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兵燹錄] 毀掉大清的新軍嘩變:清廷未來的支柱為何要暴動

毀掉大清的新軍嘩變:清廷未來的支柱為何要暴動

甲午戰爭中,中國慘敗於島國日本,李鴻章經營多年的北洋海軍全軍覆沒,盛極一時的淮軍與湘軍也迅速瓦解,清朝軍制的落後充分暴露出來,引發了許多官員對於改革軍隊的思考並紛紛提出建議。清廷也覺察到日本是採用西方的訓練方法在編練軍隊,便決定編練新式陸軍取代淮、湘舊軍,以捍衛岌岌可危的清王朝政權。但正是這支新軍力量,成為後來辛亥革命多次起義中的主力,繼而變成了清王朝的掘墓人。
  武昌首義、辛亥革命的主體是湖北新軍,而湖北新軍是清末重臣張之洞用了十多年心血訓練的一支近代軍隊。而參與逼宮,徹底推翻清王朝的是袁世凱的北洋新軍。這兩支新軍曾號稱南北兩大新式軍隊。
  1903年,清政府以推行「新政」的名義,設立練兵處,由奕劻任總理,袁世凱為會辦,而後由練兵處制定陸軍軍制,各省設督練公所,準備用十年或更長時間在全國編練新軍三十六鎮,每鎮包括步、馬、炮、工程、輜重等兵種,每鎮總人12500餘人,由統制率領。

  新軍的士兵採取募兵制,應募士兵在年齡、體格、文化程度等方面有較嚴格的規定。中下級軍官多由國內各武備學堂的畢業生充任,也任用一些學習軍事的歸國留學生,或文化素質比較高、眼界開闊的優秀人才。
  在這之前,清王朝的軍隊主要是八旗兵和綠營軍。八旗兵長期養尊處優已喪失了戰鬥力,綠營軍後來也腐朽、衰弱下去。士兵在人們心中的形象往往負面、猥瑣且醜陋,民間甚至流傳著「好男兒不當兵」的說法。
  所以,清政府在創建新軍之初就很注重軍人的文化素質,識字的士兵更容易得到提拔。1905年科舉制度廢除後,參軍便成為年輕人不錯的選擇,更多的讀書人加入軍隊。新軍士兵樹立了有知識、有文化、有志氣的良好形象,集中了一批當時的社會精英。
  到辛亥革命前夕,清政府的新軍已編成十三鎮。北洋新軍六鎮為中央軍,各省新軍為地方軍。由張之洞一手訓練的湖北新軍就屬於地方軍系統。張之洞重視士兵素質水平,將「識文斷字」與「通文理」作為招募士兵的原則之一,使得湖北新軍成為當時兵員文化素質最高的一支新軍。不僅如此,張之洞選送的優秀留學生歸國後,大多在新軍中擔任軍官。這些「海歸」在軍中任職,不僅提升了部隊的整體素質,也使這支新軍更加容易接受新的思想。
  袁世凱訓練新軍一切按照德國軍隊的制度進行,教官主要是德國人,吸引了不少青年才俊參軍入伍,新軍規模隨之擴大至7000人。
  從1901年起,袁世凱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和練兵大臣後,大肆擴充軍事實力,開始編練「北洋常備軍」。徐世昌、段祺瑞、馮國璋、唐紹儀、曹錕、張勳、吳佩孚等風雲一時的傑出人物皆出自其門下。
  新軍這支強大的軍事力量早在1898年清廷一次政治風波中,就被維新派盯上了。譚嗣同曾經夜訪袁世凱,希望他出於大義動用軍隊包圍頤和園,劫持慈禧太后。袁世凱卻說:「我平時訓練軍隊總是教以君臣大義,告訴他們皇上和皇太后如何偉大,你譚大人現在讓我去命令他們將皇太后抓起來,我這個命令一下達,他們很可能就先將我袁某人給抓了起來。」

  袁世凱的說法證明,當時新軍不屬於國家,只忠於皇太后,不在政治上保持中立。
  然而,忠於清廷的新軍,為什麼到了關鍵時刻沒有成為大清王朝的「忠誠衛士」,反而成為大清王朝的掘墓人呢?
  清廷設置的軍隊不屬於國家而屬於清廷,有利於清廷對軍隊的直接控制,有利於培養軍隊將領的忠誠。然而,問題在於,軍隊如果不屬於國家,不在政治上中立,軍隊在訓練軍事的同時,總是進行政治上的灌輸,這實際上是一把雙刃劍。
  這種灌輸無疑打開了另外的一扇門,那就是朝廷可以向新軍灌輸忠於皇帝忠於皇太后的思想,革命黨人就可以在軍隊中宣傳皇上和皇太后罪大惡極,是革命的對象。這些新軍士兵具有一定的文化修養,容易受到新思潮的影響,當他們漸漸發現現實真相後,容易走向另一個極端。
  這實際上正是湖北新軍在武昌首義之前幾年間的真實寫照,那時湖北新軍中流行著一種對國家政治普遍的關心和憂慮,特別是中下級軍官和士兵對官方的宣傳總是將信將疑。清廷難以抵消革命黨人對新軍的宣傳,在新軍軍人心目中的合法性也漸漸地失去。
  而革命黨人在確立了發動新軍參加革命的目標後,就著手對新軍進行了高密度的滲透。武昌首義是由湖北新軍發動的,當時這支新軍中軍官思想較為先進,普通士兵同樣思想開明,這使得湖北新軍成為首先支持湖北革命團體的清廷軍事力量。武昌當時主要有共進會和文學社兩個革命組織。在經過大量的宣傳、組織工作後,截至辛亥革命前夕,約有10000人的湖北新軍中直接加入革命團體的就有2000多人,還有近4000人支持革命。
  就這樣,原本以維護清廷統治為目而建立起來的新軍,反而以清王朝掘墓人的身份被載入了史冊。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