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國事論談] 紅藍共舞下的綠色憂鬱

紅藍共舞下的綠色憂鬱

2015年11月07日 04:10 沈富雄

「馬習會」在4日正式宣布後,大陸部分報紙以此為頭版標題。(記者陳曼儂攝)

兩岸分治後66年,辜汪會談後22年,馬英九朝思暮想超過7年,終於今天要「馬習會」了。

這當然是一件大事,所以全球各主要媒體均以頭版甚至頭條處理只有我們的自由時報選擇將頭版全頁給Toyota做廣告,也算一絕。

與共產黨政權打交道而且還有甜頭可嚐是相當不容易的,從70年前國共的無數次談判,到韓戰的板門店、越戰的日內瓦,哪一次不是共產黨占了上風,然則,此番為何習近平主動點頭,迴峰路轉究竟所為何事?又何需如此來去匆匆?

當然針對上述兩問,眾說紛紜,我認為明年變天幾乎已定,翻盤大致無望,1月16日以後馬英九已經全無剩餘價值,這檔事越靠近投票日越不宜,所以也只有倉促上路了

變天後,短則4年長則8年,兩岸領導人見面的機會大概少之又少了。就此,北京應已有心理準備,但何謂「地基不牢」、何謂「地動山搖」,似乎有必要藉此最後一次機會,再「定錨」、「穩舵」一次,雖然錨定未必不漂流,能「框住」多少算多少,如果馬英九視此為天外飛來的禮物,則實肇因於自家選情的低迷,也算一種悲哀

有曰:馬習會已接近「一國兩府」,其實馬英九的「主權互不承認,治權互不否認」更為相近,「府」,治權也,過去從來沒有徹底被否認過,否則兩岸的各種協議如何簽訂?只是白手套越少,層級越高,「人」與「事」就越到位,所以,治權的些許成就不值得大肆宣揚。棘手的還是「主權互不承認」所牽涉的一「國」及「各自表述」

「各自表述」除了胡布電訊中提及一次以外,北京從未正式表態,「各自表述」一辭其實是美化「容許台灣表述」,「中華人民共和國」既無須表述,也由不得我方不承認,反觀我們的處境就相對堪憐了。「各自表述」嚴格來講尚可分為三個成分,即(一)對方實質同意「我」表(二) 「我」表的內容不設限(三)對所表內容不承認。很吊詭的是必須先「有」,才能「不承認」。「有」如不可得,何來「互不承認」?而且,你不承認是「實」,我不承認是「虛」,陪襯而已。因此,這次國人對馬英九最大的期望是在公開場合,最好是在習近平面前,表達「有」中華民國這一回事。

其實這是一件很麻煩的難題,北京如果公開默認「中華民國」的存在,則將來任何和平協議的結果不是兩個中國,就是一中而我方消失,唯一的解方恐怕只有讓此「內戰」狀態無限期存在

以「中華民國」為雙方主權重疊的說辭是相當大的無奈,在國際社會上,它被視為曠野中微弱的、突兀的,甚至是怪誕的呼喊;在兩岸關係上,它其實是弱者求生圖存,苟安求饒的悲鳴。所以綠營,尤其是蔡英文對此無法鬆口。

最近中研院社會所的一次民調,結果是:依主觀意願統獨之比為16.1:46.4,但客觀預期則翻轉為49.7:35.9,明年蔡英文的當選是那46.4%推捧上去的,除非萬不得已,她沒有理由帶大家走向那49.7%所預期之路,而北京的政策是「反獨促統」,「促統」可以增減,「反獨」則是絕對且必然,因此,當藍、紅兩造決定在新加坡跳一小時的探戈,無邊的綠色憂鬱就鋪天蓋地而來了。(作者為前立法委員)(中國時報)

來源: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107000402-260109
----------------------------------------

相信很多人與我一樣,內心上當然是期望中國大陸能夠承認中華民國、親口稱呼
可惜事實上是如何?

可能嗎?把希望寄託於對方的施捨,不切實際
而自行獨立,台灣的經濟、武力有達到拍桌叫版的能力嗎?所以也不切實際

所以當一群人叫囂著「舔共」、「抹紅」
甚至「稻草人悖論」的跳針時,不由感慨台灣的悲哀

蔡英文要維持現狀,然後又不滿意現任總統馬英九總統去中國大陸的作為
我相信若位置互換,除非蔡英文願意潑婦罵街、不管不顧的宣示中華民國、要求對方承認,當然這麼做的後果,自然是顏面失盡
在沒有相對應的實力襯托下,說出來的話,都是「虛弱」且自取其辱

不然以蔡英文本人的智商,不至於會以為,地球就得繞著她轉、中國大陸都得照她的步調走吧?
斬除一切罪惡!!天地任我行!!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