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最任性的王朝,最個性的帝王

最任性的王朝,最個性的帝王

  明崇禎17年3月17日(1644.4.23),李自成的義軍在隆隆的炮聲中攻城更急。傍晚時分,守城總管、宦官曹化淳打開彰儀門(今廣安門)獻城投降,義軍進佔外城。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位宦官竟是崇禎最信賴的重臣。
  24日,看到大勢已去的崇禎,讓永王和定王兩個皇子化裝成平民,逃出了紫禁城,並命令周皇后自殺。接著,他又衝進寧壽宮,親手殺死了親生女長平公主和昭仁公主。在昏暗的夜色中,他帶著一批太監衝出宮門,逃命去了。他們出東華門,至朝陽門,又奔安定門… …在城內兜了一圈,都被他的臣僚擋了回來,只得重返宮中。
  25日凌晨,崇禎帝登上鐘樓,鳴鐘召集百官,但無一人前來。眾叛親離的崇禎帝與宦官王承恩一起溜出紫禁城,登上了後面的萬歲山(今景山)。三天後,人們在壽皇亭發現了崇禎的屍體。只見崇禎亂髮覆面,一隻腳光著,與王承恩相對縊死。有人不忍目睹此慘狀,遂將他葬在了3個月前死去的田貴妃墓中即現在的思陵。就這樣,明朝的統治覆滅了。
  本文盤點明朝16位皇帝。其中不包括明太祖朱元璋追尊的德祖、懿祖、熙祖、仁祖;明世宗朱厚熜追尊的睿宗;以及南明時期的隆武帝、弘光帝、永歷帝等。
  明太祖朱元璋(1328.10.21~1398.6.24),字國瑞。原名重八,後取名興宗。濠州鍾離人。明朝開國皇帝。幼時甚貧困,曾為地主放牛。至正四年,入皇覺寺。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元朝暴政,至正十六年(1356)諸將奉朱元璋為吳國公。元至正十六年(1356),攻佔集慶路後改為應天府。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擊破各路農民起義軍後,於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後結束了蒙元在中國的統治。先後平定四川、廣西、甘肅、雲南等地,建立了全國統一的封建政權。為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洪武十三年(1380年),誅殺丞相胡惟庸,廢丞相。設承宣佈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三司分掌權力。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病逝於南京,享年71歲,廟號太祖,謚號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南京明孝陵。
  明惠帝朱允炆(1377.12.5~?),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孫,懿文太子朱標第二子,年號「建文」,在靖難之變後下落不明。時駙馬都尉梅殷在軍中,從黃彥清之議,為發喪,追諡孝愍皇帝,廟號神宗,壬午以後謚不行,至南明弘光元年七月,以與顯皇帝廟號復,改上廟號惠宗,謚號為嗣天章道誠懿淵功觀文揚武克仁篤孝讓皇帝。清朝乾隆元年上謚號為恭閔惠皇帝,後世一般以其年號而稱建文帝。
  明成祖朱棣(1360~1424),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於應天,時事征伐,受封為燕王,後發動靖難之役,起兵攻打侄兒建文帝。1402年奪位登基,改元永樂。他五次親征蒙古,鞏固了北部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統一與完整。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友好往來。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1421年遷都北京,對強化明朝統治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在位期間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史稱「永樂盛世」。他一生文治武功赫赫。然而他多疑好殺,在靖難之役後將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建文帝親信誅殺並滅門,耿炳文、盛庸、鐵鉉等眾多建文舊臣舊將被處死或受到迫害自殺身亡,後來又殺瞭解縉等大臣,他去世後有16妃和數百宮女生殉,遭到後世詬病。原廟號太宗,後由明世宗改為成祖,謚號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葬於十三陵之長陵。
  明仁宗朱高熾(1378~1425),明代第四位皇帝,明成祖朱棣長子。永樂二十二年(1424)八月登基,次年改元「洪熙」。他生性端重沉靜,言行識度,喜好讀書。由於他的儒雅與仁愛深得皇祖父朱元璋的喜愛。但身形較胖,導致身體較弱。在位期間發展生產、與民休息,為「仁宣之治」打下基礎。於洪熙元年(1425)五月暴死,在位僅十月,終年47歲。廟號仁宗,謚號敬天體道純誠至德弘文欽武章聖達孝昭皇帝。葬於十三陵獻陵。
  明宣宗朱瞻基(1398~1435.1.31)漢族,明朝第五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熾長子,幼年就非常受祖父與父親的喜愛與賞識。永樂九年(1411)被祖父明成祖朱棣立為皇太孫,數度隨成祖征討蒙古。洪熙元年(1425)即位。宣德元年(1426年)平定漢王朱高煦叛亂,他和其父一樣,比較能傾聽臣下的意見,聽從閣臣楊士奇、楊榮等建議。明宣宗當政十年,重點在治理內政方面。主動從交阯撤兵,節省了財力,減輕了人民的負擔,促進了中國各族人民與交阯的交流。派遣鄭和第七次下西洋。宣宗整頓統治機構,在用人方面限制入仕人數,實行保舉和欠任。宣宗實行了一些減輕民困的措施。宣德帝又是一個喜歡射獵、美食、斗促織(蟋蟀)的皇帝。宣德十年(1435年),朱瞻基死於乾清宮,時年38歲,謚號憲天崇道英明神聖欽文昭武寬仁純孝章皇帝。廟號宣宗。葬北京昌平景陵。
  明英宗朱祁鎮(1427.11.11~1464.2.23),明朝第六位皇帝。明宣宗長子。9歲即位,年號正統。即位初大事權歸太皇太后張氏,以三楊主持政務,繼續推行仁宣朝各項政策,社會經濟有所發展。張氏死後,三楊去位,寵信太監王振,振遂廣植朋黨,啟明代宦官專權之端。十四年,瓦剌入犯,聽從王振之言親征,抵土木堡兵敗被俘。郕王朱祁鈺被擁立為帝,改元景泰。元年(1451),英宗被釋回京,軟禁於南宮。八年,石亨等發動奪門之變,英宗復位,改元天順。廟號英宗,謚號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睿皇帝。死後葬於十三陵之裕陵。
  明代宗朱祁鈺(1428~1457),明朝第七位皇帝。明宣宗朱瞻基皇二子,明英宗朱祁鎮弟,明英宗被蒙古瓦刺軍俘去之後繼位,重用于謙等人組織北京城保衛戰,打退了瓦剌的入侵。即位後整頓吏制,使吏治為之一新。英宗放回後被其冷落對待,這是他政治上的一大敗筆。在位8年,病中因英宗復辟被廢黜軟禁而氣死,終年30歲。憲宗時尊其謚號為恭仁康定景皇帝。葬於北京市郊的金山口,明朝諸藩王的墓地。南明時加謚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顯德崇孝景皇帝,廟號代宗。
  明憲宗朱見深(1447.12.9~1487.9.9),明朝第八位皇帝。明英宗長子。初名朱見浚。景泰三年(1452)被廢為沂王,天順元年(1457),英宗復辟,又被立為皇太子,改名朱見深。於天順八年(1464)登基,年號成化。初年為于謙平冤昭雪,恢復景帝帝號,又能體諒民情,勵精圖治。在位末年,好方術,終日沉溺於後宮與比他大19歲的萬貴妃享樂,並寵信宦官汪直、梁芳等人,以至奸佞當權,西廠橫恣,朝綱敗壞。成化二十三年八月(1487)駕崩,時年41歲。廟號憲宗,謚號繼天凝道誠明仁敬崇文肅武宏德聖孝純皇帝。葬於十三陵茂陵。
  明孝宗朱祐樘(1470.7.3~1505.5.7),明朝第九位皇帝,明憲宗第三子,生母孝穆紀太后。在位期間,即位後努力扭轉憲宗時朝政腐敗狀況,驅逐奸佞,勤於政事,勵精圖治,驅除宮內奸臣,任用王恕、劉大夏等為人正直的賢臣,使明朝再度中興並發展為盛世。史稱「弘治中興」。朱祐樘因病英年早逝,享年36歲。廟號孝宗,謚號達天明道純誠中正聖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葬於北京明十三陵泰陵。
  明武宗朱厚照(1491~1521),明朝第十位皇帝,明孝宗嫡長子,母親張皇后,公元1505年—公元1521年在位,明武宗是歷史上很有爭議的一位皇帝。以往很多人認為他荒淫暴戾、怪誕無恥,是少見的無道昏君。然而通過近些年來歷史學界的研究,人們對武宗的認識有所改變,有人認為他追求個性解放,追求自由平等,為人卻又平易近人、心地善良,是極具個性色彩的一個人。廟號武宗,謚號承天達道英肅睿哲昭德顯功弘文思孝毅皇帝,葬於北京十三陵之康陵。
  明世宗朱厚熜(1507~1566),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憲宗庶孫,明孝宗之侄,明武宗堂弟,興獻王朱佑杬嫡子。1521年–1566年在位,在位45年(在位時間之長在明代皇帝中僅次於其孫子明神宗),年號嘉靖。早期整頓朝綱、減輕賦役,對外抗擊倭寇,後史譽之謂「中興時期」。但不久與楊廷和等朝臣在議父興獻王尊號的問題上發生爭論,史稱「大禮議」之爭。後期崇信道教,並癡迷於煉丹,致使後來發生「壬寅宮變」,從此不再理政。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駕崩,終年60歲。廟號世宗,謚號欽天履命英毅聖神宣文廣武洪仁大孝肅皇帝。葬於北京十三陵之永陵。
  明穆宗朱載垕(1537~1572),明朝第十二位皇帝。明世宗第三子,明世宗病死後繼位。少年因其母緣故不得父皇寵愛。登基後內憂外患使他關心朝局,對他登極後處理政務有著較大的影響。倚靠高拱、陳以勤、張居正等大臣的鼎力相助,實行革弊施新的政策。但沉迷媚藥,也服這些媚藥助興,導致不理朝政。朱載垕在位6年,病崩,終年36歲。廟號穆宗,謚號契天隆道淵懿寬仁顯文光武純德弘孝莊皇帝。葬於十三陵昭陵。
  明神宗朱翊鈞(1563~1620)漢族,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第三子。隆慶二年立為皇太子,隆慶六年,穆宗駕崩,10歲的朱翊鈞即位,次年改元萬曆。登基初期,面臨內憂外患,由內閣首輔張居正主持萬曆朝新政。親政初期,他勤於政務,在軍事上發動了「萬曆三大征」,平定了哱拜叛亂和楊應龍叛亂,對外幫助朝鮮擊敗侵朝日軍。後期不理朝政,經常罷朝。女真在東北迅速崛起,在薩爾滸之戰中擊敗明軍。此後,明朝國勢衰微。朱翊鈞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廟號神宗,謚號范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葬十三陵之定陵。
  明光宗朱常洛(1582.8.28~1620.9.26),漢族,明代第十四位皇帝,在位一個月。明神宗萬曆帝長子。朱常洛是明代傳奇色彩最濃的一位皇帝,明宮三大疑案都與他有關,萬曆皇帝並不喜愛這位太子,他的位置曾一度岌岌可危,苦熬了三十九年之後,他終於得到了夢寐以求的皇帝寶座,但是就在他即位的第三十天清晨,這位剛要展翅高飛的皇帝就莫名其妙地去世了。廟號光宗,謚號崇天契道英睿恭純憲文景武淵仁懿孝貞皇帝,葬於十三陵慶陵。
  明熹宗朱由校(1605~1627),明朝第十五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長子,光宗在位僅29天因「紅丸案」而暴斃,朱由校經過「移宮案」風波,為群臣擁立繼位。因其父不得祖父明神宗的寵愛,他自幼也備受冷落。少少文化,好木技。萬曆帝臨死前才留下遺囑,冊立其為皇太孫。16歲即位,登基後後金威脅日益嚴重,內部宦官干政愈演愈烈,明朝民生凋敝、日薄西山。後因意外落水成病,1627年因服用「仙藥」而死,終年23歲,遺詔立五弟信王朱由檢為帝,即後來的明思宗。廟號熹宗,謚號達天闡道敦孝篤友章文襄武靖穆莊勤悊皇帝,葬十三陵之德陵。
  明思宗朱由檢(1611.2.6~1644.4.25),明朝第十六位皇帝,明朝亡國之君。明光宗第五子,明熹宗異母弟,母為淑女劉氏。於天啟二年(1622)年被冊封為信王。1627年-1644年在位,年號崇禎。即位後大力剷除閹黨,勤於政事,節儉樸素,並六下罪己詔,是位年輕有為的皇帝,但其性格剛愎自用。在位期間農民起義猖獗,關外清朝勢大,已處於內憂外患交集的境地,加之其性格原因使其在施政和用人方面屢屢出錯而加速了明朝的滅亡。1644年,李自成軍攻破北京後,於煤山自縊身亡,為江山社稷而死,終年35歲,在位17年。廟號思宗,後改毅宗、懷宗。清朝上謚號守道敬儉寬文襄武體仁致孝莊烈愍皇帝,南明弘光帝上謚號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葬於十三陵思陵。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