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中國史上第一個殉職的記者

中國史上第一個殉職的記者

  沈禹希﹐即是沈藎﹐他曾參與維新變法﹐變法失敗後成為了激進的革命派﹐長期從事新聞工作。1903年7月31日﹐因揭露中俄密約而被清廷處死﹐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因言被殺的新聞記者。
  當時沙俄賴在東北不走﹐更得寸進尺地欲與清廷簽訂秘約﹐繼續控制東三省及內蒙地區。慈禧太后不想惹他們生氣﹐便同意簽約。這本是見不得人的機密﹐卻讓沈藎通過天津的英文報紙《新聞報》而公諸於世﹐一時輿論嘩然﹐引起國人公憤。中俄密約最終泡了湯﹐大鼻子很遺憾﹐老佛爺很生氣。是年7月21日﹐沈藎被捕﹐7月31日被處以極刑。  當時敢言的《大公報》報道了沈藎之死﹕拿來刑部之沈藎﹐於初八日被刑﹐己志本報。茲聞是日入奏﹐請斬立決。因本月系萬壽月﹐向不殺人。奉皇太后懿旨﹐改為立斃杖下。惟刑部因不行杖﹐此次特造一大木板。而行杖之法﹐又素不諳習。故打至二百餘下﹐血肉飛裂﹐猶未至死。後不得已﹐始用繩緊系其頸﹐勒之而死。
  比較幸運﹐恰逢老佛爺的「萬壽月」﹐所以這個老巫婆開了次恩﹐「立斃杖下」。但不幸的是﹐刑部平時沒有行杖的業務﹐只得臨時抱佛腳﹐沈藎被打得「血肉骨裂」、「骨已如粉」。「及至打畢﹐堂司以為斃矣。不意沈於階下發聲曰﹕「何以還不死﹐速用繩絞我」。此時沈藎的這句話肯定讓行刑者們覺得很沒面子﹐然後他們就速速用繩子把已奄奄一息的沈藎勒死了錚錚鐵骨﹐至死都讓極權者無地自容!
  沈藎慘死﹐震驚中外。連老外也覺得這事夠狠毒﹐公使夫人們紛紛找慈禧「談話」﹐她們似乎真把這老巫婆當女人看了。全國各地報紙紛紛予以披露報道。當時因筆鋒犀利而被譽為「長槍大戟」的章太炎﹐也正在大清朝的監獄裡﹐他寫了數首祭奠沈藎的詩﹐《獄中沈禹希見殺》便是其中之一。
  現在回顧百年中國言論史﹐沈藎其實開了個頭。一個慘烈而悲壯的開始﹐還有許多後來者將步沈藎之後塵。
  翻閱這百年歷史﹐常有許多讓我覺得汗顏的名字﹐赫然在目。不知新聞工作者「沈藎」這個名字﹐是否會讓一些人感覺羞愧?「何以還不死﹐速用繩絞我」﹐這樣的刑罰已不敢再上演﹐這樣的精神卻也消失了。沒人再敢絞你﹐可有些人就是甘願往自己脖子上﹐和別人脖子上﹐拴套。
  在網上找到一張沈藎的照片。讓人稍感意外的是﹐錚錚鐵骨沈藎﹐竟是一副極平常的中國傳統文人的柔弱體貌。卻也顯得清白、清晰。照片是沈藎生前贈與當時的在華英國記者莫理循的。沈藎遇難後﹐莫理循工工整整地用英文在照片背面記下﹕「沈克威﹐杖斃﹐1903年7月31日﹐星期五」。
  1903年﹐沙皇俄國背信棄義﹐不但拒不履行1902年《交收東三省條約》中分期撤兵的約定﹐反而進一步提出在東三省及內蒙古一帶享有路政稅權及其他領土主權的「七條」要求﹐強迫清政府接受。軟弱無能、喪權辱國的清政府決定答應沙皇俄國的要求﹐欲與沙皇俄國締結《中俄密約》。哪知《中俄密約》尚未簽署﹐其詳細內容即通過新聞媒體被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做出這一壯舉的愛國者名叫沈藎。
  沈藎(1872~1903)﹐原名克誠﹐字愚溪﹐湖南善化(今長沙市)人。史載﹐沈藎「性直倔強﹐雄於膽略」﹐從小就立下了反清救國的遠大志向。維新變法期間﹐沈藎積極主張變法﹐認為要革新湖南﹐非有一番破壞不能奏效。他和維新派代表人物譚嗣同、唐才常等人多次接觸﹐交往密切。維新變法失敗後﹐沈藎留學日本﹐其政治態度也迅速由改良派變成了革命派。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