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辛丑條約》為何沒有割地條款

《辛丑條約》為何沒有割地條款

  19世紀起﹐隨著西方工業革命的興起和清朝的逐漸衰弱﹐列強開始了對中國的侵略與瓜分。滅亡中國﹐將中國徹底變為他們的殖民地是他們的最終目標。為達到這一醜惡目的﹐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裡﹐列強用堅船利炮迫使中國與他們簽訂了為數眾多的不平等條約。從《南京條約》到《天津條約》﹐再到《馬關條約》﹐列強從未放棄過對領土的蠶食﹐肆意割走了中國的大片領土。
  然而﹐1901年﹐清政府被迫與英、法、美等11國簽訂的中國近代史上賠款數目最龐大、主權喪失最嚴重、精神屈辱最深沉的《辛丑條約》卻沒有任何涉及割地的內容。為什麼會如此﹖是列強大發慈悲嗎﹖絕非如此。是中國民眾的堅決抵抗嗎﹖也不全面。那是為何﹖
  我們先從中國人民的抵抗談起。1900年6月6日﹐英、法、德、日、意、俄、奧、比八國軍艦指揮官在英艦「百人長」號上舉行軍事會議﹐決定採取一致行動﹐組成聯軍﹐侵犯中國。由於實力的懸殊﹐對於這場戰爭﹐列強是抱著發意外財的心理來的﹐認為「將作一趟十分順利的行軍」。英國統帥西摩爾是這種心理的典型表現。以保護各國使館為名﹐6月10日﹐西摩爾率領兩千人的侵略軍氣勢洶洶地從天津強行西進﹐企圖打入北京﹐叫囂著要「在北京公使們那兒進晚餐」。那麼戰爭是否如他所說﹖關於戰爭的詳細進程﹐出於篇幅的原因﹐還是讓我們從外國記者報道的「廊坊之戰」中管中窺豹吧。
  俄國《新邊疆》報的記者德米特裡·楊維茨基﹐作為一名戰地記者﹐於1900年在參與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寫下了戰地日記《八國聯軍目擊記》﹐書中對廊坊之戰有著詳細的描述﹕「在廊坊﹐西摩爾遠征軍首次與中國官兵打了一個硬仗。上午8時戰鬥開始﹐先騎兵。中國的馬隊在後方步兵和炮兵的支援下﹐迅速逼向車站﹐但一遇到俄國的水兵排射﹐又迅速退回。馬隊並沒有驚慌失措﹐他們繞過鄰近的一個小村莊包抄過來﹐從右邊進攻陸戰隊。但突然又碰上了德軍﹐德軍向馬隊開火﹐騎兵受阻後撤。隨後﹐中國的步兵開了火﹐義和團也衝了上來﹐但遭到俄國水兵和德國軍隊的掃射。中國人的子彈都打得過遠﹐聯軍的後備隊吃了苦頭﹐前鋒損失不大。中午1時﹐戰鬥結束。這天晚上﹐西摩爾率領的聯軍開始總撤退。」從中可以看到﹐義和團雖然沒有在戰爭中取得優勢﹐佔到便宜﹐但他們的頑強抵抗和堅韌還是給八國聯軍以沉重打擊的。
  廊坊之戰僅是這場殘酷戰爭的一個小小場景。同時﹐在大沽炮台﹐在天津城南的八里台﹐在海河東岸的老龍頭火車站﹐在河西紫竹林租界﹐天津民眾和清軍愛國官兵們捨生忘死﹐與侵略者浴血奮戰﹐總兵羅榮光及聶士誠將軍等人英勇殉國。八國聯軍一度陷入進退兩難、疲憊不堪的境地。此外﹐山東、河北各地民眾都參加到天津的戰鬥中來﹐阻止西摩爾率領的聯軍進犯北京。據史料記載﹐河北霸州民眾列仗抵抗德兵﹐戰死者300餘人﹐束鹿縣舊城民眾﹐徒手與侵略軍相搏﹐犧牲4000餘人。八國聯軍進犯保定、唐山、張家口、滄州等地時均遭到當地民眾堅決抵抗﹐損失慘重。在東三省﹐北起黑龍江畔﹐南至渤海之濱﹐到處都掀起了抗擊沙俄侵略軍的戰鬥。璦琿之戰、北大嶺之戰﹐清軍將領拚死抵敵﹐前仆後繼。中國軍民在八國聯軍的槍林彈雨之下﹐沒有畏懼﹐沒有屈服﹐用自己的血肉之軀與侵略軍展開了英勇鬥爭﹐讓他們看到了中國民眾反侵略的巨大潛力和不可侮的民族精神。
  可以說﹐中國民眾的英勇抵抗使侵略者陷入到了汪洋大海之中﹐遭受到了巨大的損失﹐他們也開始從瓜分的夢幻中走出來。聯軍的統帥們不得不改變對中國時局的認識﹐發表了所謂的《大沽宣言》﹐其目的之一就是企圖消除中國民眾對「瓜分」的疑慮。侵略頭子瓦德西在寫給德國皇帝威廉二世的報告中承認﹕「中國群眾… …尚含有無限蓬勃生氣」﹐「無論歐美、日本各國﹐皆無此腦力與兵力﹐可以統治此天下生靈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實為下策」。英國外務大臣、法國議員以及奧國報紙都稱﹕「義和團之事即可取以為鑒﹐『瓜分』之說﹐不啻夢囈也。」長期擔任中國海關總稅務司的英國人赫德也說﹕「中國如被瓜分﹐全國將協同一致來反對參與瓜分的那幾個外國統治者」﹐「推行瓜分政策應當受到譴責」﹐而採用改朝換代或更換皇帝的辦法「比瓜分更加沒有希望﹐惟一實際的辦法是保持清王朝的現勢和現狀」。以上列強對中國的種種認識﹐在八國聯軍侵略之前是極少的。這次侵略過程中所遭受到的抵抗﹐嚴重出乎意料﹐這迫使他們不得不真正考慮改變對中國的侵略政策。
  如果說﹐中國民眾的忘死抵抗打破了列強的美夢﹐是改變列強瓜分中國的內因﹐那麼列強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則是沒有瓜分中國的外因﹐直接促成了列強接受一個「完整」中國的現狀。列強本來各懷鬼胎﹐在鎮壓義和團運動的過程中﹐既相互勾結﹐又彼此爭奪。佔領北京以後﹐他們之間的矛盾就顯現出來並空前激化。其主要矛盾有俄日矛盾、英俄矛盾、英法矛盾、美國和其他列強之間的矛盾﹐其中英、俄、美、日為矛盾的主要方面。
  沙俄對中國東北垂涎已久﹐利用八國聯軍侵華之機﹐俄國出兵侵佔了東北三省。此舉不僅觸怒了日本﹐也損害了英美的侵略利益。日俄矛盾尤為突出﹐為了報復俄國﹐日本隨即派兵進入朝鮮﹐以示對抗﹐同時積極尋找反俄同盟。英國對於俄國在華勢力的空前膨脹也感到極為不安﹐阻止俄國獨霸中國東北是其遠東政策的一個重點。但英國正忙於非洲的殖民戰爭(英布戰爭)﹐無暇直接對抗俄國﹐為此﹐英國支持日本對抗俄國﹐在外交上日益與日本接近。
  此外﹐列強對在華代理人的人選上也意見不合﹐圍繞李鴻章和談代表資格的問題爭論不休。八國聯軍逼近北京之際﹐清廷正式任命李鴻章為全權議和大臣﹐與列強談判。列強對此反應不一﹐沙俄為誘迫清廷承認它侵佔東三省合法化﹐首先表示承認李鴻章代表資格﹐贊同與清廷議和﹐並提議立即撤出在北京的各國軍隊﹐開始議和。這一提議遭到法國以外的其他帝國主義國家的反對。英、德等國為索取更多利益﹐強烈反對與素有親俄傾向的慈禧政權開議﹐拒不承認李鴻章的代表資格。德國甚至與英國商定準備拘捕李鴻章﹐阻撓清廷與俄國的交涉﹐並提出以懲辦慈禧太后、端王載漪等戰爭禍首作為議和的先決條件﹐從而使和談無法進行。各國的矛盾日益加劇﹐鬥爭更加激烈﹐甚至發生了大規模的士兵互鬥事件。
  在這種情況下﹐帝國主義各國急於找出一個彼此都能接受的方案﹐早日同清政府議和。美國作為「門戶開放」政策的謀劃者﹐向來的態度就是反對列強瓜分中國﹐主張維持原狀﹐以利用其強大的經濟優勢逐步排擠其他列強﹐達到最後壟斷中國市場的目的。1900年7月﹐八國聯軍攻佔大沽炮台之後﹐美國國務卿海約翰便再次向各國發出了「門戶開放」照會﹐重申上述原則。英國雖企圖壟斷長江流域﹐但為了反對俄國獨佔中國東北和法國侵佔雲南﹐也只能有條件地接受了此原則。日本為了打擊俄國在中國東北的勢力﹐爭取美國的支持﹐便在「門戶開放」政策不影響其侵略朝鮮計劃的條件下承認了這一原則。俄國方面﹐因其武裝佔領中國東北成為眾矢之的﹐為緩解與其他列強之間的矛盾﹐也極力主張調整對華政策﹐儘管接受「門戶開放」意味著放棄在中國東北已獲得的特權﹐但最終還是有保留地接受了。這樣﹐由美國倡導的以維持中國領土完整為前提的「門戶開放」政策終於成了各國共同對華的基本綱領。同年10月﹐英國與德國達成保持中國領土完整的原則協議﹐並照會奧法意日俄美六國政府﹐各國政府均表示沒有異議。同時﹐由於慈禧對列強極力示好﹐表示要「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這樣﹐在挑選代理人的問題上﹐列強態度也漸趨一致﹐決定「保全」慈禧﹐與清廷開議。《辛丑條約》割不割地的基本方案就這樣初步達成了!
  綜上所述﹐列強並非沒有瓜分中國的野心﹐而清政府的腐朽也給了他們這樣的機會。但由於全國軍民所表現出的抗擊侵略之偉力﹐以及列強之間錯綜複雜的矛盾﹐迫使他們瓜分中國的計劃破產﹐由瓜分中國的政策改變為「以華制華」的政策。
  列強雖然沒有最終瓜分中國﹐但要求清政府賠款4.5億兩﹐每個中國人負擔一兩的羞辱卻成了中國人心中永遠抹不去的傷疤﹐以至於孫中山每每讀到這一頁都想哭。列強雖然沒有最終瓜分中國﹐但以慈禧為首的清政府卻成了洋人的朝廷﹐成了列強在華的代理人﹐這與列強直接統治又有多少區別﹖李鴻章為了《辛丑條約》的簽訂兩次大口吐血﹐並因此而速死﹐死後還不能瞑目﹐他是不是覺得自己的辛苦努力不值得﹖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