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人物誌] 大清王朝奠基人

大清王朝奠基人

  努爾哈赤,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奠基人。金庸稱他為「自成吉思汗以來,四百多年中全世界從未出現過的軍事天才」。但關於他的死因,史學界爭論不休,始終沒有定論。而爭論的焦點主要集中在,他是被袁崇煥的炮火所傷,鬱憤而死,還是因為身患毒疽,不治身亡。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努爾哈赤出生在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新賓縣境內)建州左衛都指揮使塔克世的家裡。他的六世祖猛哥帖木爾,原是元朝斡朵裡萬戶府的萬戶,明永樂三年(1405)應明成祖朱棣的招撫,入京朝貢,封授建州衛指揮使,後掌建州左衛,晉陞至右都督。宣德八年(1433),因教授明都指揮僉事裴俊,被阿速江等衛「野人女真」殺死。順治初年追尊為清肇祖原皇帝。其子董山是努爾哈赤的五世祖,初授指揮使,後晉陞右都督,與叔父凡察分掌建州左衛、建州右衛,成化三年(1467)以屢掠遼東人畜,被明朝斬殺。建州三衛遭到明軍殘酷征剿。董山的長子脫羅及其子妥義謨,先後襲職,多次進京朝拜明帝,貢獻方物。董山的第三子錫寶齊篇古,是努爾哈赤的四世祖。錫寶齊之子福滿,後被清朝追尊為清興祖直皇帝。福滿第四子覺昌安是努爾哈赤的祖父。覺昌安被追尊為清顯祖宣皇帝。覺昌安第四子塔克世娶妻喜塔喇·厄墨氣,生三子,長為努爾哈赤,次為舒爾哈齊,幼為雅爾哈齊。塔克世被追尊為清景祖翼皇帝。
  明萬曆十一年(1583),被明廷任命為建州左衛(今遼寧新賓境)都指揮使。同年,以祖、父遺甲十三副起兵,對建州女真各部展開了兼併戰爭。他採取「恩威並行」、「順者以德服,逆者以兵臨」的方針,歷時10年,統一了建州各部。明萬曆十七年(1589),受封為都督僉事、龍虎將軍。其後,經過20餘年征伐,統一了松花江流域和長白山以北的諸部女真。在統一戰爭中,將女真各部遷至渾河流域。為適應當時政治、經濟需要,建立了軍政合一的八旗制度。設議政大臣,與八旗旗主共議朝政,形成政治、軍事的中樞決策機構。命人以蒙古文字與女真語音結合,創製滿文。隨著軍事力量的日益強大,另立國號的時機成熟。萬曆四十四年(1616),於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西南)建立「大金」國(後金),自立為汗,建元天命,設官建署,分封五大臣。天命三年(1618)起兵反明。在薩爾滸之戰中,採取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作戰原則,大敗明軍,勢力進入遼河流域。在相繼攻克瀋陽、遼陽和遼河以東七十餘城後,於天命六年(1621)遷都遼陽。天命十年(1625)遷都瀋陽改瀋陽為盛京,佔領了遼東大部地區。次年,揮軍進攻寧遠(今遼寧興城)。時寧遠明守軍僅一萬餘人。守將袁崇煥激勵將士,誓守孤城。努爾哈赤勸降不果,命奮力攻城。激戰中,努爾哈赤被明軍炮火擊傷。在撤圍敗退瀋陽途中,患痛疽病死。卒後初謚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武皇帝,後累次加謚為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廟號太祖。葬瀋陽福陵。
  努爾哈赤在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1559)出生於建州左衛蘇克素護部赫圖阿拉城(後改稱興京,今中國遼寧省撫順市新賓縣)。祖父覺昌安(明代譯作叫場)、父塔克世(明代譯作他失)為建州左衛指揮,母為顯祖宣皇后。在當時的東北地區,最主要的軍事力量是遼東總兵李成梁的部隊。他利用女真各部落之間以及和其他民族部落之間的矛盾縱橫捭闔,以控制局勢。明朝建州右衛指揮使王杲(努爾哈赤的外祖父)於萬曆二年(1574)叛明被李成梁誅殺。王杲的兒子阿台章京得以逃脫,回到古勒寨(今新賓上夾河鎮古樓村)。阿台之妻是覺昌安的孫女,所以阿台既是努爾哈赤的舅舅,也是努爾哈赤的堂姐夫。萬曆十一年(1583)李成梁攻打古勒寨。覺昌安、塔克世進城去探望,因戰事緊急被圍在寨內。建州女真蘇克素滸河部圖倫城的城主尼堪外蘭在李成梁的指揮下誘阿太開城,攻破古勒寨之後屠城,覺昌安、塔克世也未能倖免[1]。努爾哈赤和他的弟弟舒爾哈齊在敗軍之中,因儀表不凡,被李成梁的妻子放走。努爾哈赤歸途中遇到額亦都等人擁戴,有十三副盔甲作為裝備。他回到建州之後,派人質問明朝為什麼殺害其祖、父。明朝歸還努爾哈赤祖、父遺體,並給他「敕書三十道,馬三十匹,封龍虎將軍,復給都督敕書」。
  萬曆十二年(1584)努爾哈赤率領部眾去攻打尼堪外蘭,攻克圖倫城,尼堪外蘭逃走到鵝爾渾。1587年努爾哈赤攻克鵝爾渾,尼堪外蘭逃到明朝領地。努爾哈赤請求明邊吏押還尼堪外蘭,並將他處死。同年,在「建州老營」的廢址上建城,該城在1621年後金遷都遼陽後被稱為佛阿拉,即「舊老城」(今新賓縣永陵鎮二道村)。據《滿洲實錄》,1599年努爾哈赤採用了蒙古文字而為滿語配上了字母。1601年努爾哈赤去北京向明朝朝貢。
  1603年遷都到赫圖阿拉。1616年明萬曆四十四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覆育列國英明汗」,國號「大金」(史稱後金),成為後金大汗。此時的努爾哈赤已經統一了大部分女真部落。1618年明萬曆四十六年,因為努爾哈赤認為明朝朝廷偏袒女真葉赫部而心生不忿的緣故,憤然頒布「七大恨」,起兵反明。
  1619年年三月,明徵集十四萬軍隊討伐努爾哈赤。努爾哈赤掌握有利戰機,集中兵力,「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在薩爾滸之戰,大敗明軍,殲滅明軍約六萬人,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1621年努爾哈赤遷都遼陽,興建東京城。天啟二年即天命七年(1622),努爾哈赤大敗遼東經略熊廷弼和遼東巡撫王化貞,奪取明遼西重鎮廣寧(今遼寧北寧市),熊廷弼兵敗被斬,王化貞下獄論死。1625年努爾哈赤遷都瀋陽。
  1626年一月努爾哈赤髮起寧遠之戰,明朝守將袁崇煥以葡萄牙制的紅夷大炮擊敗之,兵退盛京(瀋陽)。同年四月,努爾哈赤又親率大軍,征蒙古喀爾喀,「進略西拉木輪,獲其牲畜」。五月,明將毛文龍進攻鞍山,努爾哈赤回師盛京。七月中旬,努爾哈赤身患毒疽,七月廿三往清河湯泉療養,八月初七,大漸,十一日,乘船順太子河而下,病逝於靉(ai)福陵隆恩門雞堡(今瀋陽市於洪區翟家鄉大挨金堡村),終年六十八歲。努爾哈赤死因眾說紛紜,一說是在寧遠受到炮擊重傷而死。但事實上努爾哈赤是在寧遠之戰之後8個月才死去,中間還遠征了蒙古。根據支持袁說法的學者考證,努爾哈赤的死因應是抑鬱症。馳騁疆場的沙場老將竟敗於進士出身袁崇煥之手,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創傷;再者鞍馬勞累,積勞成疾,對於傳位大事,萌含著家庭之變,也是深懷隱憂。至於他當時有無受傷,此為滿人所忌,今日已經無法考證。努爾哈赤死亡的時的年齡已經超過當時普通人的平均壽命。努爾哈赤葬於瀋陽福陵(今瀋陽東陵),廟號「太祖」。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