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軍事] 北約擴張的背後真相,美俄衝突加劇導火線是什麼?烏克蘭扮演了什麼重要角色?

北約擴張的背後真相,美俄衝突加劇導火線是什麼?烏克蘭扮演了什麼重要角色?

烏克蘭的衝突跟馬奎斯的小說《預知死亡紀事》遙相呼應,小說中,敘事者承認「沒有其他死亡比這種死亡更早預示在我們面前」,但沒有人能夠或願意去阻止它發生。

本書作者克里斯.赫吉斯Chris Hedges曾在中美洲、中東、非洲和巴爾幹半島擔任戰地記者長達二十年,其中有十五年任職於《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並以替該報撰寫的報導榮獲普立茲獎(the Pulitzer Prize)。曾在超過五十個國家報導戰爭消息的著名戰地記者與普立茲新聞報導獎得主赫吉斯,因公開抨擊美國侵略伊拉克,而遭到所任職的紐約時報譴責,他秉於道出真相是記者的天職,選擇離開紐時。他一向以深思熟慮又挑釁的刀筆針砭社會不公與戰爭暴行,因此贏得卓越記者的一致好評。赫吉斯亦曾受頒國際特赦組織全球人權新聞獎。

1989年我在中歐和東歐,工作是報導那場推翻僵化的共產主義獨裁政權的革命,而那場革命最後使蘇聯瓦解。那是個充滿希望的時代。北約隨著蘇聯帝國解體而顯得不合時宜。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總統向華盛頓與歐洲伸出手,希望重新建立一個包含俄羅斯在內的安全條約,或許還能讓俄羅斯加入北約組織。雷根(Reagan)政府的國務卿詹姆斯.貝克(James Baker)跟西德外交部長漢斯—迪特里希.根舍(Hans-Dietrich Genscher)向蘇聯領導人保證,假如德國統一,北約將不會擴展到新的國界之外。英法兩國也給出不擴大北約的承諾,這似乎預示著一個新的全球秩序。和平帶來的福祉離我們越來越近。在領導人承諾之下,冷戰時期的大量武器開支,即將轉而挹注在社會福利和基礎建設上。為了滿足軍隊貪得無厭的胃口,這兩個面向長久以來遭到忽視。

當時的外交人員和政治領導者都明白,任何擴大北約的企圖都是愚蠢之舉,也是對俄羅斯的無端挑釁,有可能會扼殺冷戰結束時各國歡快締結的關係和連結。

我們是如此天真。戰爭產業並沒有打算要縮減其權力或利潤,而是在短時間內立刻著手招募前共產主義集團國家加入歐盟和北約。波蘭、匈牙利、捷克共和國、保加利亞、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羅馬尼亞、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阿爾巴尼亞、克羅埃西亞、蒙特內哥羅和北馬其頓,這些目前加入北約的會員國,被迫重新配置軍隊以符合北約的軍事硬體設備標準,而這些調整往往使他們背負鉅額貸款。儘管俄羅斯抗議,歐洲和美國的武器仍源源不絕地運入烏克蘭,使該國成為實質上的北約成員。



和平的福祉並不存在。北約擴張的事實,立刻讓那些從冷戰中獲利的公司賺進數十億美元(比方說,在最近一次軍購案中,波蘭將花費六十億美元購買M1艾布蘭主戰坦克和其他美國軍事裝備)。假如俄羅斯不默認自己再次成為敵人,那俄羅斯就會被迫成為敵人。這就是我們現在的處境。在另一場冷戰的邊緣,從中獲利的只有戰爭產業,正如奧登(Wystan Hugh Auden)所描述:「小小孩在街上死去。」

現在,在距離俄羅斯邊界一百英里的波蘭就有一座北約導彈基地。將北約推到與俄羅斯接壤的國界的後果,對政策制定者來說再清楚不過。然而他們還是這麼做。 這在地緣政治上毫無意義,不過具有商業意義。 畢竟,戰爭是一門生意,而且是一門有暴利可圖的生意。這就說明為何在幾年毫無結果的戰爭之後,幾乎所有人都認定美國已經踩進一個永遠無法獲勝的泥淖,但我們依然在阿富汗花了二十年時間。

擴大北約可能影響美俄的穩定關係?
維基解密取得並發佈一份機密外交電報,電報日期為二○○八年二月一日。該電報是從莫斯科發給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Joint Chiefs of Staff)、北約歐盟合作組織(NATO–European Union Cooperative)、國家安全委員會(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俄羅斯莫斯科政治共同體(Russia Moscow Political Collective)、國防部長以及國務卿,文中清楚點出一項共識,即擴大北約的行為最後有可能導致與俄羅斯發生衝突,特別是在烏克蘭問題上。
電報寫道:

俄羅斯不僅感受到北約的包圍,以及削弱俄羅斯在該地區影響力的企圖,同時還擔心會出現不可預測、不受控制的後果,進而嚴重影響俄羅斯的安全利益。專家表示,俄羅斯特別擔憂烏克蘭在加入北約這個決定上的強烈分歧(在烏克蘭的俄羅斯人多數反對加入北約),可能會導致國家嚴重分裂,出現暴力行為或在最壞的情況下引爆內戰。在這種情況下,俄羅斯不得不考量干預的可能性;這是俄羅斯不願面對的抉擇。⋯⋯卡內基莫斯科中心(Carnegie Moscow Center)副主任德米特里.特列寧(Dmitri Trenin)表示,有鑑於烏克蘭在爭取北約會員身分時引發的激昂情緒與緊繃氣氛,他擔心長遠看來, 烏克蘭最有可能成為破壞美俄穩定關係的因素。 ⋯⋯由於烏克蘭內部政治仍未對加入北約達成共識,使得俄羅斯有機會干預介入。特列寧表示,他擔心俄羅斯當局內部官員會在鼓勵之下進行干預,刺激美國公開鼓吹提出反制的政治力量,使美國和俄羅斯陷入典型的對抗態勢。

歐巴馬政府不想進一步刺激與俄羅斯的緊張關係,因此阻止將武器賣到基輔。但川普與拜登政府並沒有堅持這種謹慎的作為。美國與英國持續向烏克蘭輸出武器,這是兩國承諾烏克蘭的十五億美元軍事援助的一部分。縱使莫斯科一再抗議,這些軍事裝備依然涵蓋了數百件精密的標槍飛彈和NLAW反坦克飛彈。

美國及其北約盟友無意向烏克蘭派遣軍隊。反之,他們打算用武器淹沒這個國家,這就是他們在二○○八年俄羅斯和喬治亞的衝突中所做的。用烏克蘭人的屍體困住俄羅斯軍隊。

烏克蘭的衝突跟馬奎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的小說《預知死亡紀事》(Chronicle of a Death Foretold)遙相呼應。小說中,敘事者承認「沒有其他死亡比這種死亡更早預示在我們面前」,但沒有人能夠或願意去阻止它發生。我們這群在1989年到中歐和東歐報導的記者,都曉得挑釁俄羅斯的下場是什麼,但很少有人發聲來制止這種瘋狂行為。導向戰爭的步驟清晰有條理,儼然已經發展成生命體,推著我們像夢遊者一樣往災難而去。

北約擴展到中歐和東歐之後,克林頓(Clinton)政府向莫斯科承諾,北約的作戰部隊不會駐紮在當地,這是1997年《北約—俄羅斯基本協定》(NATO-Russia Founding Act)的關鍵議題。事實證明這項承諾只是另一個謊言。2014年,美國從旁施力將總統維克多.亞努科維奇(Viktor Yanukovych)趕下台,親俄的他試圖與俄羅斯而非歐盟建立經濟聯盟。當然,一旦融入歐盟,正如其他中歐與東歐國家所經歷,下一步就是加入北約。俄羅斯被2014年美國干預烏克蘭的舉動嚇壞了、對歐盟和北約的姿態感到震驚,然後併吞了克里米亞(Crimea),當地居民主要都是俄語母語者。導致我們陷入目前發生在烏克蘭的衝突的死亡漩渦,已經變得不可阻擋。

假使沒有敵人,戰爭狀態就無法持續。要是找不到敵人,那就製造一個。套句參議員安格斯.金(Angus King)的話,普丁已經成了新的希特勒,想要搶奪烏克蘭和中歐與東歐的其他地區。將衝突的歷史背景抽掉、把自己提升到救世主的位置、將自己反對的人視為新的納粹領導人,比方說薩達姆.海珊(Saddam Hussein)和普丁。主張出兵者靠著上述手段大聲呼籲發動戰爭,新聞媒體則在一旁無恥地鼓譟。


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 ... ar-usa-rus-ukr-book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