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史書記載最早的琴師

史書記載最早的琴師

  周代禮樂盛行統治階級用禮樂制度嚴格區分身份等級。當時所說「士無故不撤琴瑟」(《禮記·曲禮下》)﹐這句話的意思是文人士大夫沒有緣故不隨意的撤除古琴。表明了古琴對於古代文人士大夫的重要性﹐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還有說﹕「君子之近琴瑟﹐以儀節也﹐非以慆心也」(《左傳·昭公元年》)﹐這句話意思是說﹐君子彈琴鼓瑟﹐是謹慎身心的﹐不是耽於遊戲的、玩物喪志的。所謂的「儀節」就是論語裡面慎獨的意思﹐慆心就是懈怠身心的意思。所說這些都是統治階級用禮樂制度嚴格區分身份等級的目的。
  然而﹐當時精通音樂的是那些司掌各種樂器的樂工﹐其中包括專門彈琴的樂師。他們除彈琴奏樂供貴族們享樂之外﹐主要是在各種典禮禮儀中式中演奏﹐藉以顯示貴族們的身份地位。有的貴族死後﹐還要使用上好的木材造琴來陪葬(《左傳·襄公二年》)。
  春秋時代著名的琴師有鍾儀、師曹、師曠等人。鍾儀生卒年均不詳﹐羋姓﹐春秋時期楚國人﹐楚國公族﹐在楚國被封為鄖公﹐後世尊稱為「四德公」是有史書記載的最早的古琴演奏家。世代都是宮廷琴師。春秋楚、鄭交戰的時候﹐鍾儀隨軍出征﹐楚軍被擊敗﹐由於戰敗鍾儀淪為戰俘﹐鄭國把他抓住後又轉送晉國成了「楚囚」。在被囚期間﹐鍾儀懷念故國﹐不忘家鄉﹐他想到楚國的戰敗﹐不禁潸然淚下﹐愛國之情﹐溢於言表。
  成語「楚囚對泣」﹐這裡的「楚囚」指的就是鍾儀。泛指處於困境﹐無計可施的人。比喻在情況困難、無法可想時相對發愁。這則成語的出處就在《左傳·成公九年》。公元前582年﹐晉候到軍府中視察發現了一個戴著南方楚式小帽的囚徒﹐晉候對這個被關押了兩年﹐還仍然帶著自己國家帽子的人十分感佩。就問左右﹕「這是什麼人﹖」有人回答﹕「這個人正是兩年前鄭國獻來的楚囚鍾儀。」晉候命人釋放了他﹐問他是幹什麼的﹐回答說﹕「是伶人。」(伶人就是演藝人員)。晉候又問﹕「會音樂嗎﹖」鍾儀說﹕「我家世代幹這一行﹐怎麼能不會!」晉候於是給他一張琴﹐讓他演奏。他彈琴的琴曲都是南方音調。晉候有些不高興地又問﹕「你知道楚共王這人怎樣﹖」鍾儀回答說﹕「這不是小人所能知道的。」拒不評論楚共王的為人和其他的事。
  晉國大夫知道這件事情後對晉候說﹕「這個楚國俘虜真是了不起的君子呀。他不說自己的姓名而說他父親﹐這是不忘本﹔彈琴只彈楚國的音樂﹐這是不忘舊﹔問他君王的情況﹐他只說楚王小時候的事﹐這是無私﹔只說父親是楚臣﹐這是表示對楚王的尊重。不忘本是仁﹐不忘舊是信﹐無私是忠﹐尊君是敬。他有這四德﹐給他的大任務必定能辦得很好。」於是晉候以對外國使臣的禮待他﹐為了促進兩國和好﹐叫他回楚國談判和平。
  於是﹐鍾儀便被稱為「四德公」﹐他的後世以其為祭祀祖宗的堂號。鍾儀回到楚國後如實向楚共王轉達了晉國願意與楚國交好的意願並建議兩國罷戰休兵。共王採納了鍾儀的意見與晉國重歸於好。

TOP

發新話題