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其他] 重塑基督教的帝王

重塑基督教的帝王

  《尼西亞信經》:由尼西亞公會議所編訂,故命。其主要內容為:相信上帝(天主)聖父、聖子、聖靈(聖神)。明確規定上帝為「獨一、全能的父」和「創造有形、無形萬物的主」;相信耶穌基督「在萬世以前與父一體」,「受生而非被造」;相信聖靈(聖神)「是主、是賜生命的」,「與父子同受敬拜,同受尊崇」,「相信聖而公之教會」等。自此以往,就我們現今所知的基督教而言,創立者已不再是公元1世紀的耶穌基督,而是公元4世紀的君士坦丁大帝。
  公元312年一天夜裡,羅馬附近的米爾維亞橋,憂思滿腹的君士坦丁正在對第二天即將到來的大戰感到發愁,當他眺望星空之際,突然看到蒼茫的天空中突然出現了四個碩大無朋的火紅色的十字架,伴隨著這樣的字樣:依靠此,你將大獲全勝。這個被後人廣為傳誦的遙遠而虛幻的情節,實際上預示了世界歷史上一個影響極為深遠的變化即將發生。
  公元280年,君士坦丁出生於今塞爾維亞的尼什。他來自世家大族,但據說是他父親君士坦烏斯和他的旅店女僕的私生子。當時正值戴克裡先推行四帝共治制,君士坦烏斯成為西部帝國皇帝馬克西米連的副手,年輕的君士坦丁很快便成長為帝國上層建築的重要人物,他曾到東部帝國的皇帝戴克裡先軍中服役,並在對埃及和波斯的戰爭中靠自己的勇敢和才幹升任高級軍官。305年,戴克裡先和馬克西米連同時退位,君士坦烏斯成為西部帝國的皇帝,君士坦丁回到他的身邊,隨父轉戰不列顛等地。306年,君士坦烏斯病逝,君士坦丁在軍隊擁立下繼位為西部帝國的皇帝。但是,帝國的部分將領不服,於是內戰爆發。經過6年的征戰,公元312年,君士坦丁在上述的米爾維亞橋戰役中,據說在基督的佑護下擊敗了挑戰者馬克森提,統一了西部帝國。
  與此同時李錫尼也控制了東部帝國的政權,形成了兩帝並立的局面。兩人在初期曾密切合作,包括在313年共同頒布了《米蘭敕令》等。但統一帝國的野心終於使他們水火不容,323年,君士坦丁進犯並擊潰李錫尼,重新統一了羅馬帝國。
  君士坦丁是一個矛盾的綜合體,他擁有強健的體魄和旺盛的精力,但據說內心極其虛弱和怯懦,不得不用珠光寶氣來掩飾自己,實際上是一個輕度人格分裂者。他頗具仁愛之心,但曾毒死過他能幹的親生兒子。他曾經施行過仁政,給貧困人口以救助,但很快就變本加厲地成為貧苦人的壓迫者。他頒布法令,規定奴隸主有權鞭打奴隸至死,對奴隸逃亡者加重處罰。更重要的是,他嚴禁隸農逃亡,規定隸農及其後代必須固著在主人的土地上,對逃亡的隸農應帶上鐐銬解歸原主。這就開啟了中世紀農奴制的先聲。此外,他還將手工業者進一步固著在他們所屬的公會裡。他規定造幣、麵包、屠宰等行業為終身和世襲行業,這對中世紀的城市行會制度也有很大影響。
  君士坦丁統一羅馬帝國之後,致力於加強皇帝本人的獨裁權力。他廢除了四帝共治制,分封他的子侄統治各地;廢除了近衛軍,改用皇帝直接控制的宮廷親衛隊來代替它,並降低邊疆駐軍的實力;同時進一步神化皇帝本人。自屋大維時代開始不斷強化和神化的皇權,到了君士坦丁時代,終於達到了它的頂峰。
  儘管隨著羅馬帝國疆域擴大,拜占庭位置顯得日益重要,但是在君士坦丁之前的羅馬帝國時代,它卻一直未受到應有的重視。君士坦丁重建並擴建了拜占庭330年宣佈遷都拜占庭為君士坦丁堡,從此,這個城市開始了它輝煌的千年歷史,君士坦丁的名字與這個城市溶為一體,直到1453年。
  因為上述種種舉措,君士坦丁已足以排進世界歷史上有影響的帝王之列。但還有一個更為深遠的變化,使得人類文明幾千年的發展都打上了他的烙印,那就是基督教。
  羅馬帝國前期的信仰是綜合了古希臘和古羅馬眾多神邸的多神教,羅馬人基本上處於信仰自由的境況。在此之中,篤信一神論的基督教顯得特別另類。早期的基督教主要在貧苦人之中傳播,信徒之間平等互助,患難相恤。由於他們有明顯的反抗意識,不與統治階級合作,不服兵役,不敬羅馬舊神,因此多次遭到羅馬統治者的迫害。
  早在尼祿時代,年輕的基督教就遭到歷史上第一次迫害,此後在三世紀中期狄修斯(249~251年)、瓦列利亞努斯(253~260)時代,又一次遭到殘暴迫害。到了戴克裡先(284~305年)時代,自稱羅馬舊神朱庇特之子的皇帝自然視基督教為異端,基督教又一次遭到了厄運。在此之間,也有一些皇帝對基督教採取寬容的態度,基督教在公元1~3世紀中仍呈迅速發展之勢,到3世紀已有教徒600多萬人,羅馬境內已有教堂1800多個。
  隨著基督教的發展,教徒的成分也發生了變化,許多大地主、富有工商業者和官吏,甚至皇族也加入了基督教,基督教的儀式逐漸變得複雜,教義也更趨向於順從統治階級,而統治階級也開始瞭解基督教。這就是君士坦丁時代到來之前基督教的狀況。
  君士坦丁從何時開始信仰基督教還是個謎,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早年並不信基督。也許是他長年征戰所見的血流四野的疆場,逐漸使他產生了「罪愆」觀念,並從精神上投向當時看來充滿仁愛思想的基督教會的懷抱,也許是他母親和妻子對他產生的潛移默化,因為她們都是虔誠的教徒。而流行最廣的說法,則是本文開頭出現的奇異情景,君士坦丁在十字架的啟示下贏得了米爾維亞橋戰役的勝利,並從此眅依了基督教。
  313年,君士坦丁和東部皇帝李錫尼聯合頒布了《米蘭敕令》,給予基督教以合法地位,並歸還了以前所沒收的基督教堂和財產。這是基督教發展歷程中的重大轉折。君士坦丁從未將基督教定為國教,但他的政策明顯是鼓勵該教的發展。他頒布法令賜予基督教以諸多特權,如教會有權接受遺產和捐贈,教會神職人員豁免賦稅和徭役等,在他統治時期,信奉基督教成了晉陞國家高級職位的一個捷徑。他本人還建造了多座知名教堂,如耶路撒冷聖墓教堂等。經君士坦丁時代之後,基督教的地位已不可動搖,終於在392年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開始了在西方文化史上惟我獨尊的時代。
  君士坦丁對基督教的貢獻還不只與此。當時基督教已分裂成幾大派系,其中正統教會主張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說,而以亞歷山大裡亞主教阿里烏斯為代表的一派則否認三位一體,認為只有聖父才是永恆的,這一派同時還主張教徒安於清貧。為幫助教會統一教義和組織,君士坦丁於323年在尼西亞召集了主教大會,這是基督教歷史上第一次宗教大集結。大會通過了《尼西亞信條》,堅持了正統教會的三位一體說為正統,斥責阿里烏斯派為異端,將阿里烏斯革除出教會。
  337年,君士坦丁臨終前接受了洗禮,以一個基督徒的真面目升向他夢想中的天國。很多人提出過,即使沒有君士坦丁,基督教也能夠發展為世界性宗教,理由是在君士坦丁之前的許多羅馬皇帝都對基督教徒進行了殘酷壓迫,但並沒有能阻止基督教發展壯大的趨勢。這顯然是值得懷疑的。聯想到摩尼教,也曾經傳播到世界各地,擁有無數虔誠的信徒,也曾屢受壓迫而不改其發展壯大的趨勢,在羅馬帝國時代曾成為基督教的重要對手。但摩尼教始終未能在重要國家取得國教的地位,相反多次受到殘酷迫害,在千餘年的飄蕩之後,終於消失在人類文明的歷史舞台上。聯想到尼西亞大會的作用,可以預見,假如沒有君士坦丁,基督教也可能在某個時代,被某個帝王扶植起來,但此時的基督教也必然帶有這個時代留下的烙印,而與今天看到的基督教大為不同。
  人類歷史上曾湧現過無數傑出的帝王,如亞歷山大大帝,查理曼,拿破侖,成吉思汗,秦始皇等等,但他們或許破壞有餘,建設不足,或許建立的帝國持續時間太短,或許他們功業的影響只局限於少數國家地區,而不能像君士坦丁這樣有著長久而遍及世界的影響。歐麥爾一世和阿育王對伊斯蘭教和佛教有著與君士坦丁對基督教相類似的影響,但伊斯蘭教和佛教對人類歷史進程的影響畢竟不能與基督教相比。實際上,即使在甚少基督徒的中國,也不知不覺地接受了許多基督教的贈予,如公元紀年(實際上是耶穌基督紀年)、星期日、一夫一妻制、聖誕節、普世精神、懺悔和感恩精神等等。綜上所述,君士坦丁大帝應居於這個帝王排行榜之首位。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