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其他] 德國二戰軍用摩托車欣賞

德國二戰軍用摩托車欣賞


二戰期間,納粹德軍裝備了數以萬計的軍用摩托車。摩托車體積小,重量輕,速度快,道路適應性好,越野能力強,並且便於隱蔽,車上還能搭載武器等,因此,它非常適用於偵察、通信/聯絡,搭載武器後還可以用來衝鋒陷陣。在德軍重型挎鬥摩托車上通常配置有1挺MG3型機槍,攜帶有50發裝3盒機槍子彈和1個備用輪胎、1個備用槍管以及5升備用燃油、打氣筒、千斤頂及隨車工具等。德軍習慣上將軍用摩托車分為三個等級:0.35升以下的為輕型摩托車;0.35∼0.5升之間的為中型摩托車;0.5升以上的為重型摩托車。在二戰期間,為德軍研製和生產摩托車的廠家主要有:寶馬(BMW)公司、聰達普(Zundapp)公司、NSU公司和DKW公司,它們研製和生產的摩托車代表了那個時代最先進的摩托車技1


寶馬公司生產的主要軍用摩托車有寶馬R12、R35、R71和R75,除了寶馬R35為中型摩托車外,其餘均為重型摩托車。寶馬R35配備14馬力單缸風冷發動機,而其他幾種動力都在22∼26馬力之間,配置雙缸風冷發動機,排量0.75升,四速帶倒檔變速箱。寶馬系列摩托車中,以寶馬R75最為著名,該車從1940年一直生產到1944年,排量0.746升,採用26馬力雙缸風冷發動機,四速(帶倒檔)變速箱,最大速度可達95千米/小時。前輪為機械刹車,後輪為液壓助力刹車,懸掛為伸縮套筒式前叉。武器有時是1挺MG 34機槍(安裝在挎鬥前方),有時則乾脆是在挎鬥上搭載1門野戰迫擊炮。該車在德軍中裝備有16 000輛之多,它在條件惡劣的北非戰場和蘇德戰場上以良好的可靠性博得了官兵的喜愛。1
德國國防軍使用過的“寶馬”R12摩托車1

聰達普公司生產的主要型號為KS600(W)和KS750兩種重型摩托(多數帶挎鬥),KS600從1937年一直生產到1941年,總產量約為18 000輛。該車裝備0.597升28馬力發動機,四速手動/腳動變速箱,單車重205千克。KS750重型摩托車,是戰爭中德軍使用最廣泛的一款摩托車,該車裝備26馬力頂置氣門0.751升雙缸風冷發動機,動力經由4速變速箱(帶倒檔)傳遞到後輪和挎斗車輪。該車從1941年開始生產,直到1945年紐倫堡的製造廠被盟軍摧毀時,總共大約生產了18 500輛。聰達普KS750和寶馬R75雖然都是由民用摩托車改進而成,但都經過了重新設計,考慮到了它的嚴酷使用環境和維修保養問題,在發動機底部加裝了防撞護板以保護引擎。KS750的輸出扭矩大得驚人,能夠拖曳相當大的重物,在軍隊中素有“綠色大象”之稱。和寶馬R75一樣,KS750也採用軸傳動方式,為了越野需要,其挎斗車輪有傳動裝置,並且設計有倒檔、公路檔、越野檔和可鎖定的差速器,可以將動力的70%分配給後輪,30%供給挎斗車輪。後輪和挎斗車輪安裝了強有力的液壓刹車裝置。KS750還採用了舉世聞名的聰達普平行四邊形前叉,雖然結構複雜給保養帶來了困難,但操控性非常出眾。根據使用過它們的士兵們反映,聰達普平行四邊形前叉比寶馬R75使用的伸縮套筒式前叉略勝一籌。KS750和R75兩種摩托車的大部分零部件具有互換性,這便於戰時零部件的後勤保障。兩車堅固耐用,從結構上說是得益於車架良好的剛強度,從轉向柱到後軸全部是鋼管組成的三角形結構,特別是KS750,外露的粗大簡潔的車架成了它最顯著的外部特徵,這種車架結構堅固耐用,便於維護。1
德國國防軍1939年使用的NSU摩托車,二戰爆發後則逐漸為“寶馬”和“聰達普”取代1

與寶馬和聰達普公司相比, DKW公司的摩托車產量較少,但DKW生產的NZ350中型摩托車也是二戰德軍的重要裝備。其動力為1台11馬力0.346升二衝程風冷發動機,最大速度90千米/小時。引擎通過一個四速手動變速箱和鏈條驅動後輪。該車為鋼制衝壓車架,採用有減震簧的梁式前叉,車重171千克,加掛挎鬥後重量為310千克。NSU公司的摩托車主要於20世紀30年代末期裝備德軍,從1940年開始,NSU公司就開始專門為德軍生產一種外形古怪的半履帶式摩托牽引車(NSU HK-101)。這種車輛前半部分和摩托車別無二致,而後半部分卻採用了交錯負重輪和履帶式行走裝置,雖然它的外形不討人喜歡,但卻特別適合越野地形的行軍,而且具有比一般摩托車更大的牽引力,德國人甚至在前線用它們來拖曳戰鬥機!該車一投入使用,立即在蘇德前線和北非戰場贏得了良好的口碑,極受歡迎,到戰爭結束時總計生產了18000輛,不能不說是一個小小的奇跡。
隸屬党衛軍第一裝甲師阿道夫希特勒師的DKW NZ350摩托車,一位憲兵正在給摩托手指示地圖1

用今天的話來說,德國重型軍用摩托車體現了頗為不錯的人性化設計:為了照顧寒區駕乘的需要,部分發動機廢氣可以通過一個選裝的錐形排放口噴向駕駛員腳踏板位置,就像專為駕駛員腳部設置的小暖氣;另外一根廢氣導管能為車把提供加熱;還有一根特設的加熱管從車體右側將廢氣引入到挎鬥內前部,環繞一周後排出車外,這樣,挎鬥內的乘員就不會忍受凍腳之苦;油箱的側面安裝了兩塊塑膠護膝,避免了駕駛員膝蓋和金屬油箱的碰撞。除此以外,德軍摩托兵還配備了專用風鏡和風衣,這種風衣十分適用,除了採用防水面料,風衣下擺還可以用紐扣扣在腿上,儼然是一件封閉的“連褲服”,在泥濘環境和陰雨天氣時,能保證摩托兵的舒適性。“寶馬”R12細部,傳動軸清晰可見1
寶馬R75配備的手部加熱管特寫,該加熱管利用廢氣加熱

德國陸軍裝備的軍用摩托大多採用德國灰塗裝,空軍則為黑灰色,非洲軍團為沙黃色,在前線使用時會根據需要由官兵自行塗裝迷彩,部隊番號標誌則習慣性的塗在挎鬥的正前方。二戰中,納粹德軍的軍用摩托車一直衝鋒陷陣在最前方,它們在戰爭中的出色表現極大地刺激了蘇聯軍用摩托車的發展。和希特勒一樣,史達林從來沒騎過摩托車,但在蘇德戰爭爆發前他已經看到了德軍大量裝備的摩托車帶來的種種優勢,他迫切希望為蘇軍裝備這樣一種用途廣泛的軍用摩托,他看中了當時德軍的寶馬R71,並授意有關部門同德國商談引進事宜,但當時正忙於入侵波蘭的希特勒無暇顧及此事,於是蘇聯人偷偷地弄到了5輛寶馬R71摩托車進行仿製,仿製成功的摩托車叫作M72,這可能是二戰中蘇德雙方唯一使用的非繳獲的相同裝備。戰後,M72的技術被轉讓給蘇聯的盟友,中國也獲得了此項技術,並在此基礎上研製成功了長江750軍用摩托車,M72以及長江750等摩托車作為寶馬R71的繼承者持續生產了半個世紀以上,它們忠實地保留了寶馬R71的主要特徵,今天已經成了兵器收藏者中十分珍貴的收藏品,售價高得驚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個世紀30年代,國民黨軍隊也曾經裝備少量從德國進口的軍用摩托車。1937年前,國民黨在南京方山組建了“交輜學校戰車教導營”。1937年4月,該教導營改編為陸軍裝甲兵團,團長杜聿明。裝甲兵團下轄3個連,當時每個連都配有1個由12輛德國“春達浦”(就是聰達普的譯音,可能為KS600或是更早的型號)兩輪或三輪摩托車組成的偵察班,這些擔負偵察、搜索和聯絡任務的摩托部隊,配合裝甲兵團的德式戰車,在抗戰中起過不小的積極作用。戰後,M72的技術被轉讓給蘇聯的盟友,中國也獲得了此項技術,並在此基礎上研製成功了長江750軍用摩托車,M72以及長江750等摩托車作為寶馬R71的繼承者持續生產了半個世紀以上,它們忠實地保留了寶馬R71的主要特徵。
不可思議的坦克摩托車
研製始末
早在20世紀30年代,德國人就熱衷於半履帶式車的研製,先後研製出1t、3t、8t、12t、18t、24t等多種型號的半履帶式車輛,並以HK系列命名。其中,小型的半履帶式車命名為HK100型,由兵器局第6科負責研製,目的是開發一種能空運的半履帶式車輛。研製工作於1939年開始。在研製過程中,參考了奧地利的輕型半履帶式車輛,研製工作進展很快,1940年初就製成了樣車,年內共製成了70輛試生產型車,並進行了廣泛試驗。1941年共生產了420輛,第一輛車於1941年6月5日正式裝備德軍,1942年共生產了985輛;1943年生產了2450輛;1944年共生產了4490輛。研製之初的代號為Kfz.620,定型後命名為Sdkfz.2特種車輛。德文名為kettenLirad,意思是“履帶式摩托車”。


儘管德國人把它歸入半履帶式車輛一類,但它並不是典型的半履帶式車輛(典型的半履帶式車輛,前部為兩個車輪)。從前面看像摩托車,從後面看像小型拖拉機,有點像當今的“三輪蹦蹦”和“小手扶拖拉機”。無疑,它的越野機動性和行駛穩定性要優於一般的摩托車。這也是它能紅火一陣的原因所在。
結構特點
整個看來,這種履帶式摩托車有兩大特點。第一,是兼有摩托車的輕便和履帶式車輛越野能力強的特點;第二,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動力、傳動、行動、操縱機件一個都不能少。它雖然是超小型車輛,但看起來也是滿複雜的,至少比一輛摩托車要複雜得多。
從總體上看,前部是駕駛員席、變速箱和操縱部分,後部為發動機及其各系統。發動機的動力通過傳動軸傳遞到前面的變速箱,再傳到兩側的主動輪上,撥動履帶,推動車輛前進。主動輪在前,誘導輪在後,每側有4個交替排列的負重輪,第1、4負重輪在外側。採用扭杆式懸掛和單銷式鑄鋼履帶;履帶中央有橡膠墊塊,履帶板寬度為170毫米,每側有40塊履帶板,履帶著地長為820毫米。履帶的張緊度可以調節。燃油箱設在履帶兩側的上方,燃油量為2×21升。摩托車的最大速度達70千米/小時,對於履帶式摩托車來說,這是相當高的速度了。


動力裝置為奧貝爾公司製造的1.478升4缸、液冷汽油機,跟現在中低檔家用轎車的氣缸排量差不多,但它的最大功率卻只有36馬力,油耗也大得驚人,公路行駛時100千米油耗達16升,越野行駛時更高達22升。
變速箱為機械式,有主、副變速箱各一個,主變速箱有3個前進檔和1個倒檔,副變速箱有高低2檔,這樣,共可實現6個前進檔和2個倒檔。


該履帶式摩托車的前部結構。猛一看起來,和摩托車差不多,但比摩托車要複雜得多。有趣的是,它的轉向操縱機構很特別。駕駛員手把轉動一個角度,摩托車便開始轉向,這和一般的摩托車、自行車沒有區別。但是,當轉向角度超過15度時,內側履帶的制動器便開始起作用,使內側履帶減速參與轉向。這是這種履帶式摩托車的“絕話”。儘管如此,它的轉向半徑還是達到4米左右,是比較大的。
變形車
履帶式摩托車的變型車不多,見到的有以下幾種。
Sdkfz.2/1和2/2型野戰電話線敷設車2/1和2/2型都叫“野戰電話線敷設車”。有時為了區分,也稱後者為“Sdkfz.2/2型野戰重型電話線敷設車”。兩車的共同特點是,在發動機罩的上方焊上一個支架,裝上捲筒式電話線電纜,但後者的支架尺寸較大,可以裝大型電纜;車體後部掛裝一個兩輪拖車,同樣裝一套捲筒式電話線電纜。其中,2/-T1型只生產了幾輛,2/2型的生產數量稍多些,但也很有限。所以,留下來的Sdkfz.2/2型的照片顯得十分珍貴。
五乘員組履帶式摩托車1944年至1945年研製,其特點是將車體後部加長,發動機的功率加大,使後部車廂能乘坐4名乘員。不過,該車只製成一輛樣車,未能批量生產,連一張照片也未能留下。


“休普林卡”無線電遙控爆破車這是一種遙控車,用於送炸藥包或爆破掃雷。不過,它只保留了履帶式摩托車的履帶部分,去掉了前面的輪式部分面目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車體的四周裝上了裝甲,正面10毫米厚,側面和後面為5毫米厚。車體後部設有駕駛員席,也就是說,它可以由士兵在車外遙控操縱,也可以有人上車操縱。裝備的無線電設備為UKE6型超短波無線電接收機。從1944年10月到1945年4月,共生產了大約50輛“休普林卡”無線電遙控爆破車。
簡評
Sdkfz.2履帶式摩托車的生產總數達7400輛以上,在二戰中廣泛應用,它小巧靈活,越野性好,深受德國大兵的喜愛。除用於牽引輕型火炮和掛裝小拖車外,直接用於運送人員和物資以及擔任偵察、通信任務的場合也不少。顯然,它比兩輪或三輪帶拖斗的輪式摩托車的本事要大些。但是,它和其他半履帶式車輛一樣,在越野行駛能力上比不上履帶式車輛,公路行駛能力和可靠性上又不如輪式車輛。這種先天的不足,使它最終難逃進入“戰車博物館”的命運。

TOP

有多啦O夢的時光機的話...我一定要幹幾台回來!

TOP

感謝大大無私分享!!
好多好特別的機車喔!!
居然有履帶式機車....好特別
不知道他在戰場上會不會很實用!!

TOP

回復 #2 燒餅五十元 的帖子

不用多啦O夢的時光機!可以自己買台舊式寶馬(左岸的長江機車)改裝一台::1:
以後御宅族會成一種流行喔!~~~by^^

TOP

This is a wonderful post, with comprehensive information! Thanks a lot for your share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