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上古的貔貅是什麼﹖

上古的貔貅是什麼﹖

  貔貅﹐別稱「辟邪、天祿、百解」﹐俗稱「貔大虎」﹐是中國古書記載和民間神話傳說的一種兇猛的瑞獸﹐與「龍」、「鳳」、「龜」、「麒麟」並稱為五大瑞獸。
  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貔貅是有六隻腳的猛獸。《清稗類鈔·動物·貔貅》記載﹕貔貅的外貌形態像老虎﹐或者說像熊﹐毛色是灰白色的。貔貅身形如虎豹﹐首尾似龍狀﹐其色亦金亦玉﹐其肩長有一對羽翼卻不可展﹐且頭生一角並後仰。在古時是分一角或兩角的﹐一角稱為「天祿」﹐兩角稱為「辟邪」。貔貅造型多以單角為主。
  貔貅形象的藝術作品上可追溯到漢代﹐多為帶翼的四足獸﹐其造形可能傳自西亞。貔貅曾為古代兩種氏族的圖騰。傳說幫助炎黃二帝作戰有功﹐被賜封為「天祿獸」即天賜福祿之意。它專為帝王守護財寶﹐也是皇室象徵﹐漢武帝將其封為「帝寶」。
  先秦﹐《逸周書·周祝》記載﹕「「山之深也﹐虎豹貔貅何為可服﹖」。
  戰國時期﹐《禮記·曲禮》記載﹕「前有摯獸﹐則載貔貅」。
  漢代﹐《小爾雅·廣言》記載﹕「辟﹐除也。」﹔《急就篇》記載﹕「射鬾辟邪除群凶。」﹔唐顏師古註﹕「射鬾、辟邪、皆神獸名。… …辟邪、言能辟御妖邪也。」﹔《史記·五帝本紀》記載﹕「(軒轅)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司馬貞索隱﹕「此六者猛獸﹐可以教戰。」遼東人謂之白熊。雄者曰貔﹐雌者曰貅﹐故古人多連舉之。」。
  《晉書·熊遠傳》記載﹕「命貔貅之士﹐鳴檄前驅」。
  唐代﹐《王氏神道碑》記載﹕「赳赳將軍﹐貔貅絕群」。
  元代﹐《西廂記》第二本楔子記載﹕「羨威統百萬貔貅﹐坐安邊境」。
  明代﹐《送袁環中(袁可立子)督寧遠餉》記載﹕「以供貔貅用﹐騰驤月不同」﹔《三國演義》結尾詩詞記載﹕「曹操專權居相府﹐牢籠英俊用文武﹔威挾天子令諸侯﹐總領貔貅鎮中土」。
  清代﹐《紀事》記載﹕「乘賊不及防﹐夜進千貔貅」。
  民國﹐《清稗類鈔·動物·貔貅》記載﹕「貔貅﹐形似虎﹐或曰似熊﹐毛色灰白﹐遼東人謂之白熊。雄者曰貔﹐雌者曰貅﹐故﹐古人多連舉之。」。
  現代﹐《讀史》詩之七記載﹕「綠林家世擁貔貅﹐乳臭兒郎據上流。」。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