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中國有兩個京城﹐日本沒有首都﹐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中國有兩個京城﹐日本沒有首都﹐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最近東京熱了﹐「東京奧運會」、「東京八分鐘」﹐一度使日本的「東京」成為一個熱門詞彙。不少細心的網友﹐發現原來日本沒有首都﹐日本的首都也不是東京。為什麼說日本沒有首都﹐日本的首都不在東京呢﹖這就不得不從中國歷史上的兩京制說起。
  兩京制也被稱為復都制﹐是指一個國家設置兩個以上的首都的制度。一些國家有多個首都﹐一些國家甚至沒有首都。一般而言﹐中央政府所在地即是首都﹐但是有的國家法定首都和行政首都不在一個城市﹐比如馬來西亞的法定首都是吉隆坡﹐吉隆坡是馬來西亞國會所在地﹐也是該國的經濟和金融中心﹐但是馬來西亞中央政府所在地卻在布城﹐布城是馬來西亞的行政首都。
  荷蘭的法定首都在阿姆斯特丹﹐政府所在地卻在海牙。南非更是有三個首都﹐南非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擁有三個首都的國家﹕行政首都(中央政府所在地)為比勒陀利亞﹐司法首都(最高法院所在地)為布隆方丹﹐立法首都(國會所在地)為開普敦。
  大家都知道﹐韓國的首都在漢城(首爾)﹐可是韓國即將把行政首都遷往世宗市。
  為什麼要實行「兩京制」﹖主要是兩個重要原因﹐一是分散首都的城市職能﹐一個國家的行政中心、經濟中心和文化中心集中在一個城市﹐首都會變成超級大都市﹐由此而產生諸如交通堵塞、環境污染等城市環境問題﹔第二個原因﹐當然就是所謂的「狡兔三窟」的道理﹐「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裡」﹐出於國家安全的考慮而設置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首都。
  日本沒有法定的首都﹐無論是日本憲法還是地方法律都沒有關於日本首都的具體描述﹐所以嚴格意義上來講東京不是日本的首都﹐日本沒有現代法律意義上的首都。1869年﹐即明治2年﹐日本天皇和維新政府從京都移駐江戶﹐並把江戶改名為東京﹐這一事件在日本歷史上叫做「東京奠都」﹐而不是「東京遷都」﹐而且當時明治天皇把居所遷移到東京之時﹐並沒有正式的文件表示日本已經定都東京了﹐京都還是名義上的首都﹐東京的皇宮不叫皇宮﹐沒有宮城的名義﹐而是叫做皇居﹐京都的皇宮才是真正的宮城﹐京都皇宮稱為京都御所。
  在日本﹐有一部分人認為天皇和政府機關只是移駐到了東京﹐東京只是行政首都﹐而京都仍然是名義上的首都。也有一部分人則認為天皇和政府機關都在東京﹐東京自然而然就是日本的首都。當然東京人更願意相信日本的首都是東京﹐而京都人則認為名義上的首都還是京都。
  有人說﹐日本人就是隨便﹐怎麼連個首都在哪裡﹐憲法和法律都沒有明確規定﹖其實呢﹐這主要是來源於中國古代的「兩京制」。
  唐代有西京長安﹐東京洛陽﹐唐代的長安和洛陽都有皇宮﹐唐代的皇帝經常居住在洛陽﹐但沒有說過遷都洛陽﹐而是形成了事實上的「兩京制」。
  明代有南京和北京﹐南京和北京都有皇宮﹐今天有北京故宮﹐也有南京明故宮。明成祖遷都北京﹐其實並沒有宣佈北京為正式的都城﹐而是暫定為行在﹐直到明英宗時期﹐才正式定都北京﹐南京作為留都。明朝在內地的行政區劃﹐稱為「兩京十三布政使司」﹐南京和北京在行政區劃上的地位是一樣的﹐南京所在的南直隸﹐不同於一般的承宣佈政使司﹐其本身不屬於行政區﹐範圍內的十八府州直接向六部負責。事實上明朝有兩個首都﹐一個是北京﹐一個是南京﹐明朝允許兩個京城的存在﹐「京」的原意是人工堆砌的高丘﹐後引申為都城、國都的意思。
  清朝實際上也有兩個首都﹐一個是北京﹐一個盛京(今天的瀋陽)﹐在清朝的行政區劃裡﹐只有兩個城市允許叫京城﹐一個是北京﹐一個是盛京﹐北京有皇宮﹐盛京也有皇宮﹐清朝一直定盛京為留都。
  明朝有留都南京﹐清朝有留都盛京﹐有戰略安全方面的考慮﹐明朝的皇帝想萬一長城被北方少數民族的騎兵突破﹐京師不保﹐可以回到南京。清朝皇帝想萬一中原不保﹐可以逃回東北老家﹐回到盛京。所以沒有明確哪裡是首都﹐隨便一點兒﹐模糊一點兒﹐是有好處的﹐「兩京制」有利於安全。
  明亡之際﹐崇禎皇帝如果回到南京﹐明朝也許不會亡﹐但是由於君臣之間沒有達成默契﹐遷都計劃不了了之﹐事實上﹐後來南明的弘光政權就是直接在南京建立的﹐朱由崧也是直接在南京皇宮的武英殿即位的。但是﹐這畢竟不是崇禎皇帝來到南京﹐南明的各個政權﹐以及政權內部﹐誰也不服誰﹐不斷的內訌﹐最終被清朝次第消滅。
  清朝的留都是盛京﹐在晚清時期﹐國家內憂外患的情況下﹐盛京為什麼沒有派上用場呢﹖因為近代的中國出現了新的形勢﹐東北的北面面臨著沙皇俄國的威脅﹐南面又瀕臨渤海和黃海﹐瀋陽同樣是不安全的。所以慈禧太后選擇逃到西安﹐卻沒有選擇逃回盛京。
  中國現在所有的城市中﹐只有兩個城市允許稱為「京」﹐一個是北京﹐一個南京﹐實際上這也是明朝兩京制留下的文化遺產。從某個角度講﹐中國兩個京城﹐一個是南京﹐一個北京。日本也有兩個京城﹐一個東京﹐一個是京都。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