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中國歷朝歷代禁酒令

中國歷朝歷代禁酒令

  世界上最早的酒起源於何時何地﹐現在已無法考證。一種傳說是酒的最早發明人是杜康﹐曹操曾在《短歌行》中寫道「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在漢代已經將「杜康」作為酒的代名詞﹐這種稱謂一直流傳至今。
  還有一種說法﹐酒是一個叫「儀狄」的女子發明的。據《戰國策》記載﹕「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對此﹐在《太平御覽》中也有同樣記載﹐「儀狄始作酒醪﹐變五味。」從《戰國策》的角度看﹐是「帝女」命令儀狄做的酒﹐按照現在知識產權法的說法﹐「帝女」才是酒的權利人﹐儀狄造酒行為實際是一種「職務行為」﹐所以﹐在中國上古時期﹐掌管釀酒的官員也多被統稱為「儀狄」。
  不管怎麼講﹐中國都是公認的世界上最早發明酒的國家。伴隨著酒的產生﹐禁酒令也成為最古老的法令進入了歷史舞台。世界上最早的禁酒令出現在中國﹐幾乎是伴隨著酒的產生而同時出現的。據《戰國策》記載﹐「帝女」即堯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將儀狄釀的酒進獻給禹﹐大禹品嚐後覺得很好喝﹐並說到「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於是下了一道手諭﹐詔令儀狄不要再釀酒了。
  大禹作為中國第一個王朝夏的高祖﹐他發佈的禁酒令對後世並沒有起到任何警示作用。據記載﹐夏桀「做瑤台﹐罷民力﹐殫民財﹐為酒池糟。縱靡靡之樂﹐一鼓而牛飲者三千人」﹐夏桀最終因貪杯而丟了天下。然而﹐繼任統治的殷商﹐也沒有擺脫縱酒亡國的命運﹐紂王「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最多一次竟然連喝了七天七夜。
  商亡於紂後﹐周武王為了爭取前朝遺老的支持﹐將商紂王的兒子武庚在朝歌封了國﹐同時為了防止他復辟﹐在旁邊又加封了邶、鄘、衛三國以加強監督﹐被稱為「三監」。武王旋即死去﹐剛滿13歲的成王即位﹐這使得比他年長的很多諸侯心懷不滿。原本是用來監督武庚的「三監」﹐此時竟然扶植武庚召集殷商遺老叛亂。叛亂被周公鎮壓後﹐引起了周王室的思索﹐為什麼原本忠義雙全的「三監」會叛亂呢﹖除了權力之爭以外﹐一定是過分的飲酒使他們昏了頭。周公和成王認為禁酒令勢在必行﹐於是歷史上第一個禁酒令的成文法《酒誥》形成了。因為衛國是原商朝統治核心區域﹐此地民俗民風大多以酒為樂﹐所以這篇禁酒的法令是針對新封在衛國的「康叔」所做﹐告誡他切不可放縱飲酒誤國誤己。
  《酒誥》主要包括幾個方面﹕第一﹐只有祭祀的時候才可以飲酒。「惟天降命﹐肇我民﹐惟元祀。天降威﹐我民用大亂喪德﹐亦罔非酒惟行﹐越小大邦用喪﹐亦罔非酒惟辜。」說的就是飲酒誤國的原因是酒後「喪德」﹐這已經被前代和本朝所驗證。第二﹐飲酒之時需要用道德約束自己不要喝醉﹐做到「德將無醉」﹐有德行的人是不會放任自己喝醉的。第三﹐要減少釀酒﹐愛護糧食。「惟曰我民迪小子惟土物愛」﹐這裡說的「土物」就是指莊稼﹐糧食用來釀酒是一種浪費。最後﹐《酒誥》還對商朝遺老和百姓做了告誡﹐讓他們愛護糧食不要飲酒﹐對於隨便聚眾飲酒者﹐一旦抓到就要殺掉。從《酒誥》可以看出﹐這個禁酒令立法目的有兩個﹕一是防止誤國﹐二是保護糧食。懲罰措施也很嚴厲極刑。《酒誥》在中國歷史上影響很大﹐成為以後歷代禁酒令所遵循的典範。
  西周以後﹐中國歷朝歷代出於各種目的﹐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禁酒令。漢初﹐丞相蕭何曾頒布法令「禁群飲」﹐「三人以上無故群飲酒﹐罰金四兩」。這主要是為了防止民間私鬥﹐節省釀酒糧食。到了三國時期﹐各路勢力的禁酒令一時間五花八門﹐層出不窮﹐出現了很多趣事。
  劉備剛入蜀之時﹐為了籌措軍糧﹐頒布了嚴厲的禁酒令﹐禁止民間釀酒。《三國誌·簡雍傳》記載﹐劉備和簡雍在路上溜躂的時候﹐偶然看到一農戶家存有釀酒工具﹐劉備大怒﹐準備將這家人治罪。為勸諫劉備這過於嚴苛的做法﹐簡雍手指路邊行走的一對男女﹐說他們欲將成奸﹐主公何不治罪﹖劉備不解。簡雍答道﹐此男女身藏成奸之器﹐這與因藏有釀酒之器而被治罪是一個道理。劉備大笑﹐於是將私藏釀酒工具的農戶放了。
  呂布偷襲劉備得了下邳城﹐卻被曹操軍隊團團包圍。為防止諸將飲酒誤事﹐呂布特別頒布了禁酒令﹐軍中任何人不得飲酒。他手下大將侯成等人因找到了走失的馬匹﹐私自釀酒並進獻呂布﹐以示慶祝。不料呂布翻臉不認人﹐將釀酒的諸將統統責打一頓。侯成等將軍因此心懷怨念﹐趁呂布睡覺之時將其捆綁﹐然後獻城投降。呂布做夢都沒想到﹐自己竟然會因為禁酒令得罪了諸將﹐淪為階下囚。
  同時代的曹操也因為糧食問題和整頓民風﹐下決心頒布禁酒令。結果禁酒令剛下﹐少府孔融就第一個跳出來反對。孔融是孔子後裔﹐本是一路諸侯﹐投靠曹操後一直桀驁不馴。他雖然才高八斗卻是個酒徒﹐曾寫下﹕「歸家酒債多﹐門客粲幾行。高談驚四座﹐一夕傾千觴」的豪放詩句。
  孔融對禁酒令的反對﹐不僅表現在朝堂之上大吵大嚷﹐而且還專門寫了一篇浩浩蕩蕩的文章《論酒禁書》﹐公開發表以取笑曹操﹐他以列舉的方式反對禁酒令﹕天上有叫「酒旗」的星斗﹐地上有叫「酒泉」的郡城﹐禁酒難道要將天上的星斗和地上的酒泉郡都改名麼﹖樊噲借酒勁救沛公﹐沛公借酒勁斬白蛇﹐景帝和袁盎也都好喝酒﹐屈原倒是不喝酒﹐結果在楚國遭到厄運。所以﹐孔融得出結論﹕「由是觀之﹐酒何負於政哉!」。
  此文一出﹐曹操也立即發表文章回擊﹐以列舉歷朝歷代亡國之君嗜酒亂政作為反駁。孔融又寫了一篇更加犀利的文章予以回應﹕歷史上曾有君主因為過於仁愛和謙讓導致亡國的﹐是不是也要禁止仁愛和謙讓呢﹖當年魯國因為過於崇尚文學而滅亡﹐是不是就要禁止人們寫字呢﹖夏朝和商朝都是因為寵愛女人而滅亡﹐是不是就要禁止結婚呢﹖對此﹐曹操無言以對。雖然﹐對禁酒令的爭論使得孔融最終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但這幾篇禁酒和反禁酒的錦繡文章卻流傳千古﹐成為禁酒史上的花絮。
  中國歷史上還廣泛存在一種禁酒令﹐不單為了節省糧食﹐而且是為了增加國家財政收入。最早對酒課以重稅的人當屬商鞅﹐他沒有明文禁止釀酒和賣酒﹐但提出政府要對酒加收十倍成本的賦稅。所以酒對於秦國的老百姓來說﹐有點太過奢侈了。到了漢武帝天漢三年之時﹐為了解決日益增長的軍費開支﹐漢武帝宣佈施行變相的禁酒令「榷酒」制度﹐即酒要政府專賣﹐禁止民間釀酒和賣酒。漢武帝依靠「賣酒」換來的軍費南征北戰﹐建立了不朽的功勳。
  榷酒制度發展到後來﹐又演變成「稅酒」制度。榷酒指的是官府全部買辦﹐而稅酒則由民間商家經營﹐政府只負責收稅。縱觀中國歷朝歷代的禁酒令都是在禁酒、榷酒和稅酒三個制度之間徘徊。漢武帝首創的榷酒制度施行了17年﹐後來因為無法控制民間走私而改成稅酒制度﹐到王莽篡漢時﹐又將稅酒改回到榷酒﹐劉秀打敗王莽後﹐再次恢復了稅酒制度。到兩晉南北朝時期﹐兩種制度交替並存。
  隋朝統一後﹐國力大增﹐政府已經不需要從酒中與民爭利了﹐於是在開皇三年﹐文帝廢除了酒類專賣制度﹐甚至連政府釀酒的「酒坊」都廢棄了﹐將釀酒和喝酒的權利還給了百姓。唐朝也是一樣﹐強大的國力給百姓提供了很高的生活標準﹐就是這個時代出現了「昔日長安醉花柳﹐五侯七貴同杯酒」的酒仙李白。安史之亂摧毀了盛唐的強大﹐唐德宗為籌措軍費於782年重開了榷酒制度﹐直至唐朝滅亡。
  從此以後﹐榷酒制度成為常態﹐在宋代甚至出現了專門主管賣酒的「官監酒務」一職。在宋代﹐能賣酒的有兩種酒戶﹐一是政府本身﹐即國營酒莊﹐二是持有執照的民間酒戶。這就出現了很多官商勾結的酒莊﹐比如《水滸傳》中蔣門神強搶施恩的「快活林」就應屬此類﹐施恩父子本是公務人員﹐卻私自開設酒莊﹐生意好的原因就是擁有酒類專營的權利﹐不僅自己可以釀﹐可以賣﹐而且還可以將酒轉賣給別的酒家。從《水滸傳》中看﹐宋代酒家並不少﹐甚至可以說是隨處可見﹐但是﹐真正有權利自己釀酒的卻沒有多少﹐那些酒家也只能算是「二道販子」﹐將酒從有執照的酒店買來﹐再販賣而已。
  元代的禁酒令很有意思﹐因為成吉思汗最討厭飲酒誤事﹐所以﹐元代前期對民間的禁酒令非常嚴苛。元世祖在1283年宣佈嚴禁私人釀酒、賣酒﹐「有私造者﹐財產子女入官﹐犯人配役」﹐在1290年又將處罰變更為「犯者死」。但是﹐元後期以後禁酒令開始放開﹐於是各類酒館又開始繁盛起來。
  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以「民間造酒糜費﹐故行禁酒令」﹐頒布詔書令國民「無得種糯﹐以塞造酒之源」﹐連釀酒的糯米都不許種植。朱元璋執行禁酒令非常嚴苛﹐大將胡大海之子因觸犯了禁酒令﹐朱元璋不顧胡大海正領大軍出征在外﹐親自手刃犯人。自此以後﹐無人敢再犯。但隨著朱元璋的離世﹐他和他的禁酒令很快就被後人遺忘﹐釀酒、賣酒、喝酒一切照舊了。
  清代最著名的禁酒令和對禁酒的爭論發生在乾隆年間。乾隆元年﹐內閣學士方苞向年輕的乾隆提出針對西北五省(直隸、河南、山西、陝西、甘肅)的禁酒令﹐理由有兩點﹕一是這五省本來就窮﹐每年還浪費「數百萬石糧食」釀酒是不對的﹔二是這五省百姓酒後犯罪率太高了﹐「載在秋審之冊﹐十常二三」﹐也就是說百分之二三十的重大案件都和喝酒有關係。
  乾隆考慮了大半年後﹐冒失地出台了一個聖旨﹐令這五省「永禁造酒」﹐並將如何處置私釀酒的人和違法官員的辦法﹐交給大臣們商量。這個聖旨一下﹐朝野沸騰﹐反對聲不絕於耳。當時的刑部尚書孫嘉淦首先表示將抗旨不遵﹐他的理由是﹐燒酒用的是粗糧﹐黃酒用的是細糧﹐一旦禁酒﹐那些粗糧無法儲備﹐而且可能衍生腐敗和走私。乾隆旋即昭告五省總督進行討論﹐結果是五個總督都反對「一概禁止」的做法。乾隆採納了他們的建議﹐改變了在先的詔令﹐變更為禁止大規模的釀酒活動﹐受災之年之地減少釀酒等措施。這些措施逐漸被編入了清朝法令之中﹐演變成通行全國的法律制度。

TOP

發新話題
最近訪問的版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