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清代宮廷貴婦﹐為何愛穿「高跟鞋」?

清代宮廷貴婦﹐為何愛穿「高跟鞋」?

  嚴格意義上說﹐滿族貴婦穿的鞋子不能稱作現代意義上的「高跟鞋」﹐應該叫「高底鞋」﹐因為鞋跟厚而高﹐姑且名之「高跟鞋」﹐叫著順口。
  關於滿人的「高跟鞋」﹐據說源自一個傳說。滿族王室女多羅甘珠為報父仇﹐率眾企圖奪回被歹人佔據的王城阿克敦城﹐由於王城周圍環水﹐水深三尺﹐部眾難以逾越。後來﹐多羅甘珠受長腿鶴啟發﹐製作了人工木質鶴腿。傳說畢竟是傳說﹐難以讓人信服。再者﹐三尺多高、一米多長的木腿﹐可以稱之為「高蹺」﹐如此形制﹐如此高度﹐很難與後來的「高跟鞋」同日而語。筆者認為﹐清宮的「高跟鞋」應是滿族文化與中原文化碰撞融合的產物。
  中國歷史上主要有三大文化﹐即遊牧文化、農耕文化和海洋文化。三者中﹐碰撞較多的是前兩者。秦時﹐一條橫跨東西的長城成為遊牧文化和農耕文化的分水嶺。長城以北﹐胡人代代逐水草而居﹔長城以南﹐華人輩輩定居耕耘。華夏文明﹐歷史悠久﹐燦爛輝煌﹐惹得胡人垂涎三尺。西晉時﹐胡人殺入中原﹐紛紛建立政權﹐不過他們對漢文化既仰慕﹐又牴觸﹐故實行「胡漢分治」﹐有意抬高胡人地位﹐變相壓迫漢人﹐製造民族矛盾﹐致使國祚短暫。
  北魏孝文帝時﹐借鑒五胡失敗教訓﹐實行全盤漢化﹐把都城遷至中原腹地﹐要求鮮卑人必須說漢話﹐穿漢服﹐倡導上層與漢人通婚﹐改姓漢姓﹐他本人也改名元宏。然而﹐由於丟掉了本民族文化﹐北魏的強盛也成為曇花一現。民族牴觸不行﹐全盤漢化也不行﹐華夏文明幾千年來造就的這個大染缸﹐很難讓驍勇野蠻的胡人吃得開。契丹人不服﹐版圖不斷向南擴張﹐大本營南移﹐結果亡了﹔女真人也不服﹐遷都一再南遷﹐甚至到了河南﹐結果也亡了。
  漢人永遠滅不掉的﹐漢文化也是永遠不可戰勝的。蒙古人沒敢把都城往南遷﹐他們極力排斥漢文化﹐壓制漢人﹐把漢人排在蒙古人、色目人之後﹐同時嚴密監視漢人﹐殘酷剝削漢人﹐結果怎麼樣?朱元璋驅除韃虜﹐恢復中華了。說起來﹐女真後裔也就是滿人﹐他們雖然統治了天下﹐但起初對漢文化也是非常抵制的。他們認為﹐如果滿文化戰勝不了漢文化﹐他們也將重蹈五胡、北魏、遼、金、蒙古的覆轍﹔若想坐穩江山﹐必須消滅漢文化﹐推行滿文化。
  為此﹐滿人強令漢人易服﹐男人必須剃髮﹐女人嚴禁裹腳。漢女裹腳﹐自五代南唐以來﹐已有七百年歷史﹐可謂根深蒂固﹐影響深遠。女子裹腳﹐越顯嬌媚﹐早在滿人入關前﹐已有不少滿族女子效仿漢女裹腳﹐皇太極嚴令禁止。入關後﹐順治帝、康熙帝也多次發佈禁止裹足的詔令﹐嚴禁漢女裹腳﹐也嚴禁滿女裹腳。滿人內部的事兒﹐比較好控制﹐而漢人卻難以控制。康熙帝反覆折騰了幾次﹐也殺了不少人﹐但無濟於事。
  剃髮、易服﹐都推行的不錯﹐唯獨漢女裹腳一事難辦。漢女的小腳﹐這不僅是一種現象﹐更是一種文化﹐嚴重熏陶和刺激著滿足婦女的審美觀。既然不許滿女裹腳﹐小腳女人做不成﹐姑且弄一雙「假腳」﹐未嘗不是一個辦法。滿清入關前後的數十年間﹐在這場滿文化與漢文化的碰撞中﹐清宮出現了「高跟鞋」。這種鞋子﹐其跟兒不在鞋底後部﹐而在鞋底中心部位﹐鞋跟鑲嵌在鞋底﹐高度不一。根據其形制﹐有的類似馬蹄﹐有的類似花盆﹐統稱「寸子」。
  當然﹐「高跟鞋」並非人人可穿﹐普通宮女丫鬟是沒有資格穿的﹐再者她們還要做事情﹐不方便﹔只有后妃、王妃、公主、郡主等貴婦才可穿。鞋跟的高度因人而異﹐年輕者身子靈巧﹐穿高一點的無妨﹔年長者身體笨拙﹐只能穿矮一點的。
  從各博物館收藏的清宮「高跟鞋」的形制來看﹐其鞋跟有的高二、三寸﹐有的高三、四寸﹐也有高六、七寸的。清代時﹐一寸約合當下3.33厘米﹐那麼六七寸就是20~23公分。鞋跟的高度加上鞋底的厚度﹐足可把人抬高25公分。在清宮﹐「高跟鞋」深受貴婦喜愛追捧﹐原因不外乎兩點。其一﹐滿人不許裹足﹐穿上「高跟鞋」後﹐一雙大腳無形中被衣裙遮住﹐符合小腳文化的審美觀﹔其二﹐滿人愛穿旗袍﹐有了「高跟鞋」﹐身材越發修長挺拔﹐亭亭玉立。〕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