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人物誌] 東吳大都督周瑜

東吳大都督周瑜

  周瑜字公瑾,廬江舒人,美姿容,精音律,東漢末年東吳集團著名將領,自幼與孫堅之子孫策交好,妻小喬,有兩子一女。周瑜多謀善斷,精於軍略,為人性度恢廓,雅量高致。建安十三年(208)在赤壁之戰中大敗曹軍。後圖進中原,不幸於建安十五年(210)十二月病故於巴丘(今湖南省岳陽市),英年早逝,年僅三十六歲。周瑜出身士族,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皆為東漢太尉。其父親周異,曾任洛陽令。周瑜高大英俊志向遠大,自幼刻苦讀書,尤喜兵法。他生逢亂世,時局不靖,烽火連延,戰端四起,於是總想廓清天下。
  周瑜與孫策是摯友。當年孫堅兵討董卓時,家小移居舒縣。孫策和周瑜同歲,交往甚密。周瑜讓出路南的大宅院供孫家居住,且登堂拜見孫策的母親,兩家有無通共。周瑜和孫策在此廣交江南名士,很有聲譽。孫堅死後,孫策繼承父志,統率部卒。周瑜從父周尚為丹陽太守,周瑜去看望,時孫策入歷陽(今安徽和縣西北),將要東渡,寫信給周瑜。周瑜率兵迎接孫策,給他以大力支持。孫策十分喜悅,說:「吾得卿,諧也。」於是,二人協同作戰,先克橫江(今安徽和縣東南長江北岸)、當利(今安徽和縣東,當利水入江處),接著揮師渡江,進攻秣陵(今江蘇江寧秣陵關),打敗了笮融、薛禮,轉而攻佔湖孰(今江蘇江寧湖熟鎮)、江乘,進入曲阿(今江蘇丹陽),逼走劉繇。時孫策部眾已發展到幾萬人。他對周瑜說:「吾以此眾取吳會平山越已足。卿還鎮丹陽。」於是,周瑜率部回到丹陽。
  不久,袁術派其堂弟袁胤取代周尚任丹陽太守,周瑜隨周尚到了壽春(今安徽壽縣)。袁術發現周瑜有才,便欲收羅周瑜為已將。周瑜看出袁術最終不會有什麼成就,所以只請求做居巢縣長,欲藉機回江東,袁術同意了周瑜的請求。建安三年(198),周瑜經居巢回到吳郡(今江蘇蘇州)。孫策聞周瑜歸來,親自出迎,授周瑜建威中郎將,調撥給他士兵兩千人,戰騎五十匹。此外,孫策還賜給周瑜鼓吹樂隊,替周瑜修建住所,賞賜之厚,無人能與之相比。孫策還在發佈的命令中說:「周公瑾雄姿英發,才能絕倫,和我有總角之好,骨肉之情。在丹陽時,他率領兵眾,調發船糧相助於我,使我能成就大事,論功酬德,今天的賞賜還遠不能回報他在關鍵時刻給我的支持呢!」周瑜時年二十四歲,吳郡人皆稱之為周郎。
  因廬江一帶,士民素服周瑜的恩德信義,於是孫策命他出守牛渚、後來又兼任春谷長。不久,孫策欲取荊州,拜周瑜為中護軍,兼任江夏(治湖北新州西)太守,隨軍征討。周瑜、孫策攻破皖城,得到橋公兩個女兒,皆國色天姿。孫策自娶大喬,周瑜娶小喬。孫策對周瑜說:「橋公之女,雖經戰亂流離之苦,但得我們二人作女婿,也足可慶幸了。」接著進攻尋陽,敗劉勳,然後討江夏,又回兵平定豫章(今江西南昌)、廬陵。周瑜留下來鎮守巴丘。
  建安五年(200)四月,孫策遇刺身亡,享年26歲,臨終把軍國大事托付孫權。時孫權只有會稽、吳郡、丹陽、豫章、廬陵數郡,其偏遠險要之處也尚未全附。天下英雄豪傑散在各個州郡,他們只注意個人安危去就,並未和孫氏建立起君臣之間相互依賴的關係。關鍵時刻,首先出面支持孫權的是張昭、周瑜、呂范、程普等人。周瑜從外地帶兵前來奔喪,留在吳郡孫權身邊任中護軍。他握有重兵,用君臣之禮對待孫權,同長史張昭共同掌管軍政大事,其他人自然不敢有異議異動。
  曹操在官渡之戰打敗袁紹後,兵威日盛,志得意滿,以為天下可運於掌。於是,在建安七年(202),下書責令孫權,讓他把兒子送到自己這裡來做人質。孫權亦是人英,當然不願如此受制於人,便召集群臣會商。臣下眾說紛紜,張昭、秦松等重臣,猶豫再三,不能決斷。孫權本意雖不想送人質,但由於沒有得到強有力的支持,也有點舉棋不定。於是,他只帶周瑜一人到母親面前議定此事。周瑜立場堅定,堅決反對送人質,他給孫權分析利害說:「當年楚君剛被封到荊山之側時,地方不夠百里。他的後輩既賢且能,擴張土地,開拓疆宇,在郢都建立根基,佔據荊揚之地,直到南海。子孫代代相傳,延續九百多年。現在將軍您繼承父兄的餘威舊業,統御六郡,兵精糧足,戰士們士氣旺盛。而且,鑄山為銅,煮海為鹽,人心安定,士風強勁,可以說所向無敵,為什麼要送質於人呢?人質一到曹操手下,我們就不得不與曹操相呼應,也就必然受制於曹氏。那時,我們所能得到的最大的利益,也不過就是一方侯印、十數僕從、幾輛車、幾匹馬罷了,哪能跟我們自己創建功業稱孤道寡相提並論呢?為今之計,最好是不送人質,先靜觀曹操的動向和變化。如果曹操能遵行道義,整飭天下,那時我們再歸附也不晚;如果曹操驕縱,圖謀生亂,那麼玩兵如玩火,玩火必自焚,將軍您只要靜待天命即可,為何要送質於人呢?」
  周瑜這番話,說到了孫權心裡。孫權的母親也認為該這樣做,她對孫權說:「公瑾的話有道理,他比你哥哥只小一個月,我一向把他當兒子對待,你該把他當成兄長才是。」孫權便沒給曹操送人質。周瑜越來越得孫權的信賴,而他也越發竭誠盡智,為孫氏集團的崛起奔波勞碌,不辭辛勞,說得上忠貞不二。《江表傳》記載,曹操曾派人去遊說,想使周瑜為自己所用,所派的人是九江蔣干。蔣干儀容過人,很有才氣,善於辯說,江淮人士,無人能比。這次受命後,他頭戴葛巾,身著布衣,裝作閒遊,去見周瑜。周瑜猜出了他的來意,出來迎接,劈頭便問:「子翼真是用心良苦,居然遠涉江湖,不是來替曹操來做說客的吧?」蔣干被周瑜開口便道破機關,頗為尷尬。勉強自解:「我和您本是州里鄉親,這次來,不過是來拜訪您,順便看看您的部隊罷了。您卻說我是說客,豈不過分?」周瑜笑道:「我雖不及夔與師曠,稱不上知音,但聞韶賞樂,足知雅曲。」言下之意,你的心理,我是清清楚楚。於是請蔣干進入營帳,擺設酒宴,盛情款待,酒罷,對他說:「我有軍機密事,您先到外面客館住下,等事辦完,我去請您。」三天之後,周瑜又把蔣干請人營中。這次,先領著他遍觀軍營,檢視倉庫和軍資器仗,然後,仍然置酒高會。席間,周瑜向蔣干展示了自己的侍從、服飾珍寶,並對他說:「丈夫處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忠臣之義,內結骨肉之親,言行計從,禍福共之。即使蘇、張更生,酈叟復出,猶撫其背而折其辭,豈足下幼生所能移乎!」周瑜既已表示得十分堅決,蔣干也就無話可說,只好微笑。蔣干回見曹操,對曹操說,周瑜器量端雅,趣致高卓,言詞說他不動。天下之士,因此愈加佩服周瑜。建安十一年(206),周瑜率孫瑜等討麻、保二屯,斬其首領,俘萬餘人。江夏太守黃祖遣部將鄧龍率數千人入柴桑,周瑜率軍擊之,生俘鄧龍。
  曹操基本統一北方後,進而想統一全國,第一個戰略目標便是荊州。時劉備中原逐鹿失敗,正寄居在荊州劉表那裡。孫權也早看中了荊州之地。建安十三年(208)春,孫權討江夏,周瑜為前部大督都,打敗了盤踞在那裡的黃祖。曹操恐孫權佔了先手,在同年九月,大舉揮師南下。時劉表病死,劉琮不戰而降。劉備力孤,無法與曹操爭衡,率眾南逃。曹操順利佔領荊州,收降劉琮的八萬人馬,擁有大軍數十萬,實力陡增,驕橫益甚。揚言要順流而下,席捲江東。行前,曹操寫信給孫權,信中說:「我奉旨南征,劉琮束手就擒。如今我訓練了大軍八十萬,準備與您會獵江東。」
  在這嚴重的局勢面前,東吳的謀臣將士十分驚恐。孫權召集他們商討對策,以張昭為首的大部分人都認為應該「迎曹」。他們說:「曹公豺虎也,然托名漢相,挾天子以征四方,動以朝廷為辭,今日拒之,事更不順,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劉表治水軍,蒙沖鬥艦,乃以千數,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陸俱下。此為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矣。而勢力眾寡,又不可論。愚謂大計不如迎之」只有魯肅等少數人力主「抗曹」,然而不足以扭轉局勢。魯肅建議孫權把周瑜從外地召回。周瑜一歸來,便力挽狂瀾。他針對「迎曹」派的觀點向孫權指出:「不然。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也。將軍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地方數千里,兵精足用,英雄樂業,尚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況操自送死,而可迎之耶?請為將軍籌之:今使北土已安,操無內憂,能曠日持久,來爭疆場,又能與我校勝負於船楫,可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且捨鞍馬,仗舟楫,與吳越爭衡,本非中國所長。又今盛寒,馬無稿草。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此數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將軍擒操,宜在今日。瑜請得精兵三萬人,進住夏口,保為將軍破之。」
  孫權聞言大喜,對周瑜說:「老賊欲廢漢自立久矣,陡忌二袁、呂布、劉表與孤耳。今數雄已滅,惟孤尚存,孤與老賊,勢不兩立。君言當擊,甚與孤台,此天以君授孤也。」當夜,周瑜為了堅定孫權的信心,消除他的疑慮,又單獨進謁。他對孫權說:「大臣們一見曹操的戰書上寫有水步兵八十萬,心中恐懼,也不認真推測一下虛實,就提出了降敵的見解,這是沒道理的。現在,我們可以認真地估算一下,曹操所帶的中原士兵,最多十五、六萬,而且是經過長途跋涉、疲憊不堪之眾;收降劉表的人馬,最多不過七、八萬,而且這部分人尚心懷觀望、懷疑,並未一心一德。曹操統御著這些疲憊病弱、狐疑觀望的士兵,人數雖多,何足畏懼?我們只要有精兵五萬就完全可以戰勝他。請您不要遲疑,不要有所顧忌。」孫權聽了,大受感動,拍著周瑜的背說:「公瑾之言,大合我心!張昭等人,顧惜家人妻小,只為小我考慮,真讓我失望。只有你與魯肅的看法跟我一致,這是老天讓你們二人來輔助我的!五萬人,一時難以湊全。但我已選好三萬人馬,船隻糧草和各種戰具也已準備妥當,你和魯肅、程普馬上就可以帶兵出發。我會繼續調發人眾、糧草,做你的後援。你能一戰破曹,當然好,假如遇到挫折,就回來找我,我將與曹操決一死戰!」
  那時,劉備欲率軍渡江,與魯肅在當陽相遇,共圖計策,劉備於是進住夏口,派諸葛亮謁見孫權,孫權與劉備遂結成聯盟,共同抗曹。孫權任命周瑜為左督,統軍三萬。程普為右督,魯肅為贊軍校尉,協助周瑜。周瑜和劉備部隊會師,沿江而上,與曹軍在赤壁相遇。曹軍新到江南,不服水土,疾病流行,士氣低落。剛一接戰,立即敗退,只好駐紮在江北,想等冬天過後,第二年春天再戰;周瑜所部,初戰獲勝,士氣振奮,駐紮在南岸。
  曹營將士,好多人不習水性,為了克服這一弱點,曹操下令把戰船用鐵索鎖在一起,上面鋪上木板,連接成水上營寨,以便利行走。他自以為得計,稱這些船為連環船。看到這種情況,周瑜部下老將黃蓋獻計:「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三國誌·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周瑜認為黃蓋說得有理。便選蒙沖鬥艦數十艘,裡面裝滿柴草,澆上油脂,外面用帳幕包裹,插上牙旗,做好火攻的準備。
  黃蓋先派人送信給曹操,信中說:「我世受孫氏厚恩,地位待遇本不低卑,但是,為人當識時務。孫氏要用江東六郡山越之人與中原百萬之眾對抗,眾寡懸殊,勝負已定。江東士吏,不分賢愚,均知此理。只有周瑜、魯肅執意如此。」他還在信中表示:「交鋒之日,蓋為前部,當因事變化,效命在近。」周瑜選擇了一個刮東南風的夜晚,命令黃蓋帶領數十艘戰船(每一戰船後拖一隻小船,以備放火人員後退時使用),乘風向曹營進發。曹軍以為黃蓋真來投降,毫不防備,只是指點觀看。船隊行到距離曹軍水寨一里左右,黃蓋下令各船同時點火。「時風盛猛,悉延燒岸上營落。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軍遂敗退,還保南郡。」曹操留曹仁守江陵,自己返回北方。
  周瑜又與程普進軍南郡,和曹仁隔江相持。兩軍尚未交鋒,周瑜先派甘寧前去佔據夷陵。曹仁分出一部分兵馬包圍了甘寧,甘寧向周瑜告急。周瑜採用了呂蒙的計謀,留下凌統守衛後方,親帶呂蒙去救甘寧,解除了甘寧之圍。周瑜率兵屯駐北岸,約定日期大戰曹仁。周瑜親自騎馬督戰,被飛箭射中右脅,傷勢嚴重,退兵回營。曹仁聞周瑜臥病在床,親自督帥士兵上陣攻擊吳兵。周瑜奮身而起,巡視各營,激勵將士,用命殺敵,曹仁只好退走。此時孫權任命周瑜為偏將軍,兼仁南郡太守,並把下雋、漢昌、劉陽、州陵作為他的奉邑,讓他屯兵於江陵。
  赤壁之戰,曹操統一中國的大業暫告中斷,三足鼎立局面已露端倪,周瑜則聲威大震,名揚天下。赤壁戰後,劉備以左將軍領荊州牧,已乘機攻佔了武陵、長沙、零陵、桂陽四郡,駐在公安。劉表舊部多附劉備。劉備為了進一步擴大地盤,到京口去見孫權,以江南四郡地少,不能安民為理由,請求孫權把南郡借給他,使他得以控制荊州地區的局面。周瑜上書給孫權,書中說:「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愚謂大計宜徙備置吳,盛為築宮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娛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挾與攻戰,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資業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場,恐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物也。」(《三國誌·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但孫權認為曹操在北方勢力太大,應該廣泛招攬英雄人物才能與之抗衡;而劉備又絕非可以輕易制服之人,所以,沒有採納周瑜的建策。
  周瑜扼制劉備的計謀未被採用,很不甘心,於是又向孫權獻上另一計策。時劉璋任益州牧,張魯不斷生事滋擾。周瑜對孫權說:「今曹操新折衄,方憂在腹心,未能與將軍連兵相事也。乞與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並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蹙操,北方可圖也。」(《三國誌·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周瑜這一計劃,非常有戰略眼光。孫權當即表示同意。周瑜想趕回江陵,做出征的準備工作。半途染病,死於巴丘(今湖南嶽陽。一說死廬陵巴丘,今峽江縣巴邱鎮),享年三十六歲。
  《江表傳》載周瑜臨終前給孫權的上疏曰:「瑜以凡才,昔受討逆殊特之遇,委以腹心。遂荷榮任,統御兵馬,志執鞭弭,自效戎行。規定巴蜀,次取襄陽,憑賴威靈,謂若在握。至以不謹,道遇暴疾,昨自醫療,日加無損。人生有死,修短命矣,誠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不復奉教命耳。方今曹公在北,疆場未靜,劉備寄寓,有似養虎,天下之事未知終始,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慮之日也。魯肅忠烈,臨事不苟,可以代瑜。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倘或可采,瑜死不朽矣。」雖短短篇幅,卻足以寫盡對東吳一生的忠誠。透過這篇遺言,我們不難看出其智慮籌謀之深遠,以及文采之出類拔萃。
  周瑜一死,孫權感到痛折股肱。於是,親自穿上喪服為他舉哀,感動左右。周瑜的靈柩運回吳郡時,孫權到蕪湖親迎,各項喪葬費用,全由國家支付。周瑜一生征戰,有強烈的進取精神和橫行天下的報負;周瑜少年得志,風度可人,議論英發,有口皆碑;周瑜文采超群,精於音樂,即使是酒後,仍能聽出樂人演奏的音樂中的很細微的疏失,每當這時,他總要轉頭看一看。所以當時有謠諺說:「曲有誤,周郎顧。」
  周瑜待人謙恭有禮。當時孫權只是將軍,諸將及賓客對他禮儀並不全備,比較草率。只有周瑜對孫權敬慎服事,完全按君臣之禮來對待。周瑜心胸開闊,以德服人,應該說,這才是周瑜的真性格。程普曾一度和周瑜關係不好。程普認為自己年齡比周瑜大,多次欺辱周瑜。周瑜卻始終折節容下,從不跟他一般計較。程普後來特別佩服周瑜,曾對人說:「與周公瑾交往,如同啜飲美酒,不知不覺就醉了!」至於後人說周瑜氣量狹小,忌賢妒能,被人氣死,則純是小說家言,不足為信。
  對周瑜的才幹,劉備、曹操、孫權都非常清楚。劉備曾私下挑撥周瑜和孫權的關係。一次,孫權、張昭等人為劉備送行,張昭等人先離開了,孫權和劉備談話。劉備歎息說:「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只是他器量太大,恐非久居人下者!」曹操則有意貶低周瑜在赤壁之戰中的作用。他寫信給孫權說:「赤壁之戰,正趕上我的將士們染病,於是,我自己燒船退卻,沒想到,這下倒使周瑜成了名。」不過,不論別人怎樣評論,孫權心中有數。周瑜去世,他痛哭流涕,說:「公瑾有王佐之才,如今短命而死,叫我以後依賴誰呢?」他稱帝后,仍念念不忘周瑜,曾對公卿們說:「沒有周公瑾,我哪能稱尊稱帝呢?」  
  翻開正史,可以發現本傳中的周瑜毫無缺點,確實是個完美之人。英雄應為聰明秀出為之英,膽略過人為之雄,再加上一條道德高尚。周瑜除了符合上面說的三點外,從另一個角度說他的完美,可說他是一個有德、有才又有風度和朝氣的人。
  先說德:他舉賢薦能,可比鮑叔;折節為國,可比藺相如;謙禮忠君,無人能比;性度恢弘,眾將誠服。
  次說才:他弱冠征伐,為東吳開國立下汗馬功勞;赤壁又力挽狂瀾立下頭功;後又親冒矢石為東吳開拓荊州,豐功偉績不去多提,單說當時人對他的評價,他的文武全才在時人眼中已萬眾矚目了。「英雋異才」;「王佐之才」;「年少有美才」;「文武韜略,萬人之英」,這些就是時人對周瑜才智的評價,而且說這些話的都是當時第一流的人物。周瑜的有才本已公認沒必要再多做文章了。再說風度,周瑜是出名的儒將,其雅量高致又有「曲有誤,周郎顧」的歌謠流傳,非比那些粗莽武夫,是一個風雅超群的人物。只一句「遙想公瑾當年」其人其貌已使人多麼心馳神往了。
  最後說說他的朝氣,周瑜不僅具德,才,風度,他又獨具一種朝氣,一種銳意進取自信豪邁的英霸之氣。對自己人他是謙遜有禮的,但對敵人和挑戰他又表現出蔑視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在劉備和周瑜在赤壁戰前相會時,當劉備說起兵力太少,周郎「此自足用」「操自尋死爾」的回答是多麼有氣勢,而劉備的拖延在後相比又是多麼的猥瑣。周瑜的謀略也無不透出這種先發制人,銳意果敢的氣質,這就是最令人羨慕的「英才天縱」了。但周瑜的豪邁和關羽之流的狂傲又有本質區別,因為他的自信是建立在合理的分析謀劃基礎上的,非比關羽之流無謂的狂傲換來的只是身敗名裂,正因為此周瑜是成功的。他的這種氣質和孫策相像,但孫策又是輕佻和嗜殺的,周瑜卻是從容嫻雅的,就像有人說的他的氣質是孫策和諸葛亮的結合,在周瑜身上剛和柔就這麼恰到好處的結合了。
  如此一個剛柔相濟的人物,又有無可挑剔的優秀品格和令人讚歎的文武宏才,加之上天又特別偏愛給了他俊美的外貌,內外皆秀又風度翩翩,他稱不上完美又有誰能稱得上呢?用一句話形容周瑜實在是再合適不過了,他可謂人如其名:周瑜就像他的名字一般如瑾似瑜,是一塊完美無瑕的美玉。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