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核心思想有什麼不同﹖

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核心思想有什麼不同﹖

  我們把儒家、道家和法家看作公司的話﹐三家的思想差異就一目瞭然了。儒家強調老闆第一﹐員工間要相親相愛﹐賺錢不重要﹔道家則認為人要清靜無為﹐做好了自己本分後賺不賺錢就順其自然﹔而法家最為嚴格﹐他們認為公司應該制定一套制度作為規範員工行為的準則﹐老闆通過這套準則對有功的員工進行獎賞、有過的員工進行處罰﹐以此維持公司的運行… …。言歸正傳﹐要理解儒家、道家和法家思想的差異﹐其實最好的方式就是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站在當時古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這一切﹐都要從百家爭鳴談起。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而在這漫長的歷史中產生了許多珍貴的思想文化。在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動盪不安﹐正處在歷史的大變革時期。在這個時候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許多思想流派開始形成﹐而儒家和道家是這個時代的兩座不可撼動的文化高峰。
  周王室衰微各路諸侯崛起。當時社會已經處於變革時期﹐社會動盪不安﹐各路諸侯為了自身利益﹐四處招賢納士﹐以期望各種不同的思想學說讓自己的屬國強大起來﹐不僅如此﹐從經濟角度來看﹐井田制崩潰﹐奴隸社會逐步瓦解﹐封建經濟得以迅速發展﹐這就讓有一部分人有了空閒時間﹐他們就可以從事一些學術上的活動來豐富自己的生活。
  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帶動了各方面的發展﹐傳統社會秩序受到了猛烈的衝擊﹐那些有學之士開始四處遊學講學﹐私人講學之風興起就造就出了一大批學術大師﹐他們對問題都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是不同思想派別的代表人物﹐這也為百家爭鳴的局面奠定了基礎。同時﹐這一時期士大夫階層開始崛起﹐走上了政治舞台﹐漸漸地被統治者重用。士大夫階級崛起之後﹐「養士」之風盛行﹐這其中不乏有優秀之人為後來的經濟政治文化都做出了不少的貢獻。
  「百家爭鳴」的形成就不得不說稷下學宮﹐這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府舉辦﹐私家主持的一所高等學府﹐既繼承了西周官學的辦學形式﹐又綜合吸收了春秋戰國時期私學的長處。當時﹐這裡集中了眾多的學者﹐它的存在為百家爭鳴提供了地點﹐也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為先秦文化揭開了新的一頁。
  在百家爭鳴的這樣一個特定的大背景下﹐早期儒學漸漸產生﹐而孔子﹐就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出生在春秋時期﹐面對亂世﹐孔子提出了「仁」與「禮」的學說﹐希望當時的統治者克己復禮﹐推行德治﹐期望建立起一個禮樂文明的社會。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孔子帶著名下弟子周遊列國﹐四處講學﹐然而各國君主都沒有採納他的主張。後來孔子專注於教育和編訂文化典籍﹐開始了私人講學﹐開創了私人講學之風。孔子主張「有教無類」﹐注重人的全面發展﹐在他去世之後﹐他的言論被編纂成《論語》一書﹐對後人的影響很大﹐而他開創的學派被稱為儒家學派。
  在孔子之後﹐孟子成了儒家學派的代表﹐他繼承了孔子的學說﹐提出﹕仁、義、禮、智四種道德規範。孟子發揮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學說﹐不僅如此﹐孟子還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學說﹐簡單點來說就是「民貴君輕」。後來﹐這一學說成為中國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礎。
  孟子之後﹐荀子吸收整理了各家思想的精華﹐進一步豐富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內容。荀子在儒家思想中關於「禮」的思想進行了更深一步的討論﹐他總結出學習的最高目標就是要把握「禮」﹐他也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君舟民水」。
  老子和莊子是中國古代道家的代表人物﹐他們都認為道是世界的根本、是宇宙萬物的起源和未來﹐只是老子的道是一種客觀消極的道﹐他認為道是不可知、不可說、不可聞﹐人只有順應自然。而莊子則從人的角度出發去探討思考追尋「道的境界」。莊子和老子一樣﹐都把「道」作為最高原則﹐宣傳天道和自然無為。莊子認為道無所不在﹐世間萬物也是沒有界限和差別﹐他的思想集中體現在《莊子》這本書中。老子和莊子崇尚自然﹐他們的主張不為功利而追求精神自由﹐他們的思想對中國古代文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在戰國時期﹐各個法家人物在不同的國家進行了變法運動﹐例如早期的李悝在魏國實行變法﹐他推行「盡地力之教」﹐以提高農業的產量﹐從而增加國家的收入﹐他還主張用嚴酷的刑法確立新的秩序﹐以加強君主的統治﹐李悝著有《法經》一書﹐這是中國古代最早的一部較為完整的法典。在歷史的不斷發展中﹐法家在政治實踐中﹐逐步形成了重「法」重「術」(君主統治之術)重「勢」的學派。韓非集法家思想之大成﹐將這三者合而為一﹐他又結合儒家思想﹐提出了加強君主集權、厲行賞罰、獎勵耕戰的主張。這為後來的君王們推行外儒內法的執政政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說起來﹐儒家、道家的法家思想的不同體現在他們思想核心的不同。儒家提倡的是以「仁」為核心﹐倡導積極入世、治世﹐主張仁政、德治﹐重視倫常關係﹐不管是孔子還是孟子、荀子﹐他們都是從人性出發﹐倡導的是以「仁」治國。道家的思想提倡的是「無為而治」﹐他們崇尚自由與解放﹐認為一切都應該遵循自然﹐順應自然﹐這是一種精神上的追求。而法家的核心思想是以「法」治天下﹐提出了富國強兵﹐以法制來治理國家﹐主張的是以嚴刑峻制。是從君主的利益出發。
  第二點不同是治國方式的不同﹐儒家主張的是「仁政」﹐從人性出發﹐強調的是人的自身修養和君臣禮法﹐講的是中庸之道﹐三綱五常。道家的治國主張就比較簡單了﹐一切都遵循自然﹐無為而治。而法家的治國理念就從統治者方面出發﹐它的方式就是通過嚴刑峻法治理國家﹐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統治者的想法﹐法家的理論對中國專制主義政治體制的建立起了重要的作用﹐實現了中央統治集團的需要。
  儒、道、法三家﹐作為百家之中的佼佼者﹐他們各自代表了一種人對自然、社會的思考方式。春秋戰國時期是諸侯征戰不休的混亂時期﹐那時的思想家們莫不希望用自己的理念結束亂世﹐但因為理念的差異﹐才有了現在的儒道法的區分。其實靜下心後﹐我們再來探討儒、道、法三家的思想﹐不難發現在後續的發展中﹐三家思想是在逐漸趨於融合的﹐它們互相吸收對方的理念﹐一步步完善自己的觀點。例如在漢唐初期﹐當時整個社會連年的戰爭下遭受了嚴重破壞﹐於是劉邦和李世民在治理國家的時候﹐都不約而同地實行了老子黃老無為的政策來讓社會恢復生機。
  而在秦漢之後﹐歷朝君王日常推行的政令、國策中﹐儒、道、法三家融合的痕跡顯得非常明顯﹐例如道家講究無為而治、順應自然﹐儒家的士大夫們便偷換了一個概念﹐將代表自然的「道」﹐替換成了儒家的綱常倫理﹐這樣一來﹐原本道家追求的就是自然的道﹐而儒家文化下的道就成了綱常等級。儒家以綱常化作的道作為世人的思想準則﹐又以法家的規章制度作為做人世人的行事規範﹐建立起了一套儒家文化下有等級的秩序社會。
  文化這種東西向來如此﹐不同理念之間會相互碰撞融合﹐然後不斷產生新的文化﹐儒道法就是在這樣互相對立、融合的環境下才能迸發出無窮的生命力。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