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揭秘東林黨第一猛將楊漣

揭秘東林黨第一猛將楊漣

  楊漣﹐一個看似文弱的名字﹐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勇士。一個讓魏忠賢在權力頂峰時﹐一提名字就心驚膽顫的人﹐你說這人猛不猛﹖
  萬曆四十八年﹐皇帝病重﹐半個月不吃飯。此時的楊漣任常熟知縣﹐廉政考核全國第一﹐體現了東林黨人廉政本色。一個區區的七品知縣知道皇帝病重後﹐連招呼也沒跟上級打﹐直接來到京城﹐找到首輔方從哲說﹕「皇上病重﹐你做為首輔應該去問安。」此時的權力之爭正進行的如火如荼﹐膽小的方從哲面對這個七品小人物絲毫不敢怠慢﹐恭敬地說﹕「皇上一向忌諱這個問題﹐我只能問宮裡的內侍﹐但沒消息。」
  國務院總理如此對一個縣長說話﹐可謂給足了面子。但楊漣大怒﹐教育道﹕「你應該多去幾次﹐自然會有成效!」
  臨走﹐還給首輔大人下了道命令﹕「這個時候﹐你應該在內閣值班﹐不要到處走動!」
  毫無懼色﹐直言不諱﹐全不按官道常理出牌!不知道誰是大小王了!是什麼讓楊漣全不顧同僚們驚詫、憤怒、譏諷、幸災樂禍等眼光﹐做出如此怪異舉動﹖他沒長腦子嗎﹖他不要命了嗎﹖其實不然﹐換個角度思考﹐我們完全可以理解楊漣的行為。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句名言楊漣肯定沒聽過﹐因為它是晚於楊漣的思想家顧炎武說的﹐放在這裡顯然是不恰當﹐但我實在找不到更能準確表達楊漣此時心理的詞語。關心國事﹐豈不是每個東林黨人的政治素養嗎﹖哪裡會想到自己位卑言輕﹖楊漣此時考慮的問題是﹕「皇帝病重﹐誰能繼位將決定大明的命運﹐東林黨人一定要讓太子順利當上皇帝。」為了這個目的﹐他根本沒考慮自己的政治前途﹐甚至將生死都置之度外。
  心底無私天地寬。有如此偉大的抱負﹐官場的一切規則自然約束不了他﹐敢於斥責首輔也就可以理解了。這僅僅是個開始﹐更加不可思議的事情還在後面。
  萬曆四十八年七月二十一日﹐萬曆同志行將走到生命的盡頭﹐他這一輩子都在為立三皇子朱常洵做皇帝而與大臣們做不懈的鬥爭。在這關鍵時刻﹐他竟沒召見太子朱常洛﹐而三皇子的親娘鄭貴妃卻在皇帝身邊寸步不離。太子是個老實的孩子﹐明知鄭貴妃在裡面大搞手腳﹐只會在宮外急的團團轉﹐卻毫無辦法。照此情形﹐萬一萬曆同志下個遺詔﹐或者鄭貴妃捏造一個遺詔﹐都不無可能。那時太子再想當皇帝﹐可就是白日做夢了。
  關鍵時刻﹐首輔方從哲等官員卻毫無辦法﹐只會傻等悲劇發生﹐又是楊漣挺身而出﹐派太監王安(魏忠賢的上級﹐宮內實力派人物)帶太子進宮﹐直到萬曆死也沒離開過。這是非常必要的﹐歷史關頭﹐要抓住關鍵時刻。第二天﹐萬曆駕崩﹐太子順利繼位﹐這就是短命的明光宗。至此﹐東林黨人一直力挺的朱常洛當上皇帝﹐好像在這場權利角逐中大獲全勝﹐其實不然﹐殘酷的鬥爭才剛剛開始。
  明光宗很夠意思﹐繼位後就提拔了周嘉謨、劉一暻等一大批東林黨人﹐但這些人剛剛提升﹐地位沒有鞏固﹐再加上明光宗的懦弱﹐他們根本不是鄭貴妃的對手。若不是楊漣的機智果斷﹐這場鬥爭還不知結局如何。此時的鄭貴妃立自己兒子當皇帝的美夢已經破碎﹐但她卻爭得萬曆一個口諭﹕「立她當皇太后。」
  皇太后什麼概念﹖知道後來的慈禧皇太后吧!說廢皇帝就廢﹐如果鄭太妃當上皇太后﹐會不會也垂簾聽政﹖這不能妄加推測﹐歷史是真實的﹐不能假設。鄭貴妃在皇宮經營幾十年﹐實力非同小可﹐她最有力的幫手就是李選侍即光宗最喜愛的老婆。李選侍後來成為皇帝最大的威脅﹐是因為她掌控的皇長子﹐將是明光宗合法繼承人。
  此時的鄭貴妃還是很有頭腦的﹐她先是賴在乾清宮不走﹐想當上皇太后。乾清宮什麼地方﹖皇帝住的地方。她在這兒不走﹐監視光宗的一舉一動﹐豈不十分危險﹖事實上鄭貴妃此時已經開始對光宗動手了。只是她出的招工很溫柔﹐像是獻媚於明光宗。鄭貴妃絞盡腦汁想出個陰招兒﹐送給光宗同志一份厚禮﹐一份要了光宗命的厚禮。
  這份厚禮就是八個嫵媚妖嬈的美女。光宗幾十年縮手縮腳﹐畏畏縮縮﹐如今當上皇帝﹐終於可以揚眉吐氣﹐自以為可以為所欲為了。於是靠著特殊藥物﹐和這八名美女晝夜戰鬥﹐全無視自己的身體﹐終於積勞成疾﹐病倒在床。面對如此危機局面﹐周嘉謨等人毫無辦法﹐或許有辦法卻顧忌太多而無所作為。
  此時﹐再次顯示楊漣的機智果斷和心地無私。他仔細分析了鄭氏集團﹐這個龐然大物看似不可戰勝﹐卻有個弱點﹐這個弱點就是鄭貴妃的侄兒鄭養性。鄭養性看似飛揚跋扈﹐卻是個外強中乾﹐性格軟弱的人。於是楊漣率周嘉謨等人打上門來。周嘉謨當時是吏部尚書﹐相當於中組部部長。
  我沒寫錯﹐官職高未必就有領導力﹐的確是楊縣令帶著一幫中央級部長氣勢洶洶地逼宮來了。痛斥了鄭養性的種種罪行﹐並進一步威嚇﹐如果不知悔改﹐全家性命難保。這鄭養性果然是個軟蛋﹐一開始還進行狡辯﹐很快就繳械投降﹐找到他姑媽哭訴﹕「為了全家人的性命﹐姑媽您就讓步吧!」鄭大媽畢竟是女流之輩﹐竟選擇了退讓﹐這一退就永遠退出了政治舞台。這個折騰明朝三十多年的鄭大媽能全身而退﹐對她來說未嘗不是件好事兒!
  一個微不足道的七品知縣憑著滿腔熱血搬倒了龐大的鄭氏集團﹐這是了不起的成就﹐但楊漣並不滿足﹐把矛頭指向了病臥在床的皇上﹐上疏雲﹕「您做為一國之君﹐身繫國家安危卻不自重﹐日夜忙些不正經的事兒﹐致使身體受損。」敢諷刺皇上﹖這小子真活膩了!上奏一遞到內閣﹐就在官員中盛傳這樣的議論這下楊漣死定了。
  果不其然﹐三天後﹐光宗下令召見首輔方從哲、吏部尚書周嘉謨﹐還有小人物楊漣。需要一提的是﹐同時奉命進宮的還有一大批錦衣衛。方從哲不是東林黨人﹐卻欽佩楊漣的人品﹐勸道﹕「你一會兒進去給皇帝磕倆個頭﹐認個錯﹐我們一說情﹐或許能免你死罪。」
  楊漣的回答卻差點兒噎死他﹕「死就死﹐我有什麼錯可認﹖」
  看樣子為了國家利益﹐這位楊兄真是豁出去了。
  東林黨人周嘉謨連忙打圓場﹕「方先生是好意。」
  楊漣仍強硬﹕「知道是好意﹐好意能救國啊﹖死有什麼可怕的﹐讓我死可以﹐讓我認錯卻是萬萬不能。」
  就這樣﹐明知宮內有錦衣衛無數的亂棒和屠刀﹐楊漣卻昂首挺胸地大步進宮。
  結果卻是另一番情形。奄奄一息的光宗和顏悅色地說﹕「我快不行了﹐國家的事兒全依靠你們分憂了!」
  口裡雖說的是你們﹐但眼睛卻始終盯著楊漣一人。這意味著光宗對這個小人物一點兒怨恨也沒有﹐而且對他無比地信任。忠言逆耳的道理﹐光宗還是懂的。從這一刻起﹐更堅定了楊漣內心以死相報的決心。這正是中國士大夫共同的信仰士為知己者死。這一天﹐距光宗仙逝還有十天。
  這十天﹐是變幻莫測的十天﹐是暗流洶湧的十天。楊漣再一次在這場政治風暴中﹐充當了中流砥柱的角色。又過了三天﹐光宗再次召見朝廷重臣﹐還特意叫上小人物楊漣。信任楊漣是光宗的英明﹐但這次會議他卻做了件不英明的事兒﹕封李選侍為皇貴妃。鄭貴妃隱退了﹐李選侍成為內宮最有勢力的人。在此關頭要名份﹐顯然野心不比鄭貴妃小。
  鑒於光宗的苦口婆心﹐大臣們答應了。又過了一天﹐光宗再次召集重臣﹐要馬上封李選侍為皇貴妃。可見這位李選侍已經急不可耐了。皇帝身體這麼差﹐連續為同一問題召開二次重要會議﹐這實在令人驚詫。然而更讓人驚詫的事兒還在後面。會議正著重地開著﹐李選侍突然闖進來﹐二話不說﹐拉起皇長子朱由校就走﹐並很快傳來嚴厲的斥罵聲。大臣們面面相覷﹐誰也沒見過如此陣仗﹐要知道挨罵的人是馬上要當皇帝的皇長子啊!但光宗不吱聲﹐哪個人敢發言﹖直到外面訓斥聲停了﹐朱由校才滿腹委屈地走進來﹐不情願地說﹕「她要當皇后。」
  得寸進尺﹐又一個鄭貴妃出現了。好再禮部孫尚書聰明﹐馬上跪下大聲道﹕「皇上不是要封皇貴妃嗎﹖臣這就去辦!」
  光宗心領神會﹐馬上道﹕「快辦!」
  李選侍想當皇后的夢就此終結。但她並不死心﹐因為軟弱的光宗馬上就要完蛋﹐自己掌握著皇長子就意味著掌握著權力。美夢是可以做的﹐但她全忘了一個人﹐一個不該忘也不能忘的人﹐他就是楊漣。此時的楊漣已看清了李選侍的廬山真面目﹐並認真思考對策。
  四天後﹐萬曆四十八年九月初一﹐光宗仙逝﹐不知死前是否還回味那八個讓他欲死欲仙的美女嗎﹖光宗的死對東林黨絕對是個沉重的打擊。因為從立太子到當上皇帝﹐東林黨一直是光宗最堅定的支持者﹐而且是全力以赴地支持。所以於公於私﹐楊漣都十分悲痛。
  楊漣面臨的鬥爭將更加殘酷﹐任務將更加艱巨。雖然他只是個七品小人物﹐但誰讓他把拯救國家當作己任呢﹖光宗仙逝的消息傳出﹐首先到達乾清宮的是六部部長﹐當然還有楊漣。皇帝死了﹐當然由皇長子繼位﹐但此時的朱由校年紀小﹐需要人照顧﹐由誰照看呢﹖那些憑苦讀八股文而當上官的大人物﹐包括東林黨的周嘉謨等人商議過後﹐竟決定把皇長子交給李選侍照顧。
  「萬萬不可!」唯一一個反對的聲音在此時響亮地喊出。這個喊聲太及時了﹐當然是清醒的楊漣發出的。此時的楊漣雖然仍是個小小的七品給事中﹐但他是光宗指定的顧命大臣﹐這些大臣們靜靜地聽他慷慨陳詞﹐朱由校很小﹐李選侍野心很大﹐一旦圖謀不軌﹐後果不堪設想。
  一席話喚醒那些平庸的大臣﹐李選侍幾天前猙獰的面目浮現在眾人面前。於是他們聽從了楊漣的建議必須找到皇長子﹐帶出乾清宮﹐讓他脫離李選侍的控制。一場你死我活的鬥爭即將開始。十三位朝廷重臣在楊漣帶領下﹐衝進乾清宮﹐卻被李選侍安排的太監攔住﹐死活不讓進。
  進不了宮﹐連皇帝的屍體都見不到﹐急得方從哲一干老頭子乾瞪眼。應該說李選侍的策略是對的﹐但她忽略了楊漣。楊漣實在是個不能忽略的人。關鍵時刻﹐他大吼一聲﹕「皇帝駕崩﹐我們是顧命大臣﹐你們算什麼東西﹐竟敢攔住我們的去路﹖皇長子現在情形不明﹐你們緊閉宮門﹐難道想圖謀不軌嗎﹖」
  不男不女的太監什麼時候見過如此猛人﹐一時被楊漣鎮住﹐乖乖地打開宮門。方從哲等人這才見到皇帝屍體﹐跪在地上﹐一頓猛哭。楊漣心裡清楚﹐現在不是哭的時候﹐當務之急是找到皇長子。於是大家開始找朱由校﹐這才發現﹐這麼大的皇宮﹐想找到皇長子並非易事﹐累的方從哲這幫老頭子打了退堂鼓﹐竟想回家明天再找。
  在這關鍵時刻﹐又是楊漣一聲大吼﹕「這又不是捉迷藏﹐怎可明天再找﹖如果李選侍明早下一道聖旨﹐皇長子連生死都難料!」
  大臣們這才猛醒過來﹐但依舊找不到皇長子。這時又一個卑微的小人物起到關鍵作用﹐他就是太監王安。一個聰明、富有正義感的太監。因為東林黨人的剛正不阿﹐他一直是東林黨人的支持者。是他﹐把朱由校從李選侍手裡連哄帶騙地帶到眾大臣面前。眾大臣忙喊「萬歲」﹐朱由校的身份由此敲定。但在人家的地盤﹐這萬歲的地位並不鞏固﹐甚至還很危險﹐於是一場只有驚險影視劇裡才能看到的場景出現了。
  大臣們開始往宮外撤﹐具體情形是這樣的﹕熟悉地形的王安在前面開路﹐內閣大臣劉一璟拉著萬歲的左手﹐英國公張維賢拉著萬歲的右手﹐首輔方從哲幾個老頭子在中間﹐勇士楊漣斷後﹐匆匆忙忙地撤退﹐活像土匪綁架。事實證明馬上撤退是多麼的英明。剛衝出乾清宮門口﹐背後就傳來李選侍尖利的聲音﹕「哥兒(朱由校)﹐回來!」
  回去﹖是不可能的﹐大臣們早有準備﹐他們已經在宮外備下轎子。但此時追趕的太監已經近了﹐大臣們等不及了﹐親自充當了轎夫。這四位高級別轎夫分別是吏部尚書周嘉謨﹐給事中楊漣﹐內閣大學士劉一璟﹐英國公張維賢。他們的目標是文華殿﹐到達那裡﹐完成大禮﹐朱由校就正式成為新一代皇帝了。這四名高級別轎夫裡最年輕的就是楊漣﹐但也已經四十八歲。可憐他們都是些讀書人﹐平時又不知鍛煉身體﹐體力竟然不如不男不女的太監。
  他們很快就被一群太監攔住﹐領頭的太監叫李進忠﹐一登上歷史舞台就露出他兇惡的面孔﹐惡狠狠地訓斥道﹕「你們打算把皇長子帶到哪裡﹖」一邊說還一邊拉扯朱由校﹐有動手打架的意思。那些老頭子罵駕是專業﹐打架卻是弱項﹐一時懵了﹐不知所措。關鍵時刻又是楊漣﹐再顯勇士風采﹐怒罵李進忠﹕「我們是朝廷重臣﹐擁立皇帝是我們職責﹐你算什麼東西﹐竟敢擋住我們去路。」
  楊漣又給朱由校打氣﹕「你是皇帝﹐天下人都是你的臣子﹐你怕什麼﹖」
  陰險的李進忠當場被楊漣鎮住﹐見勢不妙﹐竟然撤了。而且以後一見到楊漣﹐他就腳跟發軟﹐底氣不足。也許讀者奇怪﹐李進忠算什麼鳥人﹖讓他畏懼有什麼值得一提再提的﹖李進忠不算什麼東西﹐但魏忠賢卻是個不得不提的鳥人。因為正是這個臭名昭著的魏老太監﹐徹底剿滅了東林黨人。然而要寫魏忠賢﹐就不得不寫李進忠﹐因為二者是一個人。李進忠在李選侍爭權失敗後﹐馬上改名﹐投靠了另一個有權勢的女人﹐並因此飛黃騰達﹐這是後話。
  魏忠賢和楊漣﹐二個天生下來的死對頭﹐這是二人第一次交鋒﹐以楊漣的完勝而結束。這次交鋒﹐給魏忠賢心裡留下恐懼的陰影﹐也種下了仇恨的種子。在楊漣的護衛下﹐朱由校終於來到文華殿﹐接受了群臣的朝拜﹐成為了新的皇帝﹐史稱明熹宗。終於擁立新皇帝了﹐楊漣長長地喘了口氣﹐大意之間﹐做了個錯誤的決定﹐拒絕正確的建議﹐沒有馬上舉行登基大禮﹐而是選了個良辰吉日九月初六﹐並把朱由校放回乾清宮。
  平心而論﹐楊漣不是神﹐他也有大意的時候。皇帝都接受大臣們的朝拜了﹐差的不就是個儀式嗎﹖還能出什麼差嗎﹖登基是件大事﹐不選個良辰吉日行嗎﹖一切都合情合理﹐但這實在是個致命的錯誤。好在楊漣還有戰友﹐還有一樣跟他勇猛的鬥士﹐這人便是大名鼎鼎的左光斗。
  左光斗﹐時任都察院巡城御史。楊漣剛出門口﹐就被等在門外的左光斗一把揪住﹐並被吐了一臉唾沫﹕「到初六才登基﹐今天才初一。這六天裡如果發生什麼變故﹐我們怎麼對得起先皇。」醍醐灌頂一般﹐楊漣終於驚醒。朱由校在內宮﹐如果被李選侍控制﹐號令群臣﹐後果不堪設想。
  果不其然﹐朱由校一進宮﹐馬上被扣住。關鍵時刻﹐王安再次顯示了他的智慧與狡詐。幾番忽悠之下﹐李選侍居然又把朱由校放了﹐失去最後扳回局面的機會。楊漣沒再給她任何翻身的機會。至於王安怎麼忽悠的﹐史書上沒有記載﹐但我推測王安的唇舌固然厲害﹐但主要還是李選侍耳根子軟﹐智商不夠。從這件事看﹐出身卑微的人﹐未必決定不了大事。身世顯要而內心軟弱的人﹐未必能幹成大事兒。一個人內心堅定﹐行動果敢的人才是成大事的必備品質。
  第二天一早﹐楊漣對李選侍發起猛烈攻擊。周嘉謨和左光斗這兩位東林黨人聯合上書﹐要求李選侍搬出乾清宮。左光斗還連夜寫了封現在看來十分惡毒的奏疏﹐大意是李小姐你不是皇后﹐又不是皇帝的母親﹐誰也不想選你當皇后﹐你賴在乾清宮幹嗎﹖皇帝今年才十六歲﹐正值青春期﹐容易衝動被勾引﹐萬一有什麼意外﹐豈不是武氏之禍再現。大家知道﹐武氏就是武則天﹐原是唐太宗的妃子﹐太宗死後﹐勾引太宗兒子高宗﹐終於當上皇后﹐後來篡位當了皇帝。你李選侍要幹什麼﹖效仿武則天嗎﹖
  這麼看這份奏疏﹐真是惡毒且流氓。因為李選侍無非就是爭個皇后名分﹐至於勾引朱由校﹐她可真沒想過﹐這真是欲加之罪。可見﹐名人也有無賴的時候。知識分子耍起流氓來﹐比流氓還流氓。有時對付無賴﹐只能用更無賴的手段。李選侍被徹底激怒﹐做了件愚蠢無比、自取其辱的決定﹐下召召左光斗進宮談話。
  左光斗十分牛X﹐回道﹕「我是御史﹐只有天子召我我才會去﹐你算個什麼東西﹖」
  李選侍失去了朱由校﹐就失去了王牌﹐像斷了線的木偶﹐束手無策。左光斗這份惡毒的奏疏送到朱由校手中﹐經王安添油加醋地解說﹐朱由校頒發命令﹕「讓李選侍滾蛋﹐永遠不許進宮。」李選侍還不死心﹐居然愚蠢地想找楊漣談判﹐她的代表就是親信魏忠賢。這是魏忠賢和楊漣的第二次交鋒。
  此時的楊漣根本沒把魏忠賢放在眼裡﹐根本沒給他多少說話的機會﹐就警告他﹕「你回去告訴李選侍﹐如果乖乖地聽話就算了﹐如果冥頑不靈﹐就等皇帝發落吧!還有你﹐也是如此﹐給我放老實點兒!」估計魏忠賢第一次交鋒就被楊漣嚇傻了﹐這次沒做太多狡辯就選擇了沉默﹐選擇了妥協﹐選擇了退讓。因為他知道﹐他此時根本不是楊漣的對手。
  歷史證明﹐學會妥協退讓是所有搞政治的人必須學的一門功課。此次談判﹐讓天真的李選侍認識道對東林黨人﹐威逼利誘都是行不通的。東林黨人有鋼一樣的意志﹐鐵一樣的心腸﹐頭腦中根本沒妥協二字。李選侍學精了﹐她開始重新選擇主攻方向﹐這次他選擇了方從哲。
  從黨派來說﹐方從哲是浙東﹐跟東林黨是死對頭。從權力來說﹐方從哲是首輔﹐官職比所有東林黨人都高。她沒想到的只是方從哲是個軟弱的人﹐軟弱到根本不是楊漣的對手。我們不知道李選侍是如何對方從哲攻關的﹐史書上只是這麼記載九月初五那天﹐楊漣找方從哲商議﹐希望他明天號召群臣﹐逼李選侍走人﹐算給皇帝登基的一份厚禮。
  沒想到此前一直很配合的方從哲他老人家竟說﹕「就讓她再遲些搬也無大礙吧!」
  楊漣憤怒了。但任憑他如何暴風驟雨般地勸說﹐方從哲就是保持沉默。楊漣是什麼人﹖他是鬥士。什麼是鬥士﹖鬥士是那種越遇挑戰越往前衝的人。憑你一個糟老頭子的沉默就能讓他打退堂鼓﹖絕無可能!在登基前的最後一天﹐楊漣不停地到內閣及各部去遊說﹐告訴大家形勢的危急﹐全不顧別人的譏諷和冷眼。他的執著終於打動了許多人。他們在楊漣的帶領下來到宮前﹐面對深不可測的內宮﹐楊漣喊出響亮的戰書﹕「李選侍﹐除非你今天把我殺了。你不搬出去﹐我們決不罷休!」
  可憐的李選侍﹐在如此不要命的鬥士面前﹐她害怕了﹐她和鄭貴妃一樣選擇了退讓。她的所有野心和囂張﹐都被天神般的楊漣給嚇回肚子裡去。她退出了乾清宮﹐退出了歷史舞台﹐退的無影無蹤﹐史書再無她的記載。跟他退出的還有她的貼身太監。除了一個鳥人﹐這個鳥人不男不女﹐甚至連太監都算不上﹐因為傳說他淨身未淨﹐還有孽根殘餘。他就是魏忠賢。
  九月初六﹐明熹宗登基﹐東林黨人大獲全勝。這個勝利著實不易。從八月二十二日到九月初六﹐這短短的十五天﹐楊漣經歷了無數個關鍵時刻﹐遭遇了各式惡人、壞人﹐見識了各種陰招、損招﹐但他挺過來了﹐他成功了。他為成功付出的代價極大。史書記載﹐短短十五天﹐他的頭髮變成一片花白。這正是嘔心瀝血的真實寫照啊!
  東林黨人的嘔心瀝血沒有白付出﹐明熹宗提拔了一大批東林黨人。楊漣一年之內﹐從七品芝麻官變成從二品的左副都御史﹔趙南星退休二十多年後﹐再度任吏部尚書﹔孫慎行任禮部尚書﹔左光斗任都察院左僉都御史……一時間﹐出現「眾正盈朝」的局面﹐東林黨人掌握了朝廷各個要害部門﹐但最高長官還是浙黨領袖方從哲。
  東林黨人討伐異黨向來是手下無情的。他們借追查「紅丸案」之機﹐迫使老好人方從哲這個七十多歲的老頭子永遠離開了朝廷﹐隨之而去的還有一大批異黨分子。方從哲走後﹐東林黨人葉向高當上了首輔﹐標緻著東林黨權力達到頂峰。此時的東林黨人可以說是權傾朝野﹐同屬士大夫的什麼浙黨、齊黨、楚黨等黨派﹐即便合在一起也根本不是東林黨的對手﹐除非… …。
  除非什麼﹖凡事就怕除非﹐我真的不想說除非這二字﹐可史實擺在面前﹐我還得接著說下去。除非陰人﹐純粹的陰人﹐那種已經不能叫人的陰人。陰人做事完全不守人倫道德﹐根本不能拿人的標準來衡量他們。陰人之陰毒﹐即便是在烈日下﹐也讓人不寒而慄。只有這樣的陰人﹐才能打敗強大的東林黨。或許老天對東林黨將異黨趕盡殺絕的做法看不過眼﹐才為他們準備了一個天敵﹐陰人魏忠賢。
  關於陰人魏忠賢的崛起﹐我實在不想說的太細﹐可不簡單介紹一下﹐大家又認識不到他的無恥和陰毒。少年的魏忠賢沒讀過書﹐是個吃喝嫖賭俱全的小混混。結婚前就逛遍了城中大大小小的妓院﹐學會了一些房中術﹐這成為以後發達的一項技能。婚後又因為賭博賣掉了親身女兒﹐逼走了老婆。後因生活所迫﹐舉刀自宮﹐當上了太監。進宮後﹐裝傻裝孫子騙取太監魏朝、王安的信任﹐逐步得到重用。五十多歲時﹐突然煥發青春﹐得到李選侍的重用﹐成為李選侍的心腹。
  至於如何成為李選侍的心腹﹐史書沒有記載。可惜李選侍心腸不夠硬﹐在和楊漣的較量中很快敗下陣來。魏忠賢雖然也隨之退敗﹐但他並不死心﹐很快把巴結的目標盯上朱由校的奶媽奉聖夫人客氏。這位客氏嬌艷毒辣﹐她的身份不僅是朱由校奶媽這麼簡單。傳說她在宮中來去自由﹐經常和早不吃奶的朱由校在一起﹐有很大的特權。種種跡象表明﹐她和木匠皇帝朱由校的關係不清不白。
  左光斗怕朱由校和李選侍關係不清不白﹐真沒擔憂錯﹐只不過對像錯了﹐我們的明熹宗是把乳母拿下了﹐或者說乳母把他拿下了。說不清楚﹐也不想說清楚﹐反正魏忠賢通過「對食」的方式﹐成為客氏的鐵桿。這裡面我不得不解釋一下什麼叫對食。古代宮廷的太監和宮女非常寂寞﹐於是他們就互相取樂﹐互找對象。因為太監不算男人﹐大家有名無實﹐只能在一起吃飯﹐所以就叫對食。
  這一醜惡現象在大明非常普遍。客氏原來對食的對象就是魏忠賢的上司兼好友和提拔者魏朝。但為了權力﹐魏忠賢用盡心智﹐拚命討好客氏﹐或許還用上了房中術﹐終於成功和客氏對食﹐並殺掉魏朝﹐使自己地位進一步提升。殺掉魏朝之後﹐擋在魏忠賢權力之路的障礙就是大太監王安了。
  王安﹐這個人我們很熟悉﹐一個非常正直的太監﹐一個二代皇帝都很信任的太監﹐一個連楊漣、左光斗都非常敬重的太監﹐此時是宮內權勢最大的太監。但權勢再大也沒皇帝大﹐皇帝又跟客氏關係非同一般。魏忠賢利用客氏﹐用不可思議的陰招扳倒了王安﹐並將之殺害。
  魏忠賢取代王安的地位後﹐成為最有權勢的太監。但他的權勢僅限於內宮。如果說此時楊漣能清醒地認識到這個屢敗於他手下的陰人野心﹐還是有能力把控時局的。可惜的是東林黨人的目標是其他黨派的官員﹐沒把這個陰人放在眼裡!凡事多敗於輕敵!魏忠賢此時卻是無比的清醒﹐他清醒地認識到﹕憑自己的實力﹐遠不是楊漣的對手﹐更不是東林黨人的對手。他採取的策略有兩點。
  第一點是拚命討皇帝朱熹宗的信任﹐這一點在客氏的幫助下﹐很快得逞。
  第二點就是利用高官厚祿﹐籠絡那些不是東林黨的官員。這一點﹐東林黨對異黨的窮追猛打幫了他大忙﹐他很快就籠絡了一大批人。
  魏陰人拉山頭的速度實在太快﹐很快就有什麼五虎、五彪、十孩兒、四十猴孫、五百義孫的名號出爐。好笑吧﹐或許魏陰人前世就是畜牲﹐他的手下多以畜牲為名號。一時間﹐魏陰人籠絡的畜牲太多﹐多到不僅史書很難列全他們姓名﹐估計魏陰人自己也認不全他們。
  魏陰人不管﹐只要你投靠我﹐為我賣命﹐不管你什麼出身﹐也不管你品行如何﹐一律封官授爵。根本不問品行如何﹐能力如何。他們中有些人﹐拿禽獸來比他們﹐禽獸都會臉紅。比如說馮銓先生﹐這位仁兄靠貪污起家﹐投靠閹黨後主動請命要求承擔陷害楊漣、左光斗等人的無恥任務﹐後來還主動投降清朝。短短的一生﹐集貪官、閹黨、漢奸為一體。如此鮮廉寡恥之人﹐世所罕見﹐禽獸見了都害怕。
  就是這些畜牲﹐咬起人來﹐不遺餘力。沒原則收人就是魏陰人收人的原則。很快地他就控制了包括錦衣衛在內的大部分要害部門。但此時的魏忠賢仍不敢和東林黨正面過招﹐或許想麻痺東林黨人﹐他攻擊東林黨人的第一招儘是不斷地給東林黨人送禮﹐還逢人就說自己和趙南星是老鄉﹐趙老鄉如何如何的好﹐東林黨人如何如何的好。並厚顏無恥地說﹕你們和太監王安都合作了﹐為什麼不跟我合作﹖
  東林黨人向來是做事一根筋﹐不知迴旋。他們回答﹕「王公公是什麼人﹐正直有正義感。你是什麼人﹖小無賴一個。」他們對魏忠賢的態度就是﹕禮物全部送回﹐上門拜訪趕走﹐一點情面不給。面對如此無情的東林黨人﹐魏陰人一旦羽翼豐滿﹐馬上舉起屠刀。東林黨和閹黨的正面交鋒已不可避免。比較奇怪的是﹐幾年來﹐楊漣親眼目睹了魏忠賢的崛起而無所作為。他親眼目睹了魏陰人搶走朋友的情人﹐殺死了朋友﹐坑死了上司﹐掌握了大權。他眼睜睜地看著一個強大的敵人站在他面前﹐卻始終沒有出手。
  他沒有出手的真正原因史書沒有記載﹐或許他看慣了太多的陰人﹐如劉瑾、嚴嵩。但他倆還有點兒人味可尋﹐做事兒還有個底線。這位魏陰人做事實在無底線可言﹐拿人的標準來衡量魏陰人﹐無疑是楊漣的錯。
  或許楊漣太輕視這個魏陰人了﹐不懈和一個太監較量。這個鳥人二次和自己交鋒﹐都灰頭土臉地敗走﹐不值得自己出手。這是多麼要命的清高啊!或許楊漣不出手是因為他堅持一樣東西道統。堅持道統讓楊漣為知縣時廉潔奉公﹔道統讓楊漣在國家危難時挺身而出﹔道統讓楊漣相信正義必將戰勝邪惡。
  我們實在推測不出楊漣遲遲不出手的原因。當他想出手時﹐卻發現自己身邊已空無一人。當年的敵人、同僚、甚至朋友都投入對手懷抱。但楊漣還是出手了﹐以他自己的一貫的方式出手。直接而勇猛的招式!天啟四年﹐楊漣上疏﹐彈劾提督太監魏忠賢二十四宗大罪。應該說這份上疏字字見血﹐切實可信﹐非常有力度。這份奏疏產生了廣泛的影響首先是東林黨的同道紛紛上疏﹐怒斥魏忠賢﹔後來一些退休的老先生也發表議論﹐指責閹黨﹔再後來﹐一些閹黨內部的同志也坐不住了﹐倒戈一擊﹐掉頭就罵曾給了他們高官厚祿的魏公公。
  全國彈劾魏公公的公文紛踏而至﹐搞得魏公公狼狽之極。楊漣也很得意﹐認為如此大好的形勢﹐自己一手扶持上去的熹宗皇帝還不雷霆大怒﹐把魏忠賢五馬分屍啊﹖楊漣得意的有些大意了﹐甚至沒有取得東林黨最有力量的首輔葉向高的支持。因為葉向高不止一次地對他說﹕「對付魏忠賢﹐不能來硬的﹐要看時機。」
  事實證明葉向高是有遠見的﹐而楊漣卻認為葉向高是典型的投降主義。魏忠賢確實給嚇壞了﹐但他已非四年前的李進忠。四年前﹐在楊漣面前他只有挨罵的份兒﹐卻沒還手的實力﹐可如今的他不僅掌握了內閣﹐而且掌握了六部﹐掌握了特務機構。極度恐慌中的他腦海中只剩下一個念頭﹐千萬別讓這封奏疏傳到皇帝手中。因此﹐他一開始利用權利拖著這件事不讓皇帝知道﹐鬧大之後﹐拖不下去了﹐才痛哭流涕地跪在熹宗面前﹕「現在外面有人要害我﹐而且還要害皇上。我無法再為皇上效力了﹐請皇上免除我的職務吧!」
  以退為進﹐原是這陰人慣用的伎倆﹐不料熹宗一句話﹐讓行將崩潰的魏陰人看到光明﹕「奏疏在哪裡﹐念給我聽。」
  魏公公大喜過望﹐這才想到天啟皇帝不識字。儘管魏公公也大字不識﹐但他閱歷無數﹐早把念奏疏的太監安排成他的死黨。這死黨念的奏疏和原來楊漣寫的大不一樣。二十四條大罪嚴重縮水﹐能致魏公公死罪的都免了。總之天啟聽到的是一封無關痛癢的奏疏﹐因為他聽完後﹐覺得這魏公公為人還不錯﹐於是對魏忠賢說﹕「你接著干吧!沒啥大事。」
  天啟皇帝整天不上朝﹐不理國事﹐最大的愛好就是在後宮幹木匠活兒。誰要打攪他幹木匠活﹐他就非常的不爽﹐就認為那人是大大的壞蛋。他認為的好人就是﹕對他好的就是好人﹐能讓他安心做木匠活兒的人就是好人。魏忠賢幫他處理一切國事﹐不打攪他做木匠活兒﹐所以魏公公是大大的好人。結果魏忠賢徹底解脫﹐東林黨慘敗。
  出現如此結果看似偶然﹐其實有其必然性﹐東林黨人其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理由一﹕光宗幾十年都過的畏畏縮縮﹐根本沒心思教育兒子﹐朱由校是個文盲﹐楊漣又不是不知道﹐為什麼不把奏疏當面念給皇帝聽﹖這是楊漣失去了當年的機智謹慎啊!
  理由二﹕四年前把熹宗扶上位﹐為什麼不緊緊控制著皇帝﹐教他處理國事﹐做個有作為的皇帝﹖相反地任由熹宗天天不上朝﹐熱衷於做一個小木匠﹖這是東林黨人的失職啊!
  理由三﹕發現魏忠賢的狼子野心為什麼不早出手﹐坐看他實力壯大﹖這是政治上的短見啊!
  實際上﹐魏忠賢在害死王安後﹐東林黨人就應有足夠的警惕。皇帝一句話﹐楊漣的努力都付之東流﹐魏公公又開始包辦一切﹐代皇帝下了一道道的聖旨﹐訓斥趙南星等人結黨營私﹐又下旨批評楊漣、左光斗等人﹐屠刀指向了東林黨人。天真的東林黨人徹底心灰意冷﹐趙南星、楊漣等人紛紛提出辭職﹐他們天真地認為辭職可以保全性命。
  因為以前的黨爭﹐他們對異黨都是攆回家為止﹐從沒趕盡殺絕。但魏忠賢不是士大夫﹐他是個人渣﹐毫無人性可言。對毫無抵抗能力的人趕盡殺絕﹐是魏陰人一向的作風﹐這在王安被害就可看出﹐王安不是先被攆出宮﹐然後趕盡殺絕嗎﹖那些被趕出朝廷、在家養老的東林黨人﹐被魏忠賢捏造了個冤案﹐都抓了回來。有名的人包括楊漣、左光斗、汪文言、高攀龍、黃尊素、周順昌等。歷史上有「六君子之獄」﹐還有七君子事件﹐還有同情東林黨人的顏佩韋等五位平民百姓從容就死事件。
  我們這裡單單說說楊漣在獄中的表現。面對偽造的證詞﹐楊漣是不屑辯解的。五彪之一的許顯存威嚇地要用刑﹐楊漣不屑地道﹕「費那力氣幹嗎﹐直接殺了我吧!」許顯純是不會讓楊漣輕易死去的﹐他下令每五天痛打楊漣一次﹐打到不能打為止。楊漣下頜被打脫落﹐牙齒被打掉﹐卻無一字供詞。後來許顯純用上鋼刷﹐幾次下來﹐楊漣體無完膚﹐「肉碎裂如絲﹐但楊漣仍然罵不絕口。無數次失敗後﹐許顯純認識到﹐要讓這個人低頭﹐是絕無可能。於是暗殺就上場了。
  因為楊漣是以經濟問題被弄進去的﹐罪不致死﹐所以要暗殺的不留痕跡。所以不能刀砍劍刺﹐許顯純用銅錘猛擊楊漣胸膛﹐幾乎砸斷了他的所有肋骨﹐但楊漣卻沒死。楊漣不僅是鐵膽﹐身板也是鋼筋鐵骨。說老實話﹐我倒希望楊漣早點死去﹐因為不忍看這麼一條好漢受到以後的種種折磨。銅錘沒打死﹐許顯純用上了獄中最黑暗的殺人技巧布袋壓身。就是晚上趁犯人睡覺﹐用裝滿土的布袋壓在犯人身上。按學者方苞的說法一般人晚上壓住﹐天亮就死﹐絕對保質保量。但楊漣第二天站起身來﹐拍拍身上的土﹐就當蓋了一晚上被子。
  口供問不出來﹐連人也幹不掉﹐許顯純瘋了。下令把鐵釘釘入楊漣耳中﹐但楊漣依舊沒死﹐只是開始神智模糊。這個鋼鐵一樣的人卻清楚地知道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時日不多﹐於是他微笑著咬破手指﹐以鮮血寫下了最後遺書﹐藏在枕頭裡﹐被一名看守輕易的發現。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這名看守原打算把血書拿出邀功請賞的﹐但看完血書內容﹐馬上改變主意﹐冒著生命危險保留了此書。
  三年後﹐真相大白時﹐他拿出這份血書﹐昭示天下﹕「仁義一生﹐死於召獄﹐難言不得死所﹐何憾於天﹐何怨於人﹖唯我身副憲臣﹐曾受顧命﹐孔子雲﹕托孤寄命﹐臨大節而不可奪。持此一念﹐終可見先帝在天﹐對二祖十宗於皇天后土﹐天下萬世矣!大笑大笑還大笑﹐刀砍東風﹐於我何有哉!… …漣即身無完骨﹐屍供蛆蟻﹐原所甘心。但願國家強固﹐聖德明﹐海內長享太平之福。此癡愚念頭﹐至死不改。」
  字字滴血的血書﹐如其說是滴的手指之血﹐不如說是滴的心頭之血。最後關頭﹐楊漣沒有抱怨個人命運的悲慘﹐沒有埋怨大明對他的不公。他字裡行間滲透的是對大明強盛的祝願﹐是對皇帝聖明的期盼。或許他早已對木匠皇帝朱熹宗失望﹐但他沒有半句怨言。他用他的生命捍衛了他所遵循的道統﹐他用他的從容赴死詮釋了信仰的力量!他用行動﹐榜樣了什麼叫做真正的勇士!銅錘沒打死﹐土袋沒壓死﹐釘子釘入耳朵還沒釘死﹐許顯純哆嗦了﹐他面對的是怎樣的一個人啊﹖快要發瘋的許劊子手﹐拿起一枚大長釘﹐狠狠地釘入楊漣的頭頂。這一次﹐奇跡沒有發生﹐楊漣終於走完他英勇、苦難而傳奇的一生。
  楊漣倒下的同時﹐一個偉大的殉道者如旭日東昇一般﹐蓬勃升起在神州大地﹐照亮了黑暗的大明天空。幾百年之後﹐出現了為變法而「我自橫刀向天笑」的譚嗣同﹐出現了與艦共存亡的鄧世昌﹐出現了為了民主共和而英勇捐軀的林覺民、喻培倫﹐出現了為抗日「我何惜此頭」的吉鴻昌﹐出現了在日軍包圍圈中中幾進幾出的張自忠﹐出現了令日軍聞風喪膽的楊靖宇… …我不知道這些英烈是否知道楊漣的事跡﹐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們跟楊漣一樣﹕為了信念﹐以身殉道。中華民族正是因為有了這些殉道者﹐才艱難挺過多災多難的近代而沒有在世界消亡。楊漣﹐還有和他一樣的殉道者﹐是中華民族最堅硬的脊樑!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