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隋朝的滅亡斷送於它的基礎薄弱

隋朝的滅亡斷送於它的基礎薄弱

  581年﹐隋文帝楊堅代周稱帝﹐建立隋朝;589年﹐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建立了繼秦漢以後又一個統一王朝。一些人認為隋朝是中國封建社會中一個富庶、強盛的王朝﹐出現了與漢代「文景之治」和唐代「貞觀之治」相提並論的「開皇之治」。604年﹐隋煬帝楊廣繼位﹐但好景不長﹐618年隋朝被農民起義推翻。繁榮富足的隋王朝為何二世而亡?
  隋朝滅亡的原因備受後人關注﹐長期以來﹐人們對這個問題做了深入探討。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對隋朝短祚而亡的原因﹐有多種說法﹐而且至今不見意見趨同的跡象。
  隋朝斷送於煬帝的暴政﹐這是唐代君臣與史學家一致的看法﹐如唐太宗就常將隋煬帝的暴政作為一個反面例子﹐不斷舉一反三地教育大臣。這種煬帝暴政說也得到了後世許多學者的認同﹐是最為普遍的一種說法。許多人認為煬帝楊廣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他憑借其父文帝積累下來的大量民力和財富﹐得以無限制地施行暴政﹐任意揮霍﹐過著極其奢侈的生活。他在位僅短短14年﹐卻主持完成了東都洛陽的修建﹐大運河的開鑿﹐還三征高麗﹐三巡江都。沉重的搖役、兵役壓得人民喘不過氣來﹐他的奢侈生活和殘虐政治癒來愈凶狠地逼迫民眾陷入死地﹐最終導致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忍無可忍的農民向煬帝發動了大規模的反擊﹐消滅了這個可恥的浪子和暴君。作為這種觀點的一部分﹐有人更著重突出煬帝用兵高麗致亡的作用。這種觀點認為隋煬帝三次用兵高麗﹐使全國騷動﹐民怨沸騰﹐農民起義遍及京畿及關西、河北、山東、長江流域、嶺南各地。這是煬帝最大的失策﹐也是隋王朝滅亡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
  另一種說法認為﹐隋文帝楊堅雖然建立隋朝﹐統一中國﹐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有功之人﹐但他的獨裁統治對隋朝的速亡負有不可推卸的主要責任。史書載文帝天性沉猜… …不達大體… …唯婦言是用… …喜怒不常﹐過於殺戮。正是他的這些弱點﹐使隋帝國走向滅亡。楊堅初任周朝相國之時﹐為了收買人心﹐施行了比較寬大的法律﹐在建隋之初﹐制定並實施了著名的《開皇律》﹐不僅減輕了刑罰﹐還使刑網簡要。但文帝生性猜忌﹐經常會法外施刑﹐甚至在殿廷之上濫施刑罰﹐朝廷大臣在殿廷之上因一語之失而被當眾廷杖致死的不計其數。文帝還經常在《開皇律》外﹐頒布一些嚴酷的刑罰。如偷糧一升以上﹐要被處斬﹐家屬全部沒入朝廷充當奴隸。三個人合夥偷一個西瓜﹐會被就地處死﹐連審訊都免了。到文帝晚年﹐更是動輒殺人﹐草菅人命﹐毫無約束。如武官衣服、佩劍沒有穿戴整齊﹐就會被處死。可見文帝的行為已不亞於暴君所為。
  而文帝在用人方面也有致命的弱點﹐猜忌苛察﹐信受讒言﹐因此對於幫助過他開國建隋的舊臣﹐曾經患難與共的元老宿將﹐他都嚴加提防﹐並一一剷除﹐甚至是自己的長子都信不過﹐直至廢長立幼﹐壞亂家法。他聽信婦人讒言﹐貶斥忠臣高穎﹐重用小人楊素。楊素做事只為自身著想﹐而高穎則以大局為重﹐以治天下為己任。如果文帝能多採納高穎的意見﹐那麼隋朝可能不會如此迅速地走向滅亡。因此眾多研究者認為文帝的獨裁統治才是隋朝速滅的真正原因﹐煬帝的所作所為﹐只不過是在其父這條路上走得更遠罷了。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楊堅家庭關係﹐特別是楊堅與其妻子及與子女間的協調程度﹐影響了整個隋朝的命運。一開始﹐楊堅與其妻獨孤氏的關係十分融洽。與獨孤氏的結合﹐使他在宦海生涯中得到了強有力的支持。在獨孤氏的幫助下﹐楊堅奪取了政權﹐並出現了「開皇之治」的良好局面。夫妻倆感情很深。史載「高祖(楊堅)與后相得﹐誓無異生之子」﹐就是說文帝只與獨孤氏生子﹐不與別的女子生孩子﹐專寵皇后一人。但是﹐隨著統治的穩固﹐楊堅奢侈、荒淫的本質逐漸暴露﹐「誓無異生之子」的誓言使他感到了莫大的束縛。而獨孤皇后又生性嫉妒﹐容不得楊堅寵幸其他女人﹐想獨佔楊堅枕席之歡。楊堅私幸尉遲迥的孫女﹐皇后知道後妒火中燒﹐借楊堅上朝之機﹐將尉遲氏殺掉﹐引得楊堅大怒。他半夜獨自騎馬在山谷中飛縱二十餘里﹐仰天大歎自己雖貴為天子卻沒有一點自由。此後﹐帝后關係便逐漸從志同道合到貌合神離。
  文帝與獨孤皇后一共有五個兒子。長子楊勇在楊堅奪位之初給予他很多幫助﹐為楊堅順利取得帝位提供了一定的軍事上的保障﹐是楊堅政治上的得力助手﹐被封為太子。其餘四子分別被封為晉王、秦王、越王和漢王。隨著統一的完成﹐太子和諸王勢力的擴大﹐文帝漸感不安﹐總是利用一切機會抑制他們的勢力。終於鬧到廢太子楊勇﹐立次子楊廣﹐他的另兩個兒子也沒有好結果。三子因奢侈被免官﹐憂鬱而死。四子受楊廣誣陷﹐被文帝廢為庶人囚禁。文帝還將兩個兒子的部眾一併剷除。此時﹐在楊堅家庭關係中﹐夫妻離心﹐父子反目﹐家已不能稱之為家了。
  也有學者認為﹐隋速滅的原因是因為隋政權不是建立在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之後。這是將隋速亡放在歷史上短祚王朝的共性問題進行研究。有人認為漢、唐、明、清都因在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之後﹐故運作長久;而秦、晉、五代時期的梁、唐、晉、漢、周等﹐都因沒有經過農民起義﹐所以短命。沒有經過農民起義之後而建立的王朝帶有先天的不足。因為統治階級沒有受過沉重的打擊﹐也就不會有慘痛深刻的教訓﹐他們走上腐朽的道路也會比其他皇朝更快更容易。而且土地關係也因沒有大規模的起義得不到調整和緩和﹐地主與農民的關係更容易激化爆發。
  有人指出﹐隋代國家權利與私家權利的矛盾是隋朝滅亡的原因。部分研究者認為隋代國家權利與私家權利鬥爭的焦點是對戶口的爭奪。隋朝推行的政策使大量私家蔭戶成為國家編戶﹐觸及了世家大族的根本利益﹐因此激化了中央政府與世家大族的矛盾﹐成為隋亡的深層原因。
  有人認為隋朝速亡是統治集團內部矛盾加劇造成的。持這種觀點者指出﹐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十分劇烈﹐削弱了統治階級的力量﹐促進了階級矛盾的發展。庶族地主與士族地主之間勢力的消長﹐以隋中央政權為首的關隴地區地主集團與齊、陳舊境失勢士族地主之間矛盾的日益尖銳﹐以及煬帝即位後加劇了階級矛盾和統治集團內部矛盾﹐都是造成隋朝短祚的原因。一些人認為由於隋朝是通過宮廷政變的形式奪取政權的﹐所以確認隋為正統的思想觀念並未成為社會群眾的一般心理﹐尤其在地主階級內部﹐不少人認為隋朝是篡周而立的﹐當他們的利益不能得到滿足時﹐就相互勾結﹐反對隋政權。而隋煬帝改變關中本位政策﹐重用南人﹐引起北方權貴的不滿和反抗﹐在統治集團內部形成南北朝臣的對立和鬥爭﹐這也加速了隋朝的滅亡。
  有人認為隋朝滅亡的原因在國富。從文帝開始隋朝經濟政策的核心是增加國家財政收入﹐為此實行了重徵賦役、積糧於官、檢括戶口、輸籍定樣等措施﹐這些措施全然不顧封建經濟運動的客觀規律﹐使當時的各種社會矛盾迅速尖銳化﹐其中尤以封建統治集團和農民階級、中央政府和地方豪強的矛盾更為突出。在這兩大矛盾的夾擊下﹐隋王朝的滅亡是必然的結局。因此隋代經濟政策既是致富之因﹐又是亂亡之源。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隋二世而亡﹐與文、煬二帝的軍事改革密切相關。由於軍事改革中暴露出的弊端以及在改革中出現的許多矛盾和衝突﹐為政權的鞏固埋下了隱患﹐最終導致隋朝的滅亡。
  也有人指出﹐隋朝速滅是多種原因的結合﹐各種原因之間本身就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隋朝的滅亡說到底是水到渠成。
  一個統一的王朝﹐頃刻之間倒塌了﹐探討其原因是十分必要的。但誰知卻引出了這麼多不同的意見﹐仁者知者所見各不相同﹐實在是耐人尋味。看來這個歷史之謎仍有探討的必要.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