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心靈成長] 感悟《莊子》

感悟《莊子》

感悟《莊子》

    近兩年《百家講壇》欄目日益深入大眾的文化生活,越來越多的人對於我國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學、歷史表現出濃厚的興趣。算是緊跟文化的潮流,我們有幸在老師的指導下,系統地學習了《莊子》這部理論著作,穿越了千年的時空與逍遙派代表莊子進行了一系列靈魂之間的對白。讀這部書,使我對莊子的為人和哲學思想產生了一些感悟。
    莊子為人
    眾所周知,屈原,李白被尊奉為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但是在我看來,莊子實在應該算是浪漫主義一個不可或缺的代表。讀過《莊子》一書的人都知道,莊子一生生活清苦,但就是在那樣惡劣的生存條件下,他仍然可以超越卑微的生活寫出《逍遙遊》流傳千古。可見,他的內心境界早已超出了世俗對於人生價值的評判標準。他用那樣充滿智慧,浪漫的寓言故事娓娓向人們展示了他特立獨行、天馬行空,卻又逍遙忘我,樂在其中的內心世界。
    對於莊子捉襟見肘的拮据生活,寓言《涸轍之魚》中有這樣的記載:莊子生活貧困,難為到無米之炊的地步。當他求助於監河侯想藉點糧食糊口時,狡猾的監河侯卻說出冠冕堂皇的藉口,十分“慷慨”地許諾自己收上了地租,立刻借給他三百兩黃金。面對這樣的虛偽之徒,多數人大概會憤憤不平地走開。但是莊子卻以其獨到的智慧,巧妙地說了一個《涸轍之魚》的故事來影射監河侯作為有力的回擊。在莊子心目中,真正的高貴與卑微,不在於物質財富的擁有,而在於內心世界的道德法則與高尚情操。莊子雖貧窮到無米下鍋,但是擁有常人莫及的高貴人格,因此即使借不到米,羞愧難當的人也是虛偽狡詐的監河侯。莊子沒有失去寶貴的尊嚴,他為自己的尊嚴而驕傲。
    按照現代人的思維邏輯,一個男人不能給妻兒穩定安逸的生活,就會被認為“無能”,多少有些自慚形穢。莊子的妻子跟隨莊子一生清貧,操勞而死,是不是因為莊子的“無能”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莊子才幹過人,梁國和楚國都曾請他出使宰相。但他藐視權貴,崇尚自由,把梁國相位比作腐肉,把自己比作泥沼中的神龜,世間的榮華富貴不能使他動容。因為看破名利與生死,因為信仰無為與無待,他才能安貧樂道,獨自逍遙於自己奇妙的理想世界,保持著恬淡與閒適的真我,遠離了世人看不透的煩惱。
    除了淡泊名利和與世無爭,謙虛,內斂也是莊子的處事態度。 《莊子•知北遊》裡講“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天地尚且如此,人在宇宙本根麵前卑微到低得不能再低,因此只有虔敬才是本分。成熟飽滿的麥穗頭垂得很低,果殼空空的麥子才會將頭抬得老高。越有涵養的人才越是謙卑,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都如此。希臘哲學蘇格拉底作為“西方三傑”之一,有人問他是不是超人時,他回答說:“我並不是什麼超人,我和平常人一樣。如果一定要我說出和常人有什麼不同,那就是我知道自己的無知。”哲學家西塞羅也說過,“沒有什麼比謙虛和容忍更適合一位偉人。”莊子早在幾千年前就已經道出的真理,現在還是有人不能參透。有很多人自恃功高,目中無人,使自己在眾人心目中的威信降低,因為為人處事上的失敗影響了事業和人生。聰明人懂得在取得成功後依然低著頭,因為他們知道,真是謙卑謹慎才會令他們取得今天的成績。
    那麼,為什麼莊子會有這種達觀,曠世的處事態度呢?因為他有一種無為​​所以無待的心態。人們常說,心態決定狀態。莊子可以坦然面對生活中的一切貧與富,榮與辱,成與敗,得與失,乃至於生與死,認為一切都有其遵循的必然規律。所謂“無欲則剛”,因此他能過做到擁有時坦然,失去後釋然,順應了天​​地之間的必然規律。我們在生活中也要學會坦然地接受,樂觀地面對人生中一切的不完滿。現實生活中有太多的不如意,哪怕生活給我們的全部都是垃圾,我們仍然可以把垃圾踩在腳底下,登上世界之巔!
    莊子的主張
    順應自然,尊重客觀
    莊子主張順其自然,而很多時候,我們常常忽略了這一點,習慣用主觀的想法去衡量客觀的事物。 《至樂篇》裡講了一個魯王養鳥的故事。有一隻海鳥飛到魯國,魯王從未見過海鳥,以為是神聖,就派人把他捉來,親自迎接供養在廟堂裡。為了表示對海鳥愛護和尊重,魯王命令每天奏最好的音樂給鳥聽,用上好的酒菜給鳥吃。但是,海鳥卻因為失去了天空而苦悶,因為奏樂的聲音而驚恐,因為酒菜不合胃口而鬱鬱寡歡,僅僅三天絕食身亡。魯王不遵循客觀規律,用養人的方法來養鳥,用所謂的“愛”扼殺了海鳥的生命。生活中的“魯王”比比皆是,很多父母在教育子女時,認為自己無論怎樣說,怎樣做都是為了子女好,因此只要有個好的出發點,就完全不考慮子女的感受,把自己的觀點和命令粗暴地強加在子女身上。有時只為一吐為快,很多傷害子女內心的話都說出來,結果非但沒被子女所接受,反而使親子關係日益疏遠。因為他們只想著自己怎樣說來的解氣,痛快,而不是考慮怎樣表達能讓子女從心底接受;他們從來只是強迫子女接受自己的好意,而不考慮什麼才是孩子內心真正想要的。都說“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但是哪個孩子喜歡吃苦藥呢?就是成年人,也更喜歡糖衣藥片吧。為什麼不給自己的話也裹上一層糖衣,讓孩子們高高興興地接受呢?對孩子而言,渴望的東西不能得到,而不喜歡的東西卻偏偏要強行接受,自尊可以肆意被踐踏,生活可以任意被安排,這樣的生活是多麼的悲哀啊。
    還有一個例子。有一對情侶,女孩子很愛自己的男朋友,希望時時刻刻都能跟他在一起,為他放棄了自己的生活圈子,每天像影子一樣陪伴其左右。剛開始時,男孩子覺得很甜蜜,但卻漸漸地感到沉重和窒息。終於有一天,當他再也無法忍受時,向女孩子提出分手。女孩感到十分委屈,淚流滿面地質問說:為了愛你,我放棄了學業,忽略了親人,疏遠了朋友,把一切好的都給了你,為什麼你這麼不懂珍惜呢?男孩回答說:因為你的愛像一個牢籠,束縛了我的自由。我不能像你一樣以家為世界,我需要有自己的一點空間.......
    可見,有時候,我們認為做某件事情是為了對方“好”,其實在對方眼中未必就是好的。智者懂得​​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給人以最需要的東西。給卑微者以尊敬,給貧窮者以財務,給求職者以機會,給落難者以援助,這才是事半功倍的做法。
    樂觀達生,以物應物
    早在李白之前,莊子就信奉以物應物,“天生我材必有用”。這一觀點與西方哲學家的“存在即合理”有異曲同工,英雄所見略同之意。莊子在《逍遙遊》中講過一個大葫蘆的故事。惠施對莊子說:“魏王送給我一種大葫蘆的種籽,我種了以後,結出一個能裝五百斤東西的大葫蘆。我想用它做酒葫蘆,可是沒法掛在腰上;我想把它剖開做瓢,但也沒法舀水。這東西雖然很大,但我覺得毫無用處,就把它砸碎了。”莊子說:“先生太不善於使用大的東西了。你為什麼不把這大葫蘆系在腰上,當成飄游江湖的浮載工具呢?你只知道小葫蘆可以裝少量的水和裝少量的酒,卻不知道江河湖海的大量的水,可以反過來裝大葫蘆呢!
    推廣及人,也是同樣的道理。有些人頭腦靈活,適應從商;有些人深謀遠慮,適合從政;有些人富於靈感,適合從事藝術。孔子也講究“因材施教”,每個人都有自己與眾不同的天分,要發揮這種天分,找到適合自己的人生定位,才最有可能接近成功。如果讓錢鍾書棄文從理,也許他會是全班成績最差的學生;如果讓袁隆平打籃球,恐怕他一輩子都要生活在失敗的陰影中;如果讓章子怡研究導彈,不但有可能引發核爆炸,估計這傢伙不死也會瘋……現代企業用人,也是講究人盡其用,每個人都因該根據自己條件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而不是盲目地只顧跟隨別人的腳步,迷失了自己的方向。
物我兩忘,天人合一
    莊子不僅僅重視自身的內在世界,樂在其中,而且善於“忘我”,將自己與自然和諧地融入到一個整體之中,達到一種和諧的狀態。說到底還是心態的問題。莊子在《田子方》中講述伯昏無人射箭的故事讓我記憶猶新,故事的大概情節是講列禦寇射箭給伯昏無人看。列子射箭的本領很高,他可以拉到滿弓,然後放一杯水在手肘上,放箭,連續射箭,前面的箭剛射出後面的箭又搭上了弓。第一隻箭射在靶子正中,第二隻射在第一隻上,第三隻又射在第二隻上,杯子裡的水卻紋絲不動,列子因此很得意。伯昏無人卻說:“這麼只是射靶子的射法,不是沒有固定靶子的射箭。我要和你一起登上高山,站到那危險的石頭上,面臨萬丈深淵,你還可以射箭嗎?”在這時伯昏無人便爬上高山,站在危險的石頭上,面臨萬丈深淵,背還向後靠一靠,(他的)腳有兩分懸空在外,請禦寇過去。禦寇趴在地上,汗流到腳根了,根本無法站起,更不要說射箭了。伯昏無人說:“凡是高手,上看青天,下到黃泉,在任何地方都揮灑自如,神色不變。現在你緊張害怕有惶恐的眼神的樣子,你心中害怕得很,已經沒有精力再去射箭了。
    現代人自我意識越來越強,加之社會壓力越來越大,人們往往急功近利,很少有人能達到一個物我兩忘的境界。有時候我們在競爭中輸掉,不是因為我們輸給了對手,而是輸給了自己的一種心態。有時過於看重一件事情,反而會處處患得患失,畏首畏尾,不能發揮出自己的真實水平。舉我自己的真實例子,第一次登台表演時由於過分緊張,時刻擔心自己的聲音是否圓潤,表情服飾是否得體而忘了歌詞。而大學四年的鍛煉,使我漸漸褪去初時的青澀,再登台時完全進入狀態,甚至已經忘記了自己的存在,達到忘我的一種境界,終於贏得了鮮花和掌聲。可見,重要關頭時忘記自己,反而能使自己放鬆心態,超水平發揮。
    讀過一篇篇精彩的故事,使我領悟了上述這些做人的道理。我知道,這只是很淺顯的一部分,更多的智慧還蘊藏在書中,等待著求知的人們發掘。透過一本薄薄的《莊子》,我彷彿看見莊周遠遠地站在世界的那一端,笑傲著諸子百家,笑傲著世人,笑傲著整個世界。


[ 本帖最後由 tadss2002 於 2015-9-6 00:59 編輯 ]

TOP

我心自在,遊於物外。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