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外夷傳奇] 拜占庭帝國官方意識形態中的對外戰爭觀念

拜占庭帝國官方意識形態中的對外戰爭觀念

  在中古時期﹐宗教信仰與對外戰爭之間關係密切。在一些情況下﹐對外戰爭的發動和推進藉以宗教信仰的名義﹐其中最著名的是公元7~8世紀阿拉伯帝國的擴張﹐以及11~13世紀的西歐十字軍運動。鑒於這兩大系列戰爭背後蘊含的深刻宗教思想﹐現當代學界從20世紀初開始便習慣將它們稱為「神聖戰爭」(Holy War)。與之相比﹐千年帝國拜占庭雖然被稱為普世基督教帝國﹐但拜占庭官方文獻中關於宗教與戰爭之間關係的認識卻相對模糊。拜占庭帝國發動的對外戰爭是否屬於神聖戰爭的範疇﹖拜占庭帝國統治階層對於對外戰爭中宗教作用的理解﹐又是否與阿拉伯帝國擴張、十字軍東征運動中的宗教宣傳話語存在本質上的差異﹖
  圍繞上述問題﹐國際學術界自20世紀90年代起展開了激烈的爭論﹐至今仍未能達成共識。1991年﹐希臘雅典大學教授高莉婭(Athena Kolia-Dermitzaki)將其博士學位論文《拜占庭的「神聖戰爭」﹕宗教戰爭的理念與宣揚》付梓出版﹐提出拜占庭式「神聖戰爭」(bellumsacrum)的概念。她在這部書中將拜占庭的戰爭理念與阿拉伯的「吉哈德(jihād)」和西方的十字軍東征作比較﹐指出拜占庭帝國內也存在著一種「神聖戰爭」的理念﹐為了打擊不同信仰的敵人﹐有時會強調與敵人在宗教信仰方面的差異﹐可以稱為拜占庭式的「神聖戰爭」。
  高莉婭以「神聖戰爭」來概括拜占庭對外戰爭性質的提法﹐在國際拜占庭學界掀起激烈討論。她的觀點得到一部分學者的支持﹐例如英國著名拜占庭學家馬格達林諾(P. Magdalino)將12世紀拜占庭皇帝曼努埃爾一世·科穆寧對塞爾柱突厥人發動的遠征視為拜占庭「神聖戰爭的開始」﹐稱之為「拜占庭人的十字軍東征」﹔科爾巴巴(T. Kolbaba)、瑞根(G. Regan)等學者也表達了相似的看法。拜占庭軍事史專家哈爾登(J. Haldon)則認為﹐拜占庭帝國的國教是基督教﹐拜占庭人自視為天選之民﹐因此拜占庭帝國發動和參與的一切對外戰爭都是神聖戰爭。
  但是﹐更多的學者否認拜占庭帝國存在所謂的神聖戰爭觀念。美國芝加哥大學學者凱基(W.E. Kaegi)在為高莉婭的專著所撰寫的書評中﹐提出質疑其「神聖戰爭」用法的兩點理由﹕第一﹐拜占庭國家發動和組織戰爭的主體是帝國政府而非教會﹔第二﹐拜占庭教會不會向提供軍事服務、在戰爭中犧牲的將士許諾宗教報償。P.亞諾普魯斯(P. Yannopoulos)評論道﹕「拜占庭人從未開展過擴張基督教的軍事行動﹐拜占庭皇帝伊拉克略、尼基弗魯斯二世和約翰一世的對外征戰被(高莉婭)認為具有神聖戰爭屬性﹐然而它們均不具備西方十字軍運動的要素。」以伊柯諾米底斯(N. Oikonomides)、拉伊烏(A. Laiou)和斯圖萊提斯(I. Stouraitis)為代表的一類反對意見則認為﹐在拜占庭帝國內盛行的戰爭倫理是正義戰爭(bellumjustum)理念﹐這是由拜占庭的政治思想以及皇帝在帝國中扮演的角色所決定的﹐在正義戰爭理念佔據主導地位的情況下﹐神聖戰爭的理念未能在拜占庭帝國中發展起來。還有一類反對意見從教會文本出發﹐指出拜占庭教會文獻宣揚和平、反對戰爭﹐認為和平的思緒和心態是連接人與上帝的紐帶﹐因此拜占庭教會不具備將宗教教義作為戰爭宣傳的基礎。
  上述西方學者之所以在「神聖戰爭」是否適用於拜占庭歷史語境這一問題上產生爭議﹐最主要的原因在於雙方無法就「神聖戰爭」的界定標準達成共識。例如拉伊烏強調在神聖戰爭的語境中﹐戰爭的發動必須由宗教權威來宣告﹐也只有宗教權威才有權赦免參戰將士的罪惡或是給予其「殉道者」的稱號。斯圖萊提斯明確指出﹐神聖戰爭應具備兩大核心要素﹐一是發動戰爭的合法性來源是神的意願(deus vult)﹐二是戰爭被宣傳為使異教或異端信仰者皈依或毀滅的一種手段﹐在此基礎上﹐參戰的信徒將滌除罪惡、得以贖罪(remissio peccatorum)。他認為如果以上述標準來判斷﹐拜占庭的對外戰爭並不具備神聖戰爭的特質。而在著述出版21年後回應反對意見的文章中﹐高莉婭本人強調﹐當她將「神聖戰爭」這一詞彙運用到拜占庭帝國的語境中時﹐刻意為之加上了引號﹐意在說明拜占庭的戰爭理念還是有別於阿拉伯人和西歐十字軍的﹐只是許多學者忽視了這一引號的內涵。
  這場爭論的焦點﹐是作為一種學術概念來使用的「神聖戰爭」。它是誕生於現代的學術概念﹐首先出現在20世紀初的德語學界。1901年至1916年間﹐德國的閃米特語言專家施瓦利(Friedrich Schwally)使用德語的「神聖戰爭」(der heiliger Krieg)一詞來描述聖經舊約中的戰爭和「吉哈德」﹐這一提法後來逐漸被研究中古阿拉伯帝國擴張史和西歐十字軍運動史的學者廣泛接納、使用。
  但「神聖戰爭」作為一種由後世學者構建的概念﹐它能否用來闡釋拜占庭帝國的戰爭觀﹖一方面﹐回歸拜占庭時期的歷史文獻進行考察﹐會發現其中的確存在著「神聖戰爭」的表述。但這些中古文本中的「神聖戰爭」或指國家和教會之間的對抗﹐或言教會內部的鬥爭﹐再或是精神領域的克制和禁慾﹐其中沒有一種是與當代學界所討論的、對外戰爭中所涉及的神聖戰爭理念相關。另一方面﹐在近30年的學術討論中﹐「高莉婭命題」的反對者和支持者在闡釋能否用「神聖戰爭」描述拜占庭帝國的對外戰爭時﹐對這一概念本身的確存在著不同的理解﹐由此給出了不同的評定標準﹐進而導致在這一問題上產生分歧。大多數學者認為應該從狹義的角度出發﹐將「神聖戰爭」視作一個特定的術語﹐以7~8世紀阿拉伯帝國擴張和11~13世紀十字軍東征過程中的戰爭動員和作戰實踐為典型﹐其特點是賦予暴力、血腥的戰爭以聖潔的屬性﹐將戰爭的緣起解釋為上帝對抗異教徒的意願﹐並將戰爭理解為能夠為參戰者提供精神獎勵的宗教實踐。但也有少數學者仍然堅持對「神聖戰爭」的語義進行拓展﹐給予這一早先約定俗成的學術概念以更廣泛的內涵﹐在一定程度上類似於宗教戰爭這一更具包容性的術語。
  除了「神聖戰爭」概念使用的分歧以及對定性討論的執念﹐兩派之間的矛盾似乎並非不可調和。「高莉婭命題」的擁護者看到了拜占庭對外戰爭觀念中的基督教元素﹐而其反對者則強調了拜占庭戰爭觀念中的世俗性和政治性。兩派學者的探討均為我們更為全面地認識拜占庭帝國對外戰爭的理念提供了紮實的基礎。我們認為﹐政治內核與世俗基礎﹐以及宗教信仰的元素﹐同時構成了拜占庭帝國對外戰爭理念的一般特徵。
  對拜占庭歷史文獻中政治、戰爭和宗教關係的考察具有一定的意義﹐從歷史的維度來看﹐有助於我們理解中古時期地中海世界的分裂、明確基督教東西部教會在中古歷史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分歧﹔從現實的層面而言﹐或可為我們理解宗教與戰爭的辯證關係﹐分析當今世界宗教衝突是否具有必然性提供一份歷史的參鑒。

TOP

發新話題
最近訪問的版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