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三位因禁佛而離奇早逝的帝王

三位因禁佛而離奇早逝的帝王

  歷史上主張禁佛的皇帝有三位﹐這三位都是天縱奇才有為之君﹐但是都因為禁佛的原因而離奇早逝﹐實在是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第一位禁佛的皇帝﹐北魏太武帝拓跋燾(408~452、3、11)﹐字佛狸﹐鮮卑族﹐明元帝拓跋嗣長子﹐母明元密皇后杜氏﹐北魏第三位皇帝(424~451年在位)﹐同時也是優秀的軍事統帥。
  拓跋燾出生於平城﹐422年被立為太子。423年登基﹐改元始光。拓跋燾自幼就表現出過人的軍事天賦﹐十二歲時就遠赴河套抗擊柔然騎兵﹐迫使柔然不敢入侵。拓跋燾繼位後重用漢族大臣崔浩、高允等人﹐整頓吏治﹐勵精圖治。拓跋燾善於使用騎兵﹐親率大軍先後攻滅胡夏、北燕、北涼﹐伐柔然、征山胡、降鄯善、逐吐谷渾、取劉宋的虎牢、滑台等重鎮要地﹐最終統一中國北方。
  在拓跋燾皇帝鎮壓蓋吳起義的同時﹐發現關中地區的佛寺內藏匿武器﹐拓跋燾懷疑僧侶與蓋吳相勾結﹐於是在太平真君七年(446)下詔滅佛。宣佈佛教為邪教﹐在各地焚燬所有的佛像和佛經﹐沙門無少長悉坑之﹐禁止佛教的傳播。452年﹐拓跋燾被中常侍宗愛殺害﹐時年四十五歲﹐諡號太武皇帝﹐廟號世祖。
  這位年輕有為的帝王﹐正值人生巔峰時期卻被離奇殺害﹐曾多次擊敗柔然﹐穩定邊境﹔向南擊敗劉宋﹐曾一度飲馬長江﹔西逐吐谷渾。在十二歲的時候就敢帶兵抗擊柔然﹐在整個古代歷史上來說﹐都是罕見﹐北魏更是在他的帶領下統一了北方﹐如果不是早逝的話﹐一統天下只是長短問題。
  魏太武帝拓跋燾﹐雄才大略﹐聰明雄斷。在位期間﹐借二世之資﹐奮征伐之氣﹐遂戎軒四出﹐周旋險夷。掃統萬﹐平秦隴﹐翦遼海﹐盪河源﹐南夷荷擔﹐北蠕削跡﹐廓定四表﹐一舉統一了中國北方﹐使西晉末年以來北方地區的割據混亂局面得以結束﹐為北方社會經濟文化的恢復和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當時也是大魏武功鼎盛的時期。其卓越的軍事才能﹐在中國歷史也極為罕見。此外﹐他廣泛搜羅漢族士人﹐整肅吏治﹐修訂律令﹐督課農桑﹐崇尚儒學﹐推動了魏朝的封建化進程。
  第二位禁佛的皇帝﹐北周武帝宇文邕﹐字禰羅突﹐鮮卑族﹐北周文帝宇文泰第四子﹐北周孝閔帝宇文覺和北周明帝宇文毓異母弟﹐南北朝時期北周第三位皇帝﹐560年~578年在位。
  西魏大統九年(543)﹐宇文邕出生於同州﹐是宇文泰第四子。據說他「幼而孝敬﹐聰敏有器質」。宇文泰因此很喜歡他﹐常對人說﹕「成吾志者﹐此兒也。」宇文邕十二歲時﹐被封為輔城郡公。孝閔帝元年(557)﹐孝閔帝宇文覺受禪登基﹐建立北周﹐拜宇文邕為大將軍﹐出鎮同州。同年九月﹐大塚宰宇文護廢孝閔帝﹐擁立明帝宇文毓繼位。十二月十六日﹐遷任宇文邕為柱國﹐授蒲州諸軍事、蒲州刺史。
  武成元年(559)﹐入朝擔任大司空、治御正﹐進封為魯國公﹐兼任宗師。北周明帝十分親近他﹐朝廷凡有大事﹐多同他商議。宇文邕性格深沉﹐識見宏遠﹐不是因為北周明帝垂問﹐他始終不輕易發表意見。北周明帝常常嘆息道﹕「此人不言﹐言必有中。」。
  宇文邕在位期間﹐誅殺權臣宇文護﹐擺脫鮮卑舊俗。整頓吏治﹐使北周政治清明﹐百姓生活安定﹐國勢強盛。宇文邕生活儉樸﹐能夠及時關心民間疾苦。建德二年(573)﹐宇文邕確決三教先後﹐以儒為先﹐道次之﹐佛教最後。建德三年(574)五月十五日﹐周武帝不怕死後下地獄的威脅下詔「禁佛、道二教﹐經書、佛像盡毀﹐並令沙門、道士還俗為民。並禁諸淫祀﹐禮典所不載者﹐盡除之。」一時間﹐北周境內「融佛焚經﹐驅僧破塔… …寶剎伽蘭皆為俗宅﹐沙門釋種悉作白衣」。
  建德六年(577)﹐北周滅北齊後﹐針對繼續發展的佛教實體﹐立即推行滅佛政策﹐毀寺4萬﹐強迫300萬僧、尼還俗﹐相當於當時總人口數十分之一的人重新成為國家編戶﹐使寺院佔有的大量人口開始向國家納稅服役﹐這對急需兵源和財力的封建朝廷來講﹐其意義之重要不言而喻。而在宇文邕禁止佛教之外﹐起初亦禁止道教。
  長期以來﹐北周和北齊的關係主要是戰爭關係﹐雙方互有勝負﹐力量大體均衡。但是自從北周武帝親政後﹐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一是經過滅佛﹐國家經濟勢力增長﹔二是吸收均田上廣大漢族農民充當府兵﹐擴大了府兵隊伍﹐軍事優勢形成﹔三是北與突厥和親﹐南和陳朝通好﹐外交策略上的成功。而北齊﹐卻處於「政出多門﹐鬻獄賣官﹐唯利是視﹐荒淫酒色﹐忌害忠良。闔境嗷然﹐不勝其弊」的狀況。
  575年﹐宇文邕大舉進攻北齊﹐並於一年半後消滅北齊。578年﹐宇文邕率軍分五道討伐突厥﹐未出發即病死﹐時年僅36歲﹐諡號武皇帝﹐廟號高祖﹐葬孝陵。
  楊堅建立的隋朝知道吧﹐嗯﹐楊堅就是奪了宇文家的江山﹐而隋朝的富有﹐還真不是楊堅一人就能積攢下來的﹐而是宇文邕時期政策開明﹐百姓富裕﹐加上隋朝對於北周是和平演變﹐沒有發生大的戰爭﹐所以人民相對安居樂業﹐當時南方的陳朝已經腐敗到一擊即潰的地步﹐所以楊堅建立的隋朝﹐還真不費什麼力氣﹐但也沒有太大的發展。
  如果宇文邕沒那麼早死的話﹐率軍分五道討伐突厥﹐或許北周時期疆域就能超過唐朝疆域了﹐而隋朝連打個高句麗都大戰好幾次﹐最後還玩滅國了﹐真是無語﹔這也難怪後來宇文家要造楊家的反了﹐江山本來就是宇文家的。
  第三位禁佛的皇帝﹐唐武宗李炎(814、7、1~846、4、22)﹐本名李瀍﹐後改名炎。唐穆宗李恆第五子﹐唐敬宗李湛、唐文宗李昂異母弟。初封潁王﹐累加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吏部尚書。公元840年正月﹐文宗病重﹐仇士良、魚弘志矯詔廢皇太子﹐立李瀍為皇太弟。同月文宗去世﹐李瀍即位。次年改元會昌。武宗在位時﹐任用李德裕為相﹐對唐朝後期的弊政做了一些改革。
  會昌三年(843)﹐澤潞鎮節度使劉從諫死﹐其侄劉稹欲襲位割據。武宗採納李德裕的建議﹐命諸道出兵征討。次年﹐劉稹為部下所殺﹐叛亂平息。李炎崇信道教﹐且鑒於佛教勢力氾濫﹐損害國庫收入﹐在道士趙歸真的極力鼓動和李德裕的支持下﹐於會昌五年(845)下令拆毀佛寺﹐並派御史分道督察。經數月努力﹐全國拆毀寺院、招提、蘭若共4、46萬餘所﹐還俗僧尼26、1萬人﹐奴婢15萬人﹐沒收大量寺院土地。由於毀佛成功﹐從而擴大了唐朝政府的稅源﹐鞏固了中央集權。
  李炎在位七年﹐對內打擊藩鎮和佛教﹐對外擊敗回鶻﹐加強了中央集權﹐唐朝一度出現中興局面﹐史稱「會昌中興」。會昌六年(846)4月22日﹐李炎駕崩於含風殿﹐廟號武宗﹐葬於端陵。
  唐朝從中期開始﹐就有國力日衰的跡象。或許一個朝代維持了太久﹐讓這些皇子皇孫們生活得過於優越﹐所以皇帝的能力也是每況愈下﹐是一個不如一個。到了武宗這裡﹐能做到網羅賢能之士﹐革除弊習﹐打擊宦官、外擋邊患、內平藩鎮的皇帝還真不在多數。雖然武宗並不是個能幹的人﹐但他敢於納諫﹐聽取能人的意見﹐就是他的聰明之處。
  大唐作為中華歷史上最輝煌的王朝﹐傳承接近三百年﹐能夠在唐末最後幾十年還能出現一次「會昌中興」﹐如果這位才活了三十多歲的有為之君﹐能多活十幾年﹐或許唐朝還能繼續延續下去﹐可惜歷史上連李炎如何死的都沒有說﹐實在是詭異。
  也或許是受到南北朝隋唐這三位禁佛帝王的下場﹐所以唐之後的歷代帝王﹐都不敢再禁佛了﹐也就導致了佛教在中華大地徹底紮根﹐「盛世出佛﹐亂世出道」﹐古人誠不欺我。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