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人物誌] 三國終結者杜預

三國終結者杜預

  求人辦事,總希望有所得,或陞官發財,或保條小命,有人圖眼前,有人圖以後,什麼時候送,送多少,該怎麼送,都是一門學問。提起送禮,東漢楊震四知的說法恐怕早已深入人心。送禮都是有所圖的,如果說不圖什麼好處,只求人別害他,這樣人應該是很少見的吧?世事無絕對,很少不代表沒有,魏晉時的杜預就是其中另類。
  杜預在地方為官的時候,他就多次厚禮饋贈洛陽的權貴們,送禮之重,令人兩眼放光,但是他並不圖什麼,就和我們平時送了些水果籃給人似的,不求回報,當人問他原因時,他說:「我只要他們不害我就行了,我不要什麼好處。」聰明人說話果然不一樣,地方為官,離皇帝遠著呢,京中權貴們只要輕飄飄地說上那麼幾句,哪怕地方上做得再好,那也要瞎。所以不圖好處其實就是圖他們別胡說,但遠比跑官來得妙。
  杜預,京兆杜陵人,字元凱,生活在魏晉時期。京兆杜家,在漢代就已經是累世公卿。可兩百年過去,杜家敗落了。杜預的祖父杜畿,由郡守小吏,被舉孝廉,官至河東太守,終因助曹操南征北戰,被曹丕封為豐樂亭侯,官至尚書僕射。可惜天不假年,調試御船時,落水死了。杜預的父親杜恕雖承襲爵位。但終被小人所害,由散騎黃門侍郎貶為幽州刺史。在任上,他又被征北將軍程喜誣陷,一捋到底,成為庶民。公元249年,他的政敵司馬懿發動兵變,隨後升為丞相,掌控了整個天下。四年以後,杜恕鬱鬱而終。
  都說三十而立,可杜預已經三十多了,仍沒有擔任任何官職。公元255年,司馬昭上位。杜預終於挖到人生中的第一桶金。他娶了司馬昭的妹妹高陸公主。司馬昭為什麼會把妹妹嫁給杜預這個仇人呢?原來今時不同往日,經過他父兄兩代人的修剪,曹氏家族中有實力的都差不多乾淨了,司馬氏得天下就是個時間問題。那些潛在的政敵當然需要籠絡。杜預就是最合適的標桿,出身好,學問好。
  兩年後,一個九十多歲的河東老壽星樂詳上書說杜畿當年治理河東有功,司馬昭順手幫了妹夫一把,恢復妹夫豐樂亭侯的爵位,飛速升為尚書郎。老壽星很可愛,早不說晚不說,到杜預娶了公主後才說,估計是想送個大禮給杜家。司馬昭也很配合,摒棄前嫌,大方地把爵位還給妹夫,還給他陞官,真是皇恩浩蕩啊。
  杜預娶妻後,一路飄紅。尚書郎任上干了四年,他通過了大舅子的考驗,成為參相府軍事。杜預和公主的這場政治婚姻中,有多少情份呢?杜預心情我們猜不透,只是如果他父親泉下有知,會不會氣得再死一次?但是無可否認,公主是張好牌,因為15年後,公主救了他一命。公元270年,杜預被司隸校尉石鑒彈劾,在河南尹任上被掀了下來。這年六月,鮮卑人禿髮樹機能興兵滋擾,杜預出任安西軍司,帶著三百步兵,一百騎兵,開往隴右,剛到長安,又改任秦州刺史,兼東羌校尉,輕車將軍,假節等。身份挺多,也挺好看,可不巧的是,內侄晉武帝派他的老熟人石鑒當安西將軍,正是杜預的頂頭上司。石鑒一到地兒,馬上下令讓他帶著那三百兵去進攻,杜預可不傻,他說敵人兵強馬壯,咱步兵不能硬拚,提出了什麼「五不可,四不須」的建議,石鑒不講那麼多,他直接彈劾杜預擅自修城門官舍,扣留軍用物資,貽誤軍機。一條條都是大罪,倒霉的杜預因此被押回洛陽,交付廷尉審理。
  如果杜預只是普通官員,那麼必死無疑,但按當時律法,他是公主的丈夫,有司法特權(八議:八種人犯罪必須交由皇帝裁決或依法減輕處罰的特權制度),最後只是削了爵位就了事。也許杜預自己都沒想到,「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娶政敵原來也是有好處的。
  杜家出身書香世家,待人接物,溫文爾雅,謹言慎行。他平日無事時,總沉浸在《左傳》等經書之中,著書《釋例》,《盟會圖》,《春秋長歷》,《女記贊》,是個豐產作家。當世學者都崇尚奢華富麗的文風,認為杜預的文章質樸率直,不夠有霸氣。只有秘書監摯虞很欣賞他,認為左丘明為《春秋》作傳後,其他的傳記就都歇菜,而《釋例》寫成之後,也將成其中翹楚。
  公元264年七月,司馬昭下令改制禮儀,法律,官制,編纂《晉律》,杜預和張斐負責律法的註解,直到民國時期,法學家程樹德仍讚歎不絕。這部律法對漢魏舊律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杜絕鑽法律空子,操作起來也方便,因著造福無數,《晉律》也因此被稱為「張杜律」。265年司馬炎即位,大封宗室。杜預也被封為駙馬都尉。
  杜預筆下功夫了得,治理內政也有一手。他當了七年的度支尚書(財政部長),被人稱為「杜武庫」。他一上任,在京師東面建了千畝籍田,請皇帝和百官以身作則,定期下田,上行下效,農業發展得很快,政府提高糧價,建立倉庫,豐年買糧,荒年賣糧,市場物價平穩,百姓和國家雙贏。農業靠天吃飯,公元278年秋,各地連降暴雨,洪災之後又是蝗災,農田顆粒無收。朝中重臣乾瞪眼,杜預調查災情,得出了解決辦法「壞陂宣瀉」,修理有利地形的池塘水庫,至於不利地形的,就決開口子,填平。對災民的安置除了國家救濟,還提倡自給自足。
  杜預為國為民,辦事一定要詳細考量,仔細比對,最終下手,人笑他過於瑣碎時,「大禹治水,也是如此。」可見杜預對自己的期望之高。杜預發現當時用的曆法不合晷度,經過仔細計算,糾正誤差之後,修訂出《二元千度歷》。
  杜預還是個發明家,他主持工作時,發明了人排新器,連機水碓,節約了人力物力,提高了生產效率。周代時有個欹器(一種傾斜易翻的盛水物件,君王常放在座邊引以為戒。)水少就會倒,水多就會被淹沒,只有不多不少時才會可以擺正。這東西失傳多年,人們連它是什麼樣子都不知道。而杜預憑著書上的記載,硬是設計出了這麼個神器,晉武帝很開心。
  浮橋,也是他的首創。杜預的祖父死於水難,洛陽邊的孟津渡水深流急,很容易發生事故。杜預經過考證,提議在富平津修建河橋,他排除了朝中種種聲音,親力親為,終於建成了河陽浮橋。建成之日,晉武帝舉杯稱讚杜預,而杜預並不貪功,把功勞都記在皇帝頭上,這座橋自從建成,雖經重修,但一直使用到宋代1117年,歷時八百多年,真是鋼鐵工程。比較現在的一些豆腐工事,令人感慨。
  杜預文弱,射箭從不中靶,然而每次大敵當前,他從不退縮。他一生當中經歷了兩件大事,一是平蜀,二是伐吳。可以說,結束三國的大人物當中,杜預算得上一個。公元263年的春夏之交,大將軍司馬昭不顧滿朝文武的反對,下令伐蜀,三路大軍殺向漢中。征西將軍鄧艾率三萬人從西路牽制姜維,雍州刺史諸葛緒率三萬人從中路切斷姜維退路,鎮西將軍鍾會則走東路,率十萬人殺奔漢中。為了牽制伐蜀大將,司馬昭派親信廷尉衛瓘持節監督鄧艾鍾會,給兵千人,讓親信胡烈擔任鍾會的護軍,田續擔任鍾艾的護軍,安排妥當,監軍護軍都有合適的人選,還有一個重要崗位:鎮西長史(總理將軍幕府事宜),最後定了杜預。
  魏國捷報頻傳,十一月劉禪率領滿朝文武投降,姜維在接到詔令後也向鍾會投降。之後,鄧艾、鍾會爭功,鍾會、姜維謀反,衛瓘等公報私仇,誅殺鄧艾,成都大亂,無論魏蜀官員,人人不保。鍾會幕僚幾乎被殺了個精光,杜預作為長史,還能活著離開。杜預能活著許是皇親,但更重要的應是他的冷靜。他曾當眾指責衛瓘:「身為名士,位居總帥,既無德音,又不御下以正,是小人而乘君子之器,何以堪責?」衛瓘是司馬昭親信,也是當世名士,成都動亂,他得負首責。名士愛惜羽毛,正是這一句當頭棒喝,驚醒了衛瓘,趕緊謝罪。
  如果說杜預在平蜀之戰保障後勤的話,那麼伐吳就是正兒八經的前方衝鋒了。蜀國被平定後,魏國經過多年的修整,國力大幅提升,司馬昭在羊祜的推薦下,派杜預以度支尚書的身份假節兼任平東將軍,領征南將軍。羊祜去世後,杜預就被任命為鎮南大將軍,都督荊州諸軍事,特賜追鋒車,第二駙馬。杜預下襄陽籌備伐吳事宜。
  羊祜在荊州經營九年,和吳國大將陸抗互有勝負,兩位將軍英雄惜英雄,一度吳晉兩國和睦相處,相安無事。等到杜預接手時,荊州已有了堅實的伐吳基礎了。所以杜預就任後,修繕甲兵,顯揚威武。第一戰偷襲東吳名將張政所守的西陵(吳國西部重鎮,此鎮一丟,荊州水師即可順流而下),大勝而歸。這一戰的勝利在於出其不意,羊將軍與東吳交戰,從不偷襲,張政大意之下才中計。張政想自己竟然被文人給打敗了,太丟了人了,沒敢向吳主孫皓匯報,趁這空當,杜將軍派人把俘虜送回去,孫皓大怒,臨時換將。這一仗沒費什麼力氣,小小離間計就取得了成功。
  279年,益州刺史王浚造船已七年,上書請求伐吳。杜預也響應起來。但駐守揚州的安東將軍王渾等朝廷重臣大加阻擾,晉武帝同意推遲計劃,急得杜預又再次上書,掰開了揉碎了分析,就差立下軍令狀,眼看晉武帝沒有回復,杜預又在十幾天後,再次上書,苦口婆心,幸好此時尚書張華加了一把柴火,終於讓晉武帝下定了決心伐吳。
  經濟保障有了,上峰任命也有了,軍心也有了。公元280年十一月,晉國發兵二十萬,水陸六路攻吳。杜預擔任西線指揮,負責監督王浚的水師,取江陵,占荊州。江陵是荊州的治所所在,東吳經營多年,城防堅固,易守難攻。杜預下令圍而不攻,阻斷長江,斷退路斷增援。專等王浚水師來攻。杜預派參軍樊顯等去接應,十幾天,輕易就把上游沿江的城池給奪了下來,掌控了整個戰局。
  攻樂鄉,虛張聲勢,搞了個三國版的四面楚歌,讓他們誤以為晉軍主力已來,一萬士兵百姓投降。等到益州水師前來,都督孫歆應戰,被打得大敗之後倉促回城,事不宜遲,晉軍人馬扮作吳軍趁亂進城,斬首行動開始,樂鄉就這樣被拿下。後世所傳的「以計代戰一當萬」就是如此。樂鄉被拿下,周圍網點也被攻破,江陵成孤城,杜預識破伍延的詐降,攻進城池。
  江陵被拿下後,整個荊州就全收下來。杜預安官心,收民心,充實江北人口,施政理民,很快荊州就安定下來了。之後杜預在武昌會集各路晉軍,商討下一步事宜。有人提出不用趁勢滅敵,等到第二天冬天再攻不遲。杜預認為,當年樂毅一戰強齊,今兵威勢如破竹,還等什麼呢?朝廷內部出現了各種聲音,幸好晉武帝也站在主戰派這一方,不久王浚水軍攻至建業,大敗吳軍,孫皓投降,吳國滅亡,至此金陵王氣黯然收,也應證了杜預的設想。
  王浚的首功當中,有杜預的一份功勞。當初杜預受命節制王的水軍,但是杜預卻給了他百分百的自主權,看戰爭情況而定,不必事事稟報,對部下的信任和支持,充分顯示他的大度。到下游,王渾接手監管時,王渾就怕王浚立大功,百般阻撓,甚至在他已經俘獲孫皓時,王渾還在向朝廷上書誣陷王浚。
  杜預從小受儒學教育,而魏晉時世家子弟都崇尚玄學。他深知君子要濟天下,也要自保,所以他一直很小心謹慎。濟天下,他做到了。說到濟天下,想起一個笑話:當初杜預在收復江陵時,吳人對他又怕又恨,把瓠瓜繫在狗脖子上拿到城頭給杜預看,羞辱他,原來他有大脖子病,遇到樹上長著瘤狀的疙瘩,也砍下一塊,露出白色的樹莖,寫上「杜預頸」,然後砍掉,以此洩憤。
  他平定蜀吳之後,也曾惱羞成怒洩憤殺人,但是仍然勤於講武,興建學堂,富國強兵。百姓被感化,山越被收服,國防被鞏固… …引水灌田,公私得利。造福一方,終被百姓稱為「杜父」。從夏水直到巴陵千多里水路,也全部被疏通,因此南方有歌說:「後世無叛由杜翁,孰識智名與勇功。」杜預的功勞,被晉武帝記在心中:平定蜀國,增加了一千五百戶的食邑。平定吳國,又封當陽縣侯,食邑增到九千六百戶,他小兒子杜耽封為亭侯,食邑千戶,賜絹八千匹。
  天下大一統,晉武帝派杜預返回襄陽,鎮守荊州,但杜預多次上書,說自己家族世代都是文官,武將並不是自己的本行,請求退職。杜預深知,當初接替羊祜,是天下還沒全入武帝之手,而如今,天下再無大敵,此時再權勢熏天,後果將不堪設想。雖然沒有成功,但態度已然表明,至少問心無愧。他嚮往君子之道,卻也是個平凡人。
  大凡名士都有愛好,沒點愛好,怎麼混?王濟愛馬,和嶠愛財,杜預常笑他們「濟有馬癖,嶠有錢癖」。武帝聽說後就笑問他有什麼愛好。杜預臉色一正,說:「臣有《左傳》癖。」君臣皆歡。杜預也有心浮氣躁時。當初杜預和石鑒鬥法,杜預略遜一籌。後來他參謀軍事,擔任度支尚書。匈奴人劉猛反水,石鑒吃了大敗仗,謊報軍功,正好被杜預給抓住了小辮子,兩人在朝堂上開掐,晉武帝也勸不住,最後只好各打五十大板,免官了事。生性謹慎的杜預怎麼回事?我們總想起他在荊州任上給人送禮都不求好處的樣子。事實上,他也平常人。
  杜預任鎮南大將軍時,文武大臣都來祝賀。名士羊琇一來,見杜預和大家連榻而坐,就很不高興地說:「杜元凱乃復以連榻而坐客邪?」說完頭也不回地走了。派人追了好幾里才回來,杜預心中那個疼啊。這還不夠,那個叫楊濟的傢伙,也給他敏感的心來了一捶,人家都來送行,吃過飯才走,所謂不看僧面看佛面,人杜預好歹也是晉武帝的姑父,可楊濟就不買賬:只是到個場,屁股都沒坐下就走了。他們怎麼這麼牛?原來羊琇的姐姐是司馬師的妻子,楊濟是司馬昭皇后的弟弟!這兩傢伙看杜預是怎麼都不順眼,同是外戚,為什麼他就立那麼大功呢?
  杜預於國於民,都有大功勞。而他也覺得自己成就如此,該當立碑。他常常說:「高岸為谷,深谷為陵。」讓手下刻了兩塊石碑記載自己的功勳,一塊沉埋在萬山之下,一塊矗立在峴山之上,做完這些後,他得意洋洋的對別人說:「焉知此後不為陵谷乎。」無論滄海桑田,都有一塊石碑存在。杜預,大器晚成,為國貢獻良多,被朝野稱為「杜武庫」,被百姓稱為「杜父」。一生中平蜀伐吳,卻又能靜心研究《左傳》,生前榮耀,死後配享文武二廟(唐太宗時期,因著《春秋》傳,配享孔廟,唐肅宗時因伐吳大功,配享武成王廟),立德立言立功,無一缺漏,是真正的國之棟樑。千百年後,再來讀他,依然心潮澎湃。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