃的炸彈綁在身體上,再把自身投進鐵絲網,「以壯烈的犧牲打開了步兵突擊的道路」。
  「爆彈三勇士」被很快包裝為日本的現代軍神,載入課本、授予榮譽、建設銅像和紀念碑、編輯傳記,日本的電影企業拍攝了多部該主題的影片,還有仰慕勇士的少女跳入蓄水池自殺。70年後,駐伊美軍用同樣的包裝手法,塑造了一個英雄女兵傑西卡·林奇。事情的真相是怎樣的呢?《太平洋戰爭與日本新聞》一書引用與三勇士同屬以工作隊的一名士兵的檔案證言稱,三勇士其實是被上級強行派往爆破一線的,而且向外跑出了15米後,就都陸續跌倒,三個人都準備往後退,被上級喝止,又掉頭撿起爆破筒向著鐵絲網前進,沒等達到鐵絲網的時候,爆破筒就爆炸了。
  「爆彈三勇士」事件很大程度上掩蓋了日軍挑起的上海事變的失敗結局,日本媒體形成了更為嫻熟的包裝炒作套路,這使其在後來可以不斷宣揚「竹槍主義」和「肉彈戰」的重要性,讓一批又一批日本青年加入「皇軍」,走上那條「玉碎」不歸路。在這樣的媒體和社會氛圍中,1932年5月15日,日本少壯派軍官暗殺了力主改革軍部、清算戰爭狂熱主張的時任首相犬養毅。而在此事件中,日本軍部更是狠狠地扼住了日媒的喉嚨,後者基本上不敢發出對暗殺行為給予譴責的聲音。日媒開始宣揚一種讓人匪夷所思的觀點,即中國讀者非常熟悉的「社會原因論」:經濟如此不景氣,社會壓力和矛盾如此之大,洩憤應該首先找社會原因、體制原因,兇手和被殺者都是受害者,等等。
  日軍侵佔照顧東北後,中國國民政府求助於國際聯盟。國際聯盟的李頓調查團作出一個事實上傾向於維護日本侵略(既得)利益,誘使中日媾和的報告。但這個報告因為僅僅在字面上提出了對日本的譴責,而受到日本媒體的連篇抨擊。日本各家媒體的社論標題分別是《東京朝日新聞》:《錯覺、曲解、膚淺》;《大阪朝日新聞》:《充斥著膚淺和自我矛盾》;《東京日日新聞》、《大阪每日新聞》:《謊話連篇的報告書——如此誇大捏造也太過分了》、《讀賣新聞》:《坐井觀天》;《報知新聞》:《無禮誣陷盛行的調查報告書》… …
  前阪俊之在書中就指出,日本政府中許多資深政客如西園寺公望、齋籐實等對軍部的獨斷專行頗有微詞,更不同意日本退出國聯,這本可以遏制當時日本外務省和軍部的少壯強硬勢力。正是因為各家媒體加入到對軍部立場的合唱行列,才使得穩健派陷入空前孤立。日本退出國聯,自居為亞洲和世界秩序的挑戰者。
  走向特立獨行的日本,很快開始清算那些沒有站在當局立場的學者。東京帝國大學法學部教授美濃部達吉引入國家主權學說,將日本天皇稱為日本的(最高)國家機關,這個說法與日本右翼勢力、軍部宣揚的天照大神後裔萬世一系的統治論格格不入。昭和天皇實際上贊同美濃部達吉的觀點,因為這樣可以讓他本人卸下過大的壓力。美濃部達吉利用議員身份,在日本議會等場合就自己的觀點發表了多次辯護意見,並通過媒體報道將天皇機關學說傳播得更遠,更加重了右翼的仇視,最終以前者辭去議員和學術職務、天皇機關學說被禁止傳播告終。
  1937年「七七事變」發生後,日本主要媒體被政府召集,要求報道和言論必須嚴格配合國家行動。各家報紙因此在歪曲報道事件起因、進展的同時,約定將報道和言論的主題確定為為「討伐暴戾的中國」尋求合法性、合理性理由。非但如此,日本各家報紙還踴躍舉辦旨在擴大日軍與日本平民互動,渲染戰爭參與的活動。用今天的話來講,諸多「線上活動」凝聚了更多日本人參與「線下」的戰爭行動。《朝日新聞》舉辦了「軍用機捐獻」、「皇軍慰問」等主題活動,《每日新聞》募集慰問金和遺屬救護資金的活動,《讀賣新聞》等媒體分別捐贈報紙、被子、燃料。最終還是《朝日新聞》佔了上風,該報提出了一個「神風」號周遊世界一周活動,募集到巨額資金,用這些錢只做了最先進的偵察機10架、戰鬥機20架、轟炸機10架等總計90架飛機,捐獻給了侵華前線的日本軍隊。
  日本媒體在「七七事變」以後已經非常主動的響應戰爭宣傳,不再具有抗拒性,這不是什麼斯德哥爾摩綜合征的體現,而是因為戰爭為這些媒體帶來了實打實的效益。《太平洋戰爭與日本新聞》書中介紹了各家報紙在中日戰爭全面打響後,廣告等經營收入大幅增加的情況。儘管在後來,因為戰時紙張供給的緊張,日本報紙的發行受到影響,但煽動戰爭帶來的紅利已經讓報人欲罷不能,甚至進一步主動完善了戰時的審查機制。

TOP

發新話題
最近訪問的版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